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动画电影《姜子牙》上映后同样收获了很高的票房与反响,但与其精良的制作相比,头重脚轻的故事剧情则招致了很大争议,其中,电影对于武王伐纣的正义性提出质疑,而这种质疑其实从古至今都很普遍。那么,商周易代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其实,我们从《封神演义》中就能感受到作者许仲琳的怀疑。在他笔下,助商的截教固然有很多人残忍滥杀,不是善类,但助周的阐教也道貌岸然令人恶心。书中对于纣王的描写充满了千年来的模式化抹黑,对于周文王、周武王的套路化吹捧,则不由得让人怀疑根本是反讽。由于那个时代离我们太过久远,当时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我们仍然能凭借一些吉光片羽拼凑出历史的图像。事实上,很多人自以为了解的真相,其实只是第一层。
第一层真相就是纣王不是昏君。其实在《论语》当中,子贡就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显然,纣王残暴得无以复加的形象,是西周以来一代代渲染丑化的结果。甚至连毛泽东也曾评价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第一层并不需要太多辨析,而第二层真相则是:纣非昏君,但大商当灭。
历史上,商朝没有明确的疆域边界,而是通过辐射其霸权来统治,其都城也数次迁移。愿意接受商庇护的邦国,就是“商联邦”的一员。晚商政治发展开始成熟,商王世袭朝嫡子化发展,祭祀阶层和贵族开始从政治上被排挤,小臣开始崛起,这是商亡过程中与周勾结者甚多的原因。
先商的强权是建立在征伐诸夷的基础上。春秋的攘夷概念,其实在商代就已经有雏形了。商朝的王权之强大,在于与蛮族斗争,捍卫文明,因此得到各邦尊奉。
《易经》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结合甲骨文,这是指商王武丁、妇好夫妇攻打河套一带的蛮族鬼方的战争。鬼方当中甚至有一些白种人群落,在商朝遗址中经常能找到白种人被献祭的骨骸。
然而这绝不是说商王的直属领地能够延伸到河套那么遥远的地区。商王是为了保护边境上的邦国而发兵征讨侵犯华夏民族的鬼方、土方等蛮族,承担天下共主的义务,捍卫华夏文明。其行军路上,所有邦国都需要提供粮食物资补给。而到了晚商,其用兵方向注重于东南而偏废西北,实质上则是商国力衰退的明证。由于贵族祭祀阶层占有越来越多的土地人口,商中央对于出兵支援周边邦国渐渐力不从心。而东夷人口不断增加,既形成了对商王畿的威胁,也使得商王能够通过征讨东夷获得奴隶,改善财政,纣王的东征战略只是继承父亲帝乙的既定国策。
由于商不再有能力出兵抵御西北方向的蛮族,边境的小邦不得不逐渐抱团,形成周这样的区域性强权。在帝乙时代周就曾经起兵反商,商不能平定,只能议和告终,甚至学界有帝乙与周人和亲的观点。《易经》中有“帝乙归妹”的记载,亦即帝乙把女儿嫁了出去,“妹”指少女,并非兄妹之“妹”。顾颉刚将之与《诗经·大明》中描写的周文王姬昌成婚之事联系起来,认为帝乙将女儿嫁给了姬昌,从而使商周联姻。
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两者无关。《史记》就说“帝乙立,殷益衰”,而纣王才具有限,改革也并不能挽救帝国的颓势。面对新生的周,衰朽的商被取而代之是顺天应人的事情。
到这里,有人会觉得纣王无辜,大商无罪,值得同情。那让我们进入真相的第三层,回去观看那个血腥的时代。
河南郑州二里冈及其附近的遗址中,很多房基下面都发现有奴隶的尸骨,尤以小孩居多。1955年在第五文物区,发现171号坑内的奴隶双手反绑,手指、手臂和脚趾全部被砍掉,残忍至极。
商代人殉之风极盛,不仅远远超过他们为了捍卫文明而击败的那些野蛮民族,在世界范围内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让奴隶殉葬时,往往斩首、断其手足,令其屈曲而埋,也有活埋的。贵族死后陪葬车马,经常拿车夫一起陪葬。那是一个足以令人吓出一身冷汗的时代,对奴隶而言可以称作人间地狱。固然,很多奴隶来自被讨伐击败的蛮夷部族,但也有很多源于商联邦内部的内战,甚至因债务、犯罪等原因导致的平民沦为奴隶。这样看来,大商亡得实在不冤。
我们就此进入更加可怕的第四层真相。《牧誓》中说:“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纣王的罪过竟然包括“昏弃厥肆祀”,也就是不认真杀人祭祀祖先!武王光伐纣就祭祀了几百人,包括他亲自动手的。战争胜利后更是祭祀了很多次,“乃夹于南门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乃以先馘,燎于周庙”,一次就用鼎煮上百人。
当然,我们也不宜溢美纣王善待奴隶,毕竟武王伐纣一次性解放了数以万计的奴隶,远多于被他杀害的数量。事实上商后期祭祀衰退是国力削弱的结果,在纣王的祖父文丁、父亲帝乙时代杀人祭神就大为减少了,征伐所得的奴隶作为劳动力,而变得较以前更受重视。奴隶社会实在是个人命贱如草的时代。屠杀奴隶在自命代表正义的周王眼里,竟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在那个时代的价值观中,奴隶本身就没有基本的生命权。
最后,让我们在感叹中进入第五层真相吧!周武王伐纣时声讨纣王不认真祭祀,但由于战争需求,他也不得不解放了大量商王拥有的奴隶。商末期对于劳动力的重视意识终究在周朝延续下来,随着周公旦作周礼,人祭人殉在周朝快速减少,历史向着文明的方向走去。到了春秋时代,秦穆公死后实行人殉导致贤士纷纷远离秦国。
而曾经祸害了商朝又投奔周朝的旧贵族祭祀阶层们,在周成王时代的三监之乱中也遭受了巨大打击,削弱这一阶层正是周朝得以享受百余年强盛的基础。然而或许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使得贵族阶层扩张变得更容易的原因,周的贵族阶层膨胀速度远快于商代。到了西周末期,周厉王也像纣王一样力图改革,却因失败而蒙受污名,历史正是这样循环下去的。
我们再来谈一谈姜子牙。姜子牙名姜尚,出身东夷,曾经在纣王的宫廷中为官,后来代表东夷中的一些部族与周结盟,姜尚的女儿邑姜嫁给周武王成为王后,生下了晋国的开国君主唐叔虞。令人惊讶的是,灭商之后,更多东夷部族站在了商残余势力一边反对周朝。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就发动二次东征,平定了许多东夷部族。而姜尚则从武王时代开始就在东夷地区获得了更多领地,成为齐国先祖,齐国成为周王朝插入东夷地区的一根强力楔子,并在讨伐东夷各部的过程中继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东周强国。
很显然,东夷各部并非铁板一块,且在晚商几代君主的讨伐中进一步被分化,形成亲商派系。姜尚无疑是出身亲商派系才可能被纣王所任用,其选择助周仅能代表少数几个东夷部族的立场转变。
那么,应当如何客观评价纣王这个亡国之君呢?
固然,宠信妲己只是商朝历代女性干政的传统(参考武丁与妇好),嗜酒、喜好奢华也是商朝历代的作风。但纣王的作为也不宜高估,因为他的很多改革举措在其祖父与父亲时代就已经开始。商朝末期,虽然残忍的杀人祭神减少,但似乎也丢掉了祖先的尚武风气,商王亲征越来越少。纣王虽然有勇武之名,但可能极少甚至从未亲自征讨过外敌,难以通过强大的军功提高威慑力,最后困死朝歌。显然,比起另一位亡国之君夫差,纣王能力差得太远了。他没能力解决商朝末年的危局,反而让国内矛盾在他的统治下越发激化,亡国也就丝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