特地通宵过钓台(1 / 1)

无论顺境与逆境,命运一词,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嘴里。有人将顺境归结为运气好,将所有的不如意归结于运气差。运气好时,他们称赞自己的努力与天赋;运气差时,便将责任推卸给命运,好让自己看起来可怜无辜。人的一生,某种角度讲,确实有着既定的命运,但无论顺境与逆境,都该有责任、有担当。顺境时,不骄不躁,逆境时,不悲不叹,只有这样,才能安然度过一生,心不被境转。

李清照在金华待了一年,因《哲宗实录》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心情欠佳的她回到了杭州。她约于绍兴五年(1135)冬定居于此,一直到生命终结都未曾离开。

返回杭州时,她路过桐庐钓台,因东汉严子陵曾在此隐居垂钓,故此她做了一首叫作《钓台》的诗: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诗中的“先生”,便是指严光,他字子陵,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窗。刘秀继位后,严光更名隐居,后被召到洛阳,任为谏议大夫,他拒绝任命,归隐在富春山。富春江滨有东、西两个钓台。西台是宋末谢翱哭文天祥的地方;东台是传说中严子陵垂钓之地。此钓台壮观秀丽,加上严光不爱慕功名利禄,令李清照大发感慨,从而写出了《钓台》这首诗。

此诗是一首自嘲诗,她在诗中说,她从此处路过,不像严子陵那样为避开名利,她是为了保全自己才加入了逃难的队伍。与严子陵的心性相比,她为自己的境界感到羞愧。所以,她没有勇气白天路过此地,只好晚上来。在李清照看来,凡是国难当头,只顾个人利益、生死之人,都是此诗嘲讽的对象。

一个人最难得的是自省。嘲笑别人容易,嘲笑自己很困难。李清照自知境界不够,甘愿放低姿态,可她知道,这世间自视清高的人太多。她走过半生,经历了太多风雨,有时想想,有必要教教晚辈,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人。

李清照一生无子嗣,但赵、李两家的晚辈,皆是她的“儿辈”。她在《打马图经·序》中讲述了自己妙语连珠地给儿辈们讲道理:“慧则通,通则无所不达;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

她告诫儿辈们,无论做什么事,既要靠聪明才智,又要专心致志。唯有此,才能触类旁通,掌握世间万千技艺,并运用自如,以臻于妙境。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真理,她还运用自己的才学,旁征博引,将庖丁解牛、师旷之听、离娄之视、尧舜之仁、桀纣之恶等故事,生动地讲给他们听。她还告诉孩子们,就算玩博弈类的小游戏,也不能大意,更不应该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她常常和孩子们下棋,也跟他们做游戏。李清照一生有两大“缺点”,一是醉酒,二是赌博。可对于一位有才学的女人来说,她又不似酒徒和赌徒那般沉溺,她的沉溺更多的是像爱上艺术般痴迷。

她还沉迷思念赵明诚。自赵明诚逝世后,每到八月十八日,她都要进行纪念,逢五、逢十更为郑重。在赵明诚逝世二十周年前夕,她为了郑重对待,甚至翻出了全部藏品,最后拿出两幅米芾帖。

李清照望着米芾帖觉得少了些什么。对于一幅珍品来说,能流芳百世的标准,便是名人题跋。她的藏品卷面干净,还未有人题跋,于是,她决定拜访米家,向米友仁求跋。

米友仁,字元晖,是宋徽宗时的书画大家。他是米芾的长子,人谓“小米”。米友仁见到李清照来访,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感慨万千,他思索了一会儿,为《灵峰行记》题了跋:

易安居士一日携前人墨迹临顾,中有先子留题,拜观不胜感泣。先子寻常为字,但乘兴而为之。今之数句,可比黄金千两耳。呵呵。

题完一帖,又再三扶摩赏呤另一帖——《寿时宰词》,随后题跋曰:

先子真迹也。昔唐李义府出门下典仪,宰相屡荐之。太宗召试讲武殿侧坐,而殿侧有乌数枚集之,上令作诗咏之。先子因暇日偶写,今不见四十年矣。易安居士求跋,谨以书之。

李清照两帖得到题跋,真是不虚此行。“小米”是大家,能求得他的书写,实为三生有幸,书帖现已价值连城,乃无价之宝。她得到“小米”的题跋,万分开心,迫不及待地将此事告诉了几位朋友,并邀请前来观赏。

有人鉴赏了这样的宝贝,也要炫耀一番。慢慢地,李清照有此珍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前来观赏的人士中,有一对夫妻,带着一位女孩前来。他们此番前来,除了要鉴赏书帖,还有另外一件事相求。

他们听说易安居士诗词文赋无一不工,书画造诣颇高,书工行楷,画善墨竹,堪比汴京皇家书院的画家们。所以,他们想请李清照写两幅字送与他们夫妻。他们要求,一幅字是柳永的《望海潮》,另一幅是李清照的《鹧鸪天》。

李清照很聪明,见他们谈到《望海潮》,立刻与他们的姓氏联系起来,询问他们是不是当年杭州知府孙沔的后代。其中一人回答道:“柳词中所指正的正是下官曾祖的事。”李清照听完十分激动,她从来没想过,“千骑拥高牙”的后人能找到她。她看到那位小女孩,对她亲昵地说:“我想将辞章之学传授与你,怎么样?”

李清照刚刚说完,那小女孩立刻应声道:“多谢夫人厚爱,此事不可,古云‘才藻非女子事也!’”一句话,惹得李清照哭笑不得,好气又好笑。见她如此乖巧、一本正经,她认为这孩子读了《女论语》,被那些书愚弄了。但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谁又愿意自家女儿如她这般有才学呢?

李清照见这位小女孩时,已至晚年。此后三四年,李清照便去世了。后来,这位小女孩嫁了一位前朝宰相的后裔,据说她成了有名的贤妻良母。后来,她的儿子请陆游写墓志铭,其中一段正巧涉及了李清照这段(陆游《渭南文集·夫人孙氏墓志铭》):

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快人快语,为人真诚,不尚虚声,前来求她书画、学习诗词的人络绎不绝。她好心教授孙氏辞章之学,却被后人讽刺为她不如一位十余岁的小女孩。女子要做贤妻,要为良母,李清照两者皆不是,纵然有才学,依然是不如贤妻良母更受尊重。想起那首《钓台》诗,李清照又会自嘲,“好为人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