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承担:按责任主次承担课题(1 / 1)

上述是课题分离的思路及在生活中的运用,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要做到完全的课题分离是不现实的。

人是需要关系的,人是有感情的,爱一个人会不由自主地想为对方的人生减负,在注重传统道德人伦的中国尤其如此。中国人是含蓄的,中国的父母很少会对孩子说“我爱你”,但这种违背课题分离思路的互相逾越边界去照顾、操心的行为,谁又能说不是爱的一种表达形式呢?而且从现实条件来说,一旦生育了下一代,需要父母帮忙照顾婴儿的我们更不可能做到课题分离。

因此,我们不需要做到完全的课题分离,但可以借鉴课题分离的思路,给每份责任划分不同优先级的责任人,为自己的人生适当减负。

凡事都有第一责任人,并非第一责任人却硬要对事情负责,就会让第一责任人感受到被过度干涉。反之,自己是第一责任人,却把事情的决定权交给他人,就会让他人承担过多责任。同时,如果你是第一责任人,你也需要考虑第二、第三责任人的利益和感受。

比如,选择工作时,是考公务员还是去私企,你是第一责任人,因为这对你的影响最大。同时,你的伴侣也会因为你的工作受到影响,所以伴侣是第二责任人。此外,你的工作收入会影响父母的经济压力和养老质量,所以父母是第三责任人。或者再进一步,你的收入和工作类型会影响分摊父母养老成本的兄弟姐妹的利益,所以兄弟姐妹是第四责任人。合理的课题分离,是你需要优先考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其次需要考虑跟你一起生活的伴侣的利益和感受,再兼而考虑父母的感受。如果还有精力,再考虑兄弟姐妹的利益和感受。

又比如孩子的学习,这件事孩子是第一责任人,学习成果好坏首先由孩子承担。父母是第二责任人,既是由于孩子自控力差需要父母多叮嘱,又是由于孩子的成绩会影响父母以后需要投入的教育成本,甚至影响以后的养老质量。尽管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很亲密,但父母也不能在学习上表现得比孩子更上心,否则孩子会有种为了父母而学习的感觉,会让孩子内心徒增冲突:学习就会丧失独立性,成了父母的傀儡;要独立就得以不学习作为对抗,但成绩会变差。

当然,父母作为第二责任人,可以用别的方式在孩子的学习上助力,比如搬到更重视教育的城市或地区,让孩子所处的学校环境给孩子带来正确的反馈和必要的帮助,通过好的环境塑造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其学习动机。父母不能把孩子扔在一所以学习为耻的有不良校风的学校,然后天天逼孩子学习,这样就是把该处理的课题(给孩子提供好的学校环境)扔给老天听天由命,把不该处理的课题(孩子学习)紧紧攥住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