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四将中的韩世忠,虽然名声不如岳飞响亮,但是在南宋东线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指挥的黄天**之战更是广为人知。黄天**之战给当时流亡的南宋君臣打了一针强心剂,也让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成为青史留名的女英雄。
黄天**位于今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和龙潭之间的冲积平原上,宋代的时候长江口海岸线比现在更靠西,当时的江面比现在更加辽阔。此处因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风浪大,所以是有名的险渡。从孙吴到南朝政权,南京要获得三吴地区的物资,在水路上依赖破岗渎和运渎,而这些运河有的还穿山。在没有炸药的古代,人们宁可增加巨大工程量,修建穿山运河,也不走京口至南京一段的航道,可见该地环境极其恶劣。
在建炎南渡的过程中,宋高宗一路向南逃亡,金军则一路在后追赶。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三,高宗船队抵达台州章安镇,而金兀术,即完颜宗弼在正月十六日攻陷明州,然后开始搜山检海。途中,金军遇上大风暴,被宋军水师击败,退回明州。宋高宗在台州停留了半个月后,移向温州沿海,从二月二日起驻泊温州江心寺。
虽然金军在陆地上取得优势,但是在南下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周边还有大量南宋军队,且已进入东南丘陵地带。此时天气转热,金军不得不北撤。到了三月,兀术军队从平江府撤军,准备从镇江渡江北上,就在此时,此前金军没能注意到的韩世忠部队对金军发起了攻击,于是黄天**之战发生了。
《金史》中完颜宗弼的传记是这样记载的:“宗弼还自杭州,遂取秀州。赤盏晖败宋军于平江,遂取平江。阿里率兵先趋镇江,宋韩世忠以舟师扼江口。”《宋史》则是这样记载的:“世忠以前军驻青龙镇,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俟敌归邀击之……及金兵至,则世忠军已先屯焦山寺。”按照《金史》的说法,金兀术从杭州回军后,占领了秀州,然后分兵取镇江和平江,结果遇到韩世忠部。而按照《宋史》的说法,是韩世忠把军队驻扎在青龙镇和江湾以及海口,就等着完颜宗弼过来。
关于战斗过程,《宋史》说法如下:“及金兵至,则世忠军已先屯焦山寺,金将李选降,受之。兀术遣使通问,约日大战,许之。战将十合,梁夫人(即梁红玉)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也就是说,双方是约定时间后正面交战。面对南宋水军的优势,金军没有占到便宜,始终无法渡江。
在潍州的完颜昌派遣孛堇(3)太一带兵往淮东支援兀术。太一军队在长江北岸,完颜宗弼军在长江南岸,与韩世忠在黄天**对峙了四十八日。《宋史》还有段记载:“世忠以海舰进泊金山下,预以铁绠贯大钩授骁健者。明旦,敌舟噪而前,世忠分海舟为两道出其背,每缒一绠,则曳一舟沉之。”按这段记载,韩世忠的主力船是海船。因为韩世忠部队就驻扎在长江口一带,自然配备的是海船。他给海船配备巨大的铁钩,遇到金军的船就给钩住拽沉没。说明在黄天**这个水域宽阔、靠近入海口的区域,海船很占优势。
众所周知,宋代的造船业很发达,除了内河船,还有适应近海滩涂的平地沙船,又有尖底福船。1974年,泉州后渚港出土了一艘南宋末的“福船”型海船,船体残长达24.20米,残宽9.15米,估计载重约200吨,排水量可达600吨,且船底有隔仓。根据记载,南宋的海船最远曾到达过波斯湾。
面对南宋大船,金军很吃亏。《金史》记载:“所以宗弼舟小,契丹、汉军没者二百余人,遂自镇江溯流西上。”双方史料关于这段战事的记载非常一致。面对南宋的海船,金军不得不向西撤退。于是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战且行,完颜宗弼被压到南岸。《金史》还记载:“世忠艨艟大舰数倍宗弼军,出宗弼军前后数里,击柝之声,自夜达旦。”即完颜宗弼不仅被大船包围,还受到韩世忠派遣的小船袭扰,一日多次。
完颜宗弼想和韩世忠谈判。韩世忠要求归还土地和徽、钦二帝,完颜宗弼当然不会答应,于是重金悬赏献破海舟之策。有个福建人王某,让完颜宗弼在其舟中载土,再铺上平板,在船板上挖孔来棹桨,风息则出,有风则不出。因为要是没有风,南宋的海船就不能动。这个建议解决了金军在长江口行船的问题。另一个人的建议则彻底解决了突围问题。这条建议据《宋史》记载,为“凿大渠接江口,则在世忠上流”。完颜宗弼挖开并拓宽了老鹳河故道。这条河沟就是当地人说的刀剑河,据双方记录,金军一天开挖了三十里,不过这个数字明显是夸张了。金军通过这条河沟成功突围。
虽然宋军进行了追击,但就在河沟挖通的第二天,风停了,这下宋军海船运动能力差、不灵活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金人以小船发射火箭,对南宋海船造成重创。韩世忠的部将孙世询、严允等都战死,金军最终北撤。
此战中双方的兵力,据《宋史》说金军有十万,而《金史》说金军只有四千,不过所谓四千应该只是指金军在江上的部分,而韩世忠本部兵力为八千。虽然这一仗还是被金军逃了,但宋军打出了士气,也使得金军忌惮南宋的水上力量,不敢再轻易深入宋境。
后来的金海陵王完颜亮不服气,结果又在采石矶败于南宋水师,最后皇位没了,命也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