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在《蝶恋花》中写道:“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岂止是眼底风光难留,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每一分每一秒都留不住。可人需要信心,有了信心,不成的事也能事半功倍,没了信心,能成的事也能事倍功半。所以,李清照想让这信心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纵使大宋江山终有一天不复存在,至少那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将被永记。
绍兴三年(1133),李清照作的《上枢密韩肖胄诗》第二首是一首七言律诗: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两位使者出使金国,希望他们能不辱使命。他们路过东京和南京时,百姓定会用竹篮盛着饭,用瓦壶盛满酒,对他们列队欢迎。李清照想着那场景,心里激**起来,进一步幻想旧时宫殿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来欢迎他们。
皇帝爱百姓,对百姓有怜悯的赤子之心,上天有好生之德,也一定意念苍生。这两首诗中,李清照都在称颂宋高宗,说他的信义如同日光一般。此前,她写过埋怨宋高宗的诗,还抱怨赵明诚不续诗,如今她称颂宋高宗,有人认为,她在讨好宋高宗,也有人认为,她想报答韩、胡两位使者的恩德。不管怎样,宋高宗有心恢复江山社稷,派出使臣,不再做“缩头乌龟”,理应称颂。
“长乱何须在屡盟”,语出《诗·小雅·巧言》“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意思是说,如果不意图恢复江山,只一味地会盟讲和,只会助长祸乱。李清照虽然歌颂宋高宗,但也只歌颂他派出使臣的做法,对于他执政的策略,李清照仍是不满。前一首诗她歌颂韩、胡二位,这一首却更具讽刺意味。宋高宗为保自己的皇位,不顾江山社稷,不管父兄百姓,一味退缩,进贡求和,甚至管金人叫作叔叔,这样的皇帝她如何能真正颂赞?
如果上一首李清照想抛头颅、洒热血,那么这一首是将“热血”奉上,大有不怕被宋高宗看到触犯龙颜的气势。曾经宋高宗解救过她的婚姻,她很是感激,但她恩怨分明,在政治方面,仍是不依不饶。李清照直言不讳,不是想要彰显自己的高尚,她甚至不怕被宋高宗看到,她只希望,她的言语有人听,有人真能为国家做些事。
送走两位使者,李清照又恢复了《金石录》整理和撰写的工作。她在《金石录·后序》中,以文学散文形式,以叙事、抒情的方式,撰写了她和赵明诚的过往。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她似乎又重新走了一遍那段岁月。赌书泼茶,共赏文玩字画,牵手月下赏梅……她吟诗,他诵读;她作诗,他研磨。
人老了,当下的事常常忘记,过去的事却记得越来越清晰。她文情并茂地书写着,仿佛一切发生在昨日,赵明诚还没离去,还是与她趣味相投的夫君。
李迒支持李清照整理《金石录》的工作。他从小到大,最服气的便是姐姐,他在帮助她整理中,听她讲过去的故事,讲文物字画的典故、寓意等。那时,赵思诚也常常来看她,他不责怪李清照病中嫁人,体谅她的难处。对于赵思诚来说,她坚持完成赵明诚生前唯一心愿的《金石录》,实在令人敬佩。
绍兴四年(1134)五月,有人翻赵挺之旧账,使赵思诚失去了担任徽猷阁待置的机会。徽猷阁为宋徽宗所建,其工作内容是收集宋哲宗所用过的御笔文书。赵思诚遭人打压,李清照很是气愤,却也没有办法。赵思诚早已见惯官场的黑暗是非,劝她想开些。数月后,朝廷查清事情原委,赵思诚官复原职。
七月,谢伋拜访了李清照。谢伋父亲身体欠安,希望与李清照见一面,似有事相告,李清照答应了。谢家与赵明诚是表兄弟,谢伋年少于赵明诚。建炎三年底,李清照逃难时,曾在黄岩灵石寺谢家住过。后来,李清照来到杭州,也常与这家亲戚走动。只是,谢伋从未这样正式邀请过她,她隐约觉得不安。
来到谢家,谢伋父亲谢克家斜靠在**,像是撑着最后一丝力气。他见到李清照来访,告诉她,一年前九月,他在法慧寺见过那幅被盗走的《进谢御赐书诗卷》。当时,有一位法慧寺的僧人拿出此书卷,请他为这幅字题跋,说是受人之托。
谢克家认得这是李清照被盗之物,但觉得事情可能并非这样简单,不好贸然索回,只好为其题词:“姨弟赵德甫,昔年屡以相示。今下世未几,已不能保有之,览之凄然。汝南谢克家。”
那时他没有告诉李清照,一来怕她伤心,二来怕她索回,惹出事端。现在他将不久于人世,只好说出这件事,请她原谅。李清照听完心痛感慨,可事情既已过去,她又能说些什么?她自知福分不够,或者赵明诚太爱这幅字,才从她身边带走了。往事成空,她身体日渐衰退,就算追回,她又能保存多久?既然是一段往事,就随它去吧。
绍兴四年(1134)八月,李清照完成了整理《金石录》的工作。这本书介绍了自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研究金石目录里最早的专著之一。《金石录》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包含了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等内容,是重要的参考文献资料。
书稿完成,她感慨颇多。许多事,仿佛还在昨天。她虽然没有保住书画文物,可终究完成了赵明诚生前所愿,算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再次翻阅此书,越发思念赵明诚。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跋题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分分合合,聚散无常,人夹在天地间,不能做什么,唯一能做的便是在日常岁月里,尽一点自己的责任,将她的满腹诗书才华留给后人。她不再计较能否保存,只要做了,写了,完成了,就够了。
人人都渴望天涯海角,渴望飞到更远的地方。这位暮年老人,就住在天涯海角,可她想回去。天涯海角有什么好,只有人心败坏,道德沦丧,不如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许多个夜晚,她读闲书,思念赵明诚,她必须要学会念念不忘。因为人老了,她怕记忆衰退,那过去的事也忘记了。
雁过无痕,叶落无声,有些人,不管停留多久,终有一天会幻化成空。她不能阻止那段往事被忘记,但她希望给时间慢镜头,让他在她的世界里慢行,能多留一分钟,是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