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公元前490年的希波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自迈锡尼时代的特洛伊战争之后,欧洲视角下东方和西方的第二次较量,也是亚洲文明与欧洲文明的第一次全面冲突。这次大规模战争最后以波斯的惨败和希腊的胜利宣告结束。
在这场较量中,希腊多次以弱胜强击败波斯人,尤其是马拉松战役。一般的说法是,希腊在人数居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摆出战阵,结果大胜缺乏近战能力的波斯步兵和骑兵,还创下192比6400的夸张战损比。
这样的描述不免让人觉得波斯士兵战力疲软,然而实际上,马拉松之战的胜利希腊获得得并不轻松,而波斯作为一个一统西亚的强悍帝国更不孱弱。正因如此,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才会真挚地赞美希腊的胜利者们,称他们是“第一支看到波斯的服装却面无惧色,并且敢于向身着这种服装的军队挑战的希腊人”,而在此之前,希腊人“但凡听说波斯人的名声,都会胆战心惊”。
我们能从希罗多德这种隐含激动情绪的赞美里,侧面感受到波斯强大的军事力量。既然如此,马拉松之战为什么还会走向如此结局?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在希波战争爆发前,希腊和波斯就有过频繁的接触,甚至是军事对抗,但是这种对抗规模较小,双方对于彼此军队的战术打法并没有太具体的印象,这就导致在全面冲突爆发后,他们才在战场上第一次校验己方应对策略的合理性。于是,军队的指挥者在作战时便不可避免地犯下了一些在今天看来极为可笑的错误。马拉松之战中的一些细节就表明,波斯人对希腊的认识实在不足。
01
公元前7世纪以来,希腊发达的贸易路线重新开启,其在亚平宁半岛、安纳托利亚、爱琴海诸岛的殖民地大规模增加,金属武器的价格因此开始走低,逐渐平民化。有不断发展的经济做支撑,各城邦演化出了重步兵这一强力兵种。
不过,由于当时冶金技术的落后,轻薄且坚固的铠甲并不存在,为了减少负重,希腊的重步兵所配备的护甲也只是分为胸甲、胫甲、头盔三个部分。虽然敌人的弓箭不足以正面射穿这些甲胄,但士兵们身上大片的无护甲部分依旧脆弱,为了防备弓箭,他们还是需要手持盾牌。
波斯帝国军队的职业化程度比希腊诸国的更高,但这也意味着,其军事装备的成本需要帝国财政承担。因此,即使是号称“不死军”的万人兵团——王室禁卫军,也只是一支以弓箭手为主的轻装步兵部队。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里那些头戴面具、背插双刀的古怪战士,与历史上的“不死军”除了名字外,没有一点相同之处。
波斯以十进制编制军队,一军为1万人,由10个千人营组成,再往下是百人连和十人队。这1万人中,只有每个十人队的队长可以手持2米左右的短枪和大盾,其余士兵则完全依靠弓箭杀敌。而一块出土的古波斯釉面砖雕上的内容显示,这一时期,波斯士兵几乎没有穿戴盔甲的习惯,即使是那些负责保护身后弓箭手的十夫长也是如此。“不死军”同样不例外,只不过,为了彰显尊贵的身份,这些战士们会穿着长及脚踝的特制罩袍。
这样的部队装配看起来不太合理,因为几乎没有近战能力,但此前波斯皇帝大流士能够依靠这支部队平定叛乱,建立统一帝国,就说明其战斗力并不孱弱。
步兵之外,在战场上一起出现的还有波斯骑兵。
和希腊不一样,波斯帝国是一个拥有大量骑兵的国家,骑兵和步兵相互配合,共同作战。这些波斯骑兵同样依靠远程武器发动攻击,再加上其天然的速度优势,波斯军可以快速行进至敌军的两翼,并从侧后方袭扰敌军阵营中无盾牌防护的位置。受到这种攻击,敌军往往会陷入混乱,最后在三面夹击中崩溃。
面对希腊军,战力强悍的波斯军队原本应该拥有很大的优势,然而事实却正相反:在马拉松之战中,波斯军的优势根本施展不开。
02
按希罗多德的说法,波斯海军统帅大提士选择在马拉松登陆,是因为这里是希腊沿海少有的适合骑兵作战的平坦区域,但这显然是一个由结果倒推原因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西洋世界军事史》的作者富勒虽然认可希罗多德在历史学上的贡献,却也曾尖锐地指出,这位史学前辈的某些叙述“在根本上缺乏任何明白的战略观念”。在富勒看来,大提士之所以要选择从马拉松湾登陆,是因为这里距离希腊的雅典城邦足够近,能够对雅典产生威胁,继而引诱雅典人出城迎战。只要能将雅典人的主力调出城,城中已经倒向波斯的阿尔克迈翁家族就能寻找机会拿下城池。
有人可能会想,这样的做法难道不是在反向迫使雅典人据城固守吗?
还真不是。
此时的雅典没有像希波战争结束后那样,在周边建立起比雷埃夫斯港和与其连通的甬道,因此一旦遭遇围困,城中的人很容易被一网打尽。尤其是在波斯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正面迎击才是最有利于他们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战略上,大提士的计划成功了:波斯军在马拉松的登陆确实让雅典人产生了恐慌,他们派出军队赶往马拉松湾。但从战术层面考虑,大提士的计划却是将波斯军队置于险境。
前文提到,波斯军队里的主力兵种并非重步兵,而是弓箭手和轻骑兵。想要让这样一支军队发挥最佳作战效能,需要平坦的地形、开阔的视野。马拉松湾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它根本不是波斯人的理想战场。
以波斯军的角度来看,对战双方摆开后的阵形如同两条长蛇,军阵的左侧紧挨着泥泞的小沼池地区,而右侧则被卡拉德拉河所阻挡,即便在实际战斗中希腊军队不可能故意贴近小沼池或卡拉德拉河南岸行进,两军之间的机动空间也已经极为狭窄。另外,这个战场的地形还相当复杂,除了中间有少量平坦的地区,四周全都起伏不定,波斯骑兵在这样的环境里行进,希腊步兵的身影甚至会时隐时现。这样一来,骑兵的作用已经被抵消掉大半。
除了地形限制,还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波斯军队的骑兵数量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
在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迎战希腊大军的波斯军队中骑兵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但在马拉松战役爆发时,参战的波斯骑兵数量很少。虽然各种文献资料对马拉松战役里波斯军队的兵力构成莫衷一是,但大体估算一下,波斯军队应在2.6万人左右,这还未计算被波斯陆军统帅阿尔塔费尼斯带去攻打埃雷特里亚城的另一路兵力,而这里边只有1000人是骑兵。
波斯人绝不是不重视骑兵,只不过当时他们只能依靠海船运输军队,骑兵的数量自然就受到了限制。毕竟,一匹马的运输成本要远远大于一名战士。
03
当然了,在波斯人看来,即使缺少骑兵,他们也足以碾压希腊。希腊人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希腊军队的人数还不及波斯的一半。
得知波斯大军压境的时候,希腊一方可用的只有1万雅典人和1000普拉提亚人。由于兵力上的劣势,希腊军最初的策略比较保守,主要寄希望于10天后斯巴达援军的到来——此时正值斯巴达人的重要节日卡尼亚节,按照传统,他们要在节日期间祭祀太阳神,所以仅允诺满月升起后出兵。
就这样,希腊军在等待中和波斯军对峙了整整8天。
转机出现在第九天。埃雷特里亚城因内奸而陷落的消息传来,雅典人意识到雅典城也随时有可能被内奸占领。在雅典统帅米太亚德等人的慷慨陈词下,他们临时决定不再等待援军,直接向波斯军队发起冲击。马拉松战役就在这种充满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爆发了。
不知是不是为了防止被绕后包围,雅典人将部队的阵形摆得和波斯军队一样宽,不过由于兵力严重不足,中间部分的纵列缩水为4列,而两旁则以8人纵深应敌。对此希罗多德在《希波战争史》中记载道:“他们(雅典人)战线的长度和波斯一样长,但是中军部分队列比较稀疏,这里是全军最薄弱的部分,而两翼队列密集,实力雄厚。”
之后希罗多德又写道:“雅典人是跑步前进,一直跑了8斯泰底亚(约1500米)。”但对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存在不同看法,因为《图解世界战争战法》中记录的现代实验表明,“一支身披铠甲、紧密编队的步兵部队不可能在地中海火辣辣的烈日下,以最快速度奔跑那么远的距离,同时还保持队形不散。如果他们在最后200到300米还遭到了弓箭射击,那就更不可能做到了。”
波斯军队投射的弓箭杀伤距离在200码(约183米)左右。为了破解波斯军弓箭手的远攻优势,希腊人先是缓步推进,直至进入弓箭的杀伤范围才开始加速冲击,缩短两军间的距离。重步兵和轻装部队的差距自此展现出来,依靠身上的铠甲和握持的大盾,希腊士兵们在冲锋过程中没有受太多的伤。
战斗进入短兵相接的阶段。
凭借近战经验和装备,希腊军阵两翼的步兵迅速击败了对手,但人数的劣势还是使中央方阵的希腊步兵们频频受挫。波斯军队的指挥官都在中间,为了保护指挥官,他们中间的人数本就多于两翼。依靠人数的优势和久经战阵的悍勇,波斯军阵中间部分的精锐不仅没有后退,反而一步步向前推进。
希腊军没有坐以待毙,两翼获胜后,士兵们没有选择追击败退的波斯人,而是组成一军,回过头从后方进攻波斯军中路。前面正在被波斯人追击的希腊军趁机回头继续作战,波斯的中路部队顿时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困境,形成一个难以施展战斗力的“圆阵”。
把此时波斯人的队形称为“圆阵”只是一句玩笑,因为在冷兵器战争史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圆阵”。圆形阵形里的士兵无法规则排列,而且一旦受迫,阵形很容易向内收缩,士兵们挤在一处,难以进行调度,也无法战斗,最后只会很快败下阵。
波斯人开始向船的方向撤退,他们逃到船边,在这里留守的波斯军队和败逃下来的波斯军队一起组成一道战线。战斗进入最激烈的时刻,雅典多位将领死于此处,但最后,背海一战的波斯人还是被推进了海里,他们败退了,希腊人获得了胜利。
04
马拉松战役的最终,希腊战死192人,波斯战死6400人。
造成这个结果,从希腊一方分析,是因为他们的重步兵有铠甲防护,得当的战术运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而在波斯一方,则是因为他们对希腊重步兵的作战方式十分陌生,同时,对战场选择的不当又让他们的弓箭手和骑兵缺乏相互配合的条件。可以这样说:大提士所率领的不是一支完整的波斯军队。
另外要强调的一点是,192只是希腊的死亡人数,不包括那些受伤的人。按照美国历史学家西奥多·道奇根据后世战役做出的统计,有时候古希腊的阵亡率与伤亡率相差会很大。
部分古典时代会战伤亡记录(1)
会战年代参战人数国家阵亡数阵亡比 (约数)伤亡数伤亡比 (约数)
马拉松之战公元前 490年11000人希腊192人1.75%2100人19.09%
普拉提亚会战公元前 479年110000人希腊1360人1.25%15000人13.63%
喀罗尼亚会战公元前 338年50000人希腊2000人4%18000人36%
以马拉松之战为例,希腊人的阵亡率约1.75%,伤亡率却高达19.09%,也就是2100多人。近1/5的参战士兵或死或伤,可见希腊人赢得并不轻松,要是算上伤亡数,马拉松战役的胜利也就没那么传奇了。
(1) 引自西奥多·道奇的统计。其中受伤者数字大多以古典时代惯用的10倍于阵亡者的比例估算而来,但实际上这一比例相对较低,12倍于阵亡者似乎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