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廉颇:其实是少年得志(1 / 1)

说到老兵迟暮,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句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我们的印象中,廉颇始终是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将形象,难道这是因为廉颇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任何出色的作为,只是大器晚成吗?

廉颇之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会是一个老年的形象,主要还是拜长平之战与辛弃疾的词所赐,它们都给廉颇贴上了“年老”的标签。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廉颇的生平,就会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将相和”故事发生的时候,廉颇实际顶多算个中年人,而他因战功被封上卿并以勇气闻名诸侯时,可能只有二十多岁,可谓名副其实的少年得志!因此,“将相和”故事前后廉颇的情绪变化,也就不难理解了:作为一个年轻人,觉得对方并没有什么作为,地位却能超过自己,自然会觉得不公平;同样,作为一个年轻人,发现自己犯了错,那么主动向自己的对头认错,也不算什么太丢脸的事;愿意不计前嫌地结交曾经的对头,也正是因为这个对头在年龄上比自己成熟很多,还充满了年长者的智慧,可以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导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分生动地记载了“将相和”的故事,但是其中缺少了最为关键的因素,即明确的时间线索,这就使读者产生了一定的误会。由于故事先介绍了廉颇以战功闻名于诸侯的事迹,之后才是蔺相如出场,这使人们自然而然地以为廉颇比蔺相如年龄要大很多。但我们要注意到,根据《史记》的记载,蔺相如要早于廉颇很多年去世,这一点就隐晦地暗示了我们,两人实际的年龄可能与我们的普遍印象完全相反。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廉颇的生卒年份,不过其生平的一些大事件所发生的年月都留下了清晰的记载。这里,笔者根据《战国策·赵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赵世家》《史记·六国年表》的相关内容列出其大事记(1)。

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直至蔺相如去世大概30年之后,廉颇才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就算廉颇身为武将,比身为文官的蔺相如身体素质要好,但假如两人年龄相当的话,离世的时间不可能会相差这么久。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将相和”故事发生之时廉颇不可能已经是一个老年人,毕竟在此之后廉颇还要在战场上再驰骋三十余年。相反,蔺相如的实际年龄可能要比廉颇大一辈。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年表中明确地看到,在“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后,到长平之战之前,廉颇多次领军出征,且屡立战功,不但在与齐国、魏国战斗中获得胜利,与秦军对战也曾取胜过。因此,作为长平之战前赵国战功最为卓著的将军,廉颇成为领兵支援上党抵御秦军的最佳人选。

廉颇流亡魏国数年之后不得重用,思归赵国而不得,此时楚国国君仰慕廉颇的勇气与威名,私下邀请其到楚国出仕,以常理推测此时廉颇为70岁左右。战国时男子年满四十可算老年,以“超长待机”著称的秦昭王也不过活了74岁。若此时廉颇已超过70岁,楚国不太可能会再邀请其为将,其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再上战场了。

廉颇在魏国旅居2至10年,此处取居中的5年计。史书中称此时赵国被秦军接连击败。赵王偃四年(前241年)发生了五国联军以赵将庞煖为统帅攻秦的蕞之战。是役联军战败,赵王打算重新启用廉颇的时间点应该也与此相近,因此推测廉颇旅居魏国5年,再依此倒推,廉颇离开赵国时大概为65岁,那么廉颇官居上卿之时不过才24岁,属于绝对的青年才俊。

就算廉颇离开赵国时已有70岁高龄,也是在不到30岁时便已闻名于诸侯了,渑池会与“将相和”那年才不过35岁,长平之战时为54岁。我们可以想象一个60多岁的老人,在听说祖国还需要自己的时候立刻穿戴好盔甲纵马骑射以示自己还能为国献身时的激动,也能像躺在病榻上的廉颇这样回顾自己一生:20来岁以勇气闻名于世的年少得志,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时的意气风发,因自己为祖国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信平君的风光,最后不得重用只能客死他乡时的无奈。廉颇最后留下遗言:“我思用赵人”——我多想为自己的祖国再效劳一次啊。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一代名将就这样怀着遗憾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