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情绪模式:情绪付诸行动&情绪漠视(1 / 1)

情绪的表达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靠语言,另一种是靠行动。

靠语言发泄情绪的人,是有情绪表达能力的人。这类人有情绪时,能跟别人说清楚自己现在有什么感受。情绪表达能力更强的人,还能说清楚自己是因为什么而有不愉快的感受,让别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而靠行动发泄情绪的人,则是有情绪表达障碍的人,或称情绪化的人。这类人有情绪时,不擅长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绪,即把情绪付诸行动。

在上例的沟通过程中——

“小己也不甘示弱,吼说自己是孕妇,让老公说话小点声。”

“小己顿时觉得自己很委屈……哭了起来。”

“小己越哭越崩溃,开始把桌子上的碗筷往地上摔。……跑到厨房,把锅碗瓢盆全拿出来摔了。”

这些就是小己诉诸行动的情绪表达。她会通过吼、激发对方的愧疚自责、质问等行为表达自己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绪。

从小己的角度来看:我已经这么痛苦了,可老公依然没有考虑我的感受并且安慰我,他不爱我了。

小己的老公则会通过吼、沉默、威胁等诉诸行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绪,如:

“小己老公说话越来越大声,最后还吼了起来。”

“小己的老公没有任何表示,只是沉默不语。”

“冷着脸怂恿她,让她继续摔,还说她最好把整个家都砸了。”

“小己老公则冷冷地说,自己需要考虑还要不要这个孩子。”

从小己老公的角度来看:她已经折腾我这么久,而且砸了这么多东西了,我忍她到现在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两个人都觉得很累、很委屈,却都缺乏把自己的委屈和累告诉对方的能力,只能通过发脾气、攻击对方和攻击外界表达,导致无法有效沟通,这就是典型的情绪失语造成的情绪付诸行动。

如果小己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在有矛盾时说:“你不愿迁就我的想法,让我觉得很委屈。”感受一下,是不是比吼叫、激发愧疚感、质问和砸东西更让人觉得轻松?

如果小己的老公能用语言表达情绪,那就会在小己吼叫的时候说:“你说话这么大声,让我觉得压力很大,亲爱的,咱们好好沟通吧。”感受一下,是不是也比吼叫、沉默和威胁更让人觉得舒服?

这两个例子,就是当我们有情绪时,沟通的正确表达——情绪表达。我们要把自己有什么情绪、自己为什么有情绪说出来,才能够帮助对方理解自己,而不是直接把情绪具象化为行动表达。诉诸行动往往会伤害到对方,导致对方的防御也被激起,双方只能看到彼此刺人的面具,很难看到面具下脆弱、孤独的真实面目。

此外,小己和老公之间的矛盾之所以会越沟通越大,除了双方都不会情绪表达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情绪漠视。

一方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后,另一方无视对方,甚至以排斥的态度攻击对方的情绪,这就是情绪漠视。如上例中,小己一开始哭时,她老公对此不做反应,这就是情绪漠视;后续小己砸碗筷发泄情绪时,她老公冷着脸怂恿她继续砸,而没有关注她的感情,这也是情绪漠视。而一开始小己老公吼叫时,小己也吼叫着回应,这是情绪漠视;老公冷着脸让她继续摔碗筷、砸东西时,小己就去厨房摔东西,同样也没有关注对方的感受,这还是情绪漠视。

情绪付诸行动往往会跟情绪漠视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形成一种不健康的互动模式。

现实中我们往往很难弄清楚一段感情的互动模式有问题,到底是情绪诉诸行动的一方为因,还是情绪漠视的一方为因。

假设你是一个有情绪表达能力的人,你有情绪时,能够准确地说清楚自己有多难受以及难受的原因,甚至能说出自己需要对方怎样来安抚自己的情绪。可你的伴侣却是一个有情绪漠视习惯的人。于是,无论你如何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对方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久了甚至还会有点排斥和不耐烦。那结果自然是你的情绪会越来越崩溃,最终变成把情绪付诸行动的人,而他则会继续冷眼旁观,让你变得更加歇斯底里。

再假设你是一个有共情能力的人,你能够帮助伴侣表达出情绪,而且能够安抚对方的情绪。可你的伴侣却是一个只会把情绪付诸行动的人。于是无论你怎么安抚,怎么引导对方表达情绪,对方都只会像失控的动物一样怒吼、砸东西。那你自然也会失去安抚对方的耐心,因无奈、无力而对对方的疯狂行为视若无睹。

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感情迅速恶化到令对方产生分手的冲动,那你只需要坚定不移地“情绪付诸行动”或“情绪漠视”即可。而当“情绪付诸行动—情绪漠视”的互动模式已经形成时,要想摆脱这种模式,就需要双方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