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小时候的自己写一封哀悼信(1 / 1)

要让未完成情结不再干涉当下,通过一遍遍的强迫性重复是没用的,情绪无法覆盖情绪,也无法抵消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从两方面处理未完成情结:哀悼和经验教训总结。

①哀悼

未完成情结是一种钝刀割肉的创伤体验,早年经历中反复寻求被爱却反复失败的经历,会积蓄大量被压抑的无力感和哀伤,诱使当下的人一有机会就重复过去的剧情,以期望体验新的感受,摆脱这些消极的感受。但感受并非数学公式,正面情绪无法消除负面情绪,未被表达的那些情绪,只要你不去揭开、不去触碰,它们就永远在那里。

未完成情结的形成,意味着丧失,或者是丧失了曾经爱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丧失了自己曾经对父母抱有的期望,这种丧失感跟现实中有亲人离世带来的丧失感是一样的。

面对丧失,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紧紧抱着失去的东西不放,二是跟失去的过往道别。选择抱住不放的人,就像由于亲人离世而整日睹物思人、茶不思饭不想的人一样,把过去的痛苦延伸到了当下,也就出现了强迫性重复。而选择道别的人,他们在痛哭后告别逝去的亲人,带着亲人的遗愿和期望开始新的生活。这样就能冲破哀伤,获得成长和继续向前的力量。

有未完成情结的人,需要学会的就是上面这种对于丧失的“痛哭”——哀悼。一般我会建议有未完成情结的人,替小时候的自己写一封哀悼信,表达自己当时未曾言说的诸多复杂情绪。

例如:十五岁的我写给母亲的一封哀悼信(被无条件接纳的未完成情结)

妈妈,尽管感受上我并不是很愿意这样称呼你,但我还是只能叫你妈妈。我其实并不是很能理解,我对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人生的败笔吗?为什么从你的眼里,我总是只能看到失望?为什么我已经用尽全力在讨好你了,却依然达不到你的要求?为什么你的注意力总是放在那些优秀的孩子身上,而不是关注你亲生的我呢?你对我的期望太高了,就算我拼了命努力,也达不到你的标准。而你对我能做得好的那些事情,也不屑一顾。仿佛我生下来,从头到尾就是错误的,我必须殚精竭虑地改造自己,一刻都不能停下来,才有希望得到你那一点点的爱和认同。我累了,我知道跟你说累的话,你会生气,但我真的累了。这么多年,我从你这里听到最多的是“你还不够努力”,从来没有听到你说哪怕一句“没事,搞砸了还有我帮你撑腰”。我的背后没有靠山,所以我只能拼命往前跑,可是,这种生活真的不是我想要的。我太累了,感觉手脚都没力气了,就先这样吧。

写哀悼信的目的,是把未宣泄的情绪宣泄出来,所以不需要拘泥于对象、形式和逻辑性,只需要把自己想说的话,或有情绪时脑中出现的话,一股脑儿写出来即可。判断一封哀悼信是否合格的标准,就看你写完有没有一种无力、悲哀的感受。有的话,就说明这封信是合格的,能帮助你宣泄部分未完成情结中的情绪。如果没有这种感受的话,那你就需要先回忆早年那些不如意的经历,酝酿情绪再写。

写完哀悼信,你可以保存起来,也可以烧给童年的你,还可以假装自己是收信人,并给“自己”写一封回信,让作为成年人的自己用正确的方式去抚慰早年脆弱、幼小的自己。一般越是复杂的情绪,越难以通过一次哀悼就完成,所以在哀悼这件事上需要耐心,不要期望一次就搞定未完成情结压抑的情绪。

②经验教训总结

未完成情结之所以能影响当下,除了感受上有些情绪未被表达,还有就是理性上并没能从中总结出具备指导价值的经验教训。

人类是追寻因果关系的生物,如果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了,而我们未能梳理出其因果关系,也未从中汲取到能指导当下生活的经验教训,那我们就会由于过度担心以后依然无法应对类似挑战而惴惴不安,注意力便会不由自主地在过去的这些事情上打转,以深刻地记住这些事情,以免之后遇到类似挑战时,自己没有及时躲开。比如,你出门的时候,跑来四个大汉莫名其妙地把你打了一顿。你躺在病**,一定会惴惴不安地反复琢磨“他们为什么打我”,琢磨不出个所以然的话,这件事就会一直压在心头,有时出门会琢磨,有时睡前会琢磨,总之在你总结出有效经验之前,这件事很难被遗忘。

所以,要摆脱未完成情结,我们还需要从理性上找到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并从中总结出有效的经验教训,才有办法把事件安心“打包”后封存进记忆中。

总结经验教训的思路,有点类似那些以“主人公穿越回过去”为主题的电影。这类电影的主人公,往往在人生几个重要节点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导致随后几十年的人生过得越来越糟糕,时光倒流后,便会在重要的人生节点做出跟之前不同的选择。

我们的未完成情结,本质上也是一个千方百计努力后还是失败的故事,所以要想总结出有效的经验教训,我们就需要在想象中回到过去,看看假如是现在的自己回去的话,面对过去的那些挑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们以小身为例,她有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故事,导致她产生了“被无条件接纳”的未完成情结。她当时面对的挑战,就是父母对她要求过高、过于严格,接着我们按如下表格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