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古典历史演义小说中,往往都会有“武将单挑”这样的关键性情节。这种单挑的正式名称叫“斗将”,在小说中,斗将的结果往往能够左右整个战局的胜负。那么中国古代的战争中真的有像小说那样的斗将吗?
斗将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比如在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就曾经在阵前叫阵,要求刘邦出来与自己单挑。除此之外,项羽还曾经多次率领精锐的小部队,与汉将进行斗将对决。到了南北朝及之后的隋唐时期,将领带领小部队进行斗将的风气日渐兴盛,很多大名鼎鼎的将领,诸如尉迟恭、秦琼,甚至唐太宗李世民,也都极为享受冲锋一线与敌将对决的快感。有的斗将过程尤为激烈,精彩程度堪比小说。比如五代时期,桀燕皇帝刘守光手下的单廷珪、元行钦和后唐名将夏鲁奇之间,就发生了一场精彩的斗将。史书记载:“乾化二年(912年)正月,夏鲁奇从周德威攻刘守光于幽州。守光将单廷珪、元行钦以骁勇自负,鲁奇每与二将斗,辄不能解,两军皆释兵而观之。”
直到宋代,斗将依然很频繁。《宋史》记载了几则宋军的斗将事件。《郭遵传》记载:“夏兵来寇,阵出骁将杨言(3)当遵,遵挥铁杵破其脑。”《王珪传》记载:“夏军有骁将,持白帜植枪骂曰:‘谁敢与吾敌者!’枪直伤珪右臂,珪左手以铁杵碎其脑。又一将以枪进,珪挟其枪,以杵击杀之。”金军也是斗将的强烈爱好者,《毕再遇传》记载灵璧之战中,“金将有持双铁简跃马而前,再遇以左刀格其简,右刀斫其胁,金将堕马死”。
正所谓艺术来自生活,明代描写战争的小说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所参考的自然也是元明易代时期的战争场景。这个时期的斗将,值得好好说说。
当时,无论是明军还是元军,都是以大军团作战的模式战斗。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单骑斗将却常常发生。其中最威名远扬的,自然要数名将常遇春。《明史纪事本末》中就记载了一次常遇春的光辉事迹:“徐达率大军自虎牢关进至河南塔儿湾,元将脱目帖木儿以兵五万迎战,列阵于洛水之北。我军既成列,常遇春单骑执弓矢冲入其阵,敌发二十骑攒槊刺遇春。遇春发一矢,毙其前锋,大呼杀入。”在当时的语境中,“槊”指的是将领所使用的长枪,因此如果记录无误,常遇春便是遭到了二十多名元军将领的围攻,却依然凭借自身高超的武艺,将元军将领们击退。
常遇春这种惊险的事迹自然不止一次,在鄱阳湖水战中,他也有极为惊险的经历。《明史》中记载:“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遇春射中定边……”不过,常遇春作为高级将领,频频参与斗将,也确实极为危险,以至于朱元璋不得不亲自劝说他谨慎行事:“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然吾不患遇春不能战,但患其轻敌耳,吾前在武昌,亲见遇春,才遇数骑挑战,即轻身赴之,彼陈氏如张定边者,何足称数,尚据城指挥,遇春为大将,顾与小校争能,甚非所望,切宜戒之。”《明实录》中这段劝说,虽然朱元璋是在否定常遇春的斗将行为,但同时却也对他的高超武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然,喜好斗将的不是只有常遇春一人,明代另一位名将傅友德直接上演过一出斗将的好戏。《明史纪事本末》记载道:“李贰遣裨将韩乙盛兵迎战,友德跃马奋槊,刺韩乙坠马,败去。”至于元军方面对于斗将的兴趣也一点不输明人。《元史》中记载道:“王禅自上都兴兵至榆河,燕帖木儿御之。阿刺帖木儿以戈刺燕帖木儿,将及,燕帖木儿侧身,以刀格其戈,斫之中臂。”除此之外,在《庭闻述略》中也记载道:“也先入寇时,有一骑搴旗,一骑挟弓矢,将薄城中。石彪出城,一斧砍落其首。”
斗将,虽然并不像演义小说作者们所写的那样,能完完全全决定着战争的胜败,但在古代战争中也确实是存在的。那么古人为何热衷于斗将呢?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将领往往会率领小部队进行突击活动;而五代十国的斗将,都是为了振奋军队的士气。尤其是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以及后来的宋金对峙中,双方常常都会进行长时间的拉锯战。在这种情况下,斗将获胜往往能够极大地振奋士气,有利于保持整支军队的战斗力。
明初的斗将活动则又有一些区别。明初的军队结构上,往往是以步兵作为主力对抗来去如风的元朝骑兵,在这种情况下,明军将领主动出击与元军进行“斗将”,其实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在缺乏突击力量的困窘下,为应对元军袭击而被迫采取的策略。加之蒙古人本身也有斗将的喜好,斗将事件频出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斗将这一行为,不管怎么说,都蕴含有一种强烈的冷兵器时代的情怀在其中,随着火器的发展,斗将行为最终消亡。后来郑成功在荷兰军阵面前炫耀自己的弓术,并要求荷兰人与其斗将时,荷兰人却只报以嘲讽,实际上也表明了“斗将时代”已经彻底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