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年代,从不缺卖主求荣的人。自古常见“忠义”二字,却少见“忠义”之人,在大宋被金兵穷追不舍之际,见风使舵者,早已将大宋卖于金国。不用千钧一发的时刻,也不用生死一线之间,只要给足他们好处,便能将江山拱手相送。
自家乡沦陷后,李清照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惦记着那里的一切。她渴望回去,无数次在梦里回到故乡。她以为总能等来机会,却不料“伪楚”垮台后,北方又传来建立“伪齐”的消息。继位“齐帝”的不是别人,是济南的守臣刘豫。身为宋人,乖乖受封为“齐帝”,帮助金人攻打大宋,这样的人真是令人不齿。她对此行为简直深恶痛绝,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咏史》: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此诗原本无题,后人读到,给这首诗加了《咏史》的题目。刘豫受封后,派黄潜善和汪伯彦左右宰相攻打大宋,加速了大宋的灭亡。金兵南下,徐州、泗州接连被攻克,韩世忠也兵败于沭阳。没多久,瓜州、扬州相继失守,宋高宗弃吴江不守,逃到杭州。这些人为保性命,节节败退,甚至主动不守,令李清照无比愤慨。她写下此诗,便是讽刺这些没有“忠义”之魂的人。
“两汉”指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建立的西汉和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西汉的建立,来自东汉的继承。李清照的“两汉本继绍”,意思是指,宋高宗应该成为刘秀那样的君主,继承大宋江山,而不该闻敌逃匿。
“新室”指王莽篡位建立的朝代,国号为“新”,世人称为新莽。李清照想说,无论张邦昌继“楚帝”,还是刘豫继“齐帝”,都像篡汉的新莽一般,只是赘疣,身体上的多余之物。
“嵇中散”指嵇康,竹林七贤之一。他曾拜中散大夫,故称为嵇中散。当年嵇康与谋反篡魏的司马昭水火不容,不屑与他们为伍。如今,“楚帝”“齐帝”却降于金兵,危害江山社稷,怎么就不能效仿嵇康呢?
“薄殷周”出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书中有一句为“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是一位“忠信笃敬,直道而行”的人,他为了揭穿司马昭宣扬儒教以图谋篡国的阴谋,自己转而崇尚老庄,他隐而不仕,拒绝与司马昭等人同流合污。不过,李清照虽然欣赏嵇康,但并不鄙薄周孔,只是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这首诗,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李清照是女子,却浑身尽是丈夫气,连宋代大儒朱熹也对她十分称赞。她在青州时,人穷志不短,如今也没丢了志气。不过,她一路走,必须一路丢,山高水远,有些拖累行程的物品不得不丢下。被褥、衣物,诸多不必要的东西,她都丢下了。唯独贴身文物还留在身边。她每行至一处,安顿好后,便将所剩不多的文物放置于床底下,而且不许旁人接触。如果再行至他处,也要亲自收拾,不许他人插手。
她对所剩不多的文物万分小心,这里的每一件都价值连城,都是赵明诚生前嘱托,绝不能丢弃的文物。但即便如此,生逢乱世,即使不遇金兵抢夺,也总会在异地遇到心怀不轨之人。在嵊县文物刚丢失不久之后,她来到了越州,文物又失去了大半。
李清照来到越州,心情有所好转。她想起了王羲之的诗句“山**上行,如在镜中游”,也回忆起赵明诚在世时,与她多次谈到“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更令她高兴的是,皇帝驻跸越州,改元绍兴,她的弟弟受到皇帝重视,赵、李两家在仕途上出现了转机。“绍兴”二字,当取中兴发达之意,见朝廷如此重视绍兴,她便认为有了重整旗鼓的精神,再不会被金兵吓退。
她安顿在越州,租住在当地姓钟的人家里。那人见李清照有几只箱子,便与她套近乎,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李清照心地善良说了实话,却不想那人起了歹心。一天夜里,李清照不在家中,卧室的墙壁被人挖开了一个大洞,卧榻之下的文物五竹筐都被偷走了,其中包括赵明诚亲自题写跋语的《赵氏神妙帖》。李清照丢失文物悲恸不已,立即重金悬赏被盗走的字画。两天后,邻居钟复皓拿了十八轴画卷求赏,才知盗贼是近在身边的人。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录了这件事:
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种平书帙,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此人将文物偷走,仅拿回来十八轴画卷,其余的文物去了哪里?李清照允诺重赏,只要他说出文物的下落,但钟复皓怎么也不肯说,李清照没了办法。数年后,李清照听闻,那些字画被当代著名书法家以低廉的价格购得,她心里总算有了安慰。
文物再次丧失了十之七八,剩下的都是零零碎碎,不成系统的普通书籍。可即使如此,她依旧爱惜,像保护自己的眼睛头脑般爱护着它们。她甚至觉得这样的行为太过愚蠢了。
她并不是怪自己愚蠢,而是明知留不住,偏要留住的心甚为愚蠢。至此,她和赵明诚的半生心血,几乎丧尽。他们爱文物,并不是为了自己欣赏,更有一份流传于后世的心意,不想被人毁坏掉。在乱世中,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她纵然用性命去保护,可她的性命贱如草芥,谁又会在乎?
她不是不懂,可还是不改初心,依旧守着残缺不全的文物继续漂泊。时光不停,她还活着,就要保护下去。
丢失文物的事件,不仅让李清照难过,四百多年后,明代政治家张居正读完《金石录·后序》,也为此事抱不平。有一次,他听到部吏中有一位姓钟的人说浙江口音,便问他:“你是会稽人吗?”他回答说:“是的。”张居正脸色立刻变了,怒气久不消散。这位部吏解释说:“我是新近从湖广一带迁至会稽的。”可即使如此,张居正依旧怒气未消,将此人开除了。张居正深感文物被盗之痛,以至于几百年后,钟姓绍兴人还遭到贬谪。
大宋江山不保,皇帝四处逃窜,即使贵如宋高宗,也不一定能保住古董文物,更何况李清照呢?可她痴心不改,她用自己的性命,在世间陪着文物飘零。她想起了天上的赵明诚,便将那心情写于笔下,作了一首叫作《清平乐》的词: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早些年,她刚嫁给赵明诚不久,整日沉浸在幸福中。每年下雪,她都要与夫君赵明诚一起赏雪赏梅,或饮茶,或饮酒。伴着浓烈的酒香,赵明诚似乎醉了,尽兴之余,不忘在她鬂间插一枝梅花。她醉了,梅花也醉了,赵明诚看着她更是醉上加醉,不过,谁又能说得清,是不是这雪令人陶醉呢?
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独自折一枝梅花,再无人将它插到鬓发间。她思念着他,不知不觉那花朵已在手中揉碎,看着它在风中零落,她的泪水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她思念过往,思念家乡,思念与他一起欣赏金石文物的日子。可如今,她沦落天涯海角,即便梅花开放,她再插于发间,她却再不能与那娇艳的梅花相比了。青春老去,生离死别,文物丢失,她已没剩下什么了。是她自作多情,非要思念起过往来,回忆起与梅花争艳的日子来。晚风来得猛烈,梅花经受不起摧残,怕是要凋零了吧。
世间事,有太多东西是保不住的。即使她能保住,百年之后呢,还不是要零落民间,被不懂欣赏的人破坏掉。她不是不悲愤,不想反抗,可是,她能抗争到几时?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这次,她是真的痛了。
人最难的,不是与自己和解,是接受和解的自己。和解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倒下。此时,李清照已与自己和解,只是还没有接受和解的自己。她不能,不到最后一刻便不能倒下。她只是接受了颠沛流离的命运,余下的,她想尽人事,听天命,只要尽着她的义务好了,至于其他,不多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