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小天这类经常从消极负面的角度去理解伴侣行为的人,从依恋风格上说,属于痴迷型。
巴塞洛缪的依恋类型理论将人划分成四种类型:安全型、痴迷型、疏离型和恐惧型。
四种类型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习惯上。
安全型的人习惯从积极的角度评价自己和他人;痴迷型的人习惯从消极的角度评价自己,从积极的角度评价他人;疏离型的人习惯从积极的角度评价自己,从消极的角度评价他人;恐惧型的人习惯从消极的角度评价自己和他人。
同样的一个事实:小天看到自己老公跟一个女生在公司楼下的咖啡厅聊天。
假如小天是恐惧型,那她会认为自己缺乏吸引力(消极),认为老公禁不住**(消极),因此就会把上述事实理解为她老公已经移情别恋,放弃她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甚至小天会觉得男人都是靠不住的,进而陷入悲哀和自怜的情绪中。
假如小天是疏离型,那她会认为自己很优秀(积极),认为老公禁不住**要么是人品有问题,要么是意志力有问题(消极)。因此她会把上述事实理解为自己发现了印证“老公不合格”这个判断的铁证,进而封闭内心,开始权衡利弊,为自己争取利益。
假如小天是痴迷型,那她会认为自己缺乏吸引力(消极),认为老公特别有魅力,一定有很多异性在暗中觊觎(积极),因此她会把上述事实理解为老公在为抛弃她做准备,进而陷入惶恐和焦虑的情绪中。
假如小天是安全型,那她会认为自己很好(积极),老公很爱自己,人也很好(积极),固然也会有“他和其他女生是不是关系太亲密了”的困惑,但更多会把上述事实理解为他们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才会单独到楼下沟通。从此以后小天会对老公和异性的关系暗自留心,但整体上还是相信两人的感情没有问题。
我们会发现,当事件细节不充足的情况下,只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会习惯从更客观的角度去解读事件,能够关注到两人聊天的地点是在公开场合,且位于伴侣的公司楼下,熟人出入多,从而得出“他们是由于工作需要才会单独到楼下沟通”。其他三种依恋风格的人,则更习惯只从感情角度去解读事件,且大都会进行负面诠释。
痴迷型依恋风格的人习惯从“感情遇到重大威胁了”的角度去解读事件,比如小天看到自己老公和异性聊天,就会认为“他正在接触别的女生,在谋划抛弃我”。当自己老公提出需要个人空间,小天就会认为“他是不是为了方便跟其他女生多接触”。老公的态度没之前积极了,小天就会认为“他没那么在乎我了”。
由于痴迷型的人经常对自己采取消极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差劲的人,因此会经常怀疑“伴侣爱我”这件事的真实性,于是习惯把事情武断地解读为感情遇到了外部威胁。事实信息如果不足以支撑自己的负面判断,他们就会从过往无数让自己体验到不被爱的细节中去找证据,让自己越想越焦虑,越想越觉得对方就是要抛弃自己了。营造出紧迫感后,这类人会通过质问或伤害对方的方式,要求对方证明对自己的爱以缓解焦虑。但就算你举出了上述“公开场合”和“公司楼下”这两个信息反驳他们的观点,他们最多也就是妥协到认为老公跟“新欢”的关系还不到火候而已,依然会认为伴侣其实没那么爱自己。
疏离型依恋风格的人习惯从“这段感情早该结束了”的角度去解读事件,比如看到伴侣和异性聊天,他们会认为“他果然是个喜新厌旧的负心汉”。伴侣提出希望两个人互动更多,他们就会认为“他果然不适合跟我一起生活”。伴侣的态度没之前积极了,他们就会认为“他之前的热情都只是接近我的伪装”。
疏离型依恋风格的人习惯把伴侣想象得过于完美,因此伴侣的现实缺点在他们眼里就格外显眼。把伴侣理想化的结果,是疏离型依恋风格的人会在初识时由于一个人的某个特点或行为就疯狂地爱上对方。而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伴侣的缺点上,使疏离型依恋风格的人很擅长破坏伴侣对自己的吸引力。二者结合起来,导致疏离型依恋风格的人对伴侣的好感在认识之初达到最高,随后不断下滑。所以疏离型依恋风格的人在关系稳定后往往会采取减少互动、拉开距离等方式延缓自己恋爱体验的下滑速度。而吵架或伴侣做出不符合他们期望的事情,如伴侣希望关系更亲密,在他们的体验中,则都是在破坏关系,进而导致他们判定眼前的伴侣并非一个合格的伴侣,随后开始考虑是要现在分手还是忍忍再分手。
恐惧型依恋风格的人习惯从“他待会就要跟我分手了”的角度去解读事件,比如看到伴侣跟异性聊天,这类人会认为“他已经变心了,我做什么都晚了”。当伴侣提出需要个人空间,他们就会认为“他不爱我了,他的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了”。当伴侣的态度没之前积极了,他们就会认为“他果然对我厌倦了”。
恐惧型依恋风格的人既不相信自己的魅力和价值,也不相信伴侣的诚意和能力,甚至不相信自己有稳定的亲密关系,因此他们在感情里草木皆兵,会在“他是不是变心了?”和“他是不是不适合我?”这两个困惑间来回切换,也因此会在痴迷型依恋风格的人担心伴侣变心的焦虑状态和疏离型依恋风格的人努力“保护”伴侣吸引力失败的抑郁状态间来回切换。这类人在恋爱时不但很难体验到轻松愉快,反而会由于自己感受和思维的失控而感到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