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金华(1 / 1)

世界如此之大,在某个角落,总能容得下一个人。可是,世界也很小,成千上万的人,就变成了一个群体,世界再大也难有容身之地。当一人因欲望血洗河山,百姓只能四处逃窜。有欲望的地方就有战争,不管世界是大是小,只要欲望在,就难以找到容身之地。李清照清静了一段时间后,又要漂泊了。

绍兴四年(1134)秋,“齐帝”刘豫政权勾结金军,准备南下江淮流域,占领这片土地。九月,齐豫在金兵大军护卫下,分两支军队,分别向安徽滁州和江苏扬州进攻,攻下两地后,继续南侵。李清照听到消息,在《打马图经·序》中记录了逃难金华时的情形:

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之。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乎。于是乎博弈之事讲矣。

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清照写下了《打马图经》。其中“博弈之事”,并非人与人之间的博弈,而是一种类似于下棋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打马”,其规则是李清照创建的。她在《打马赋》的最后一段写道:

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佛狸”是北魏太武帝的小名,他曾南侵攻打刘宋,所以李清照在赋中诅咒太武帝这个来犯者“卯年死”。她之所以这样写,实际上是借此诅咒金兵死到临头,骂金人和刘豫不会有好下场。

因为金兵继续攻打大宋,搞得百姓不得安宁。她老了,已没了“千里”之志,但仍希望能够渡过淮水,回到故乡。只可惜,李清照离家乡越来越远,她从临安逃到了金华。

她刚刚诅咒金兵不久,韩世忠便率兵应战,使得金兵不能再继续南侵。那段时间,风雪交加,粮道不通,金兵掠无所获,只能杀马而食,让金、齐军士十分愤怒。金兵断了粮草,正处危难之际,没多久又传来金太宗死亡的消息,金兵恐怕生变,遂带兵退却,刘豫也率兵逃走了。

金国退兵,李清照心情大好,在金华闲得无聊,玩起了“打马”游戏。此时,李擢任金华知府,在这里有不少她的亲朋好友、晚辈等,所以她也不再整日悲叹。她去了八咏楼,在那里吟诗高唱,登楼览胜。当她伫立八咏楼上,望向北方时,呤出了一首《题八咏楼》的诗: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八咏楼风景秀丽,情高致远。在此间登楼望远,还有什么可忧愁的,不如把那国家存亡的事留给后人去忧愁。事实上,李清照没有一刻不忧愁国家命运。她目眺望远,想着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只能将这忧愁放下。表面上看,金国暂时退兵可喜可贺,但这并不长久,不知何时又将战火四起。大宋恢复江山的那一天,她怕是看不到了。

在贯休的《献钱尚父》中有诗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李清照提取“三千”和“十四”入诗,是想突出金华的地位。这里水道密集,能够深入江南三千多里,也能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

绍兴四年底,世界太平了,没多久,宋高宗回到临安。避难于金华的李清照听到消息,并没有多高兴,她一反在金华的好兴致,写了一首极为伤感的词——《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避难金华,使李清照想到了屏居青州的时光。她曾把赵明诚叫作“武陵人”,选取《武陵春》为调名填词,并非随意取之。屏居青州,是为避难,在金华,也是避难。只是,那个人不在了,就算国家胜利了,她在情感上依旧悲伤着。

繁华落幕,花尽尘香,站在时光尽头,她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日上三竿,也懒得梳妆打扮。这并不是最后的结局,只是停歇,如同“风住”,可即使这样,她仍觉得人没了希望。

这些年,春去秋来,早已物是人非,人也在时光中改变了。从青春到两鬓花白,从盛年到暮年,从繁华到落幕,她变了吗?物是人非,事物从未停止更替,她却好像没改。时光只是催老她的容颜,催白她的长发,可她的心,依旧如初。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多少事,她不能开口,一想到便泪满衣襟。

都说春光和泛舟十分美好,她也幻想那美好的场景,为自己拟泛一条轻舟。哪怕生活待她万分残酷,她也要在心中点亮一盏明灯活下去。只是,她的愁太多了,怕累了舴艋舟,所以她在挣扎,不知心中那泛舟能载多久。这么多愁啊,只怕那舟要沉了。

她遭遇党争、兵祸战乱、丧偶、流离失所、颁金、再嫁离异等,这些苦难,她一路是怎样走过来的?真的累了,那些事不能提,不能回忆,若不是与赵明诚的过往点亮着她的人生,她怕是要撑不住了。

眼下,她还有一件为难的事,或者说,遇到了另外一件难以承受的事。就在李清照写《金石录·后序》时,有位大臣觐见宋高宗,称王安石自任己见,改变了祖宗法度,上误神宗,天下之乱,实兆于此。宋高宗也认为问题出在这里,因为他极爱元祐党人。

宋高宗一直以为,《哲宗实录》为奸臣所修,书中说尽王安石好话,对废辍新党的高、向两位皇后十分不利,所以这本《哲宗实录》不能扩散于民间,而赵挺之当年曾参与撰修此录,并自己收藏了一份,如今恰在李清照这里。《哲宗实录》被视为禁书,窃窥、私藏都不允许,李清照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这是赵家的“宗室”之物,她要像保护自己的头目般保护的书籍,现在这本书被点了名,要她将此书献给朝廷。

她怕是跟书画文物无缘吧,也做不到对赵明诚信守承诺吧?她已看开,即使如心口上撒盐,该失去的依然会失去。她一次次遭遇锥心之痛,那条小舟,真的载不动这些愁。

没多久,她离开了金华,回到了杭州。杭州她能回去,可有些东西,她知道带不走,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