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侠客行——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心愿·蜀道之难(1 / 1)

长安城的上空,总是莫名地飘**着几许酸楚的味道。或许人生本就酸楚,一切不好的事情,单凭一己之力都无法避免它的发生。就像永远也无法让时光倒转,看着如水般流去的光阴,徒留唏嘘与无奈。

那些用来斗鸡的屋舍,有些比长安城中的酒楼更加豪华。从斗鸡人的言语中,李白或多或少知道了这些屋舍的来历。原来唐玄宗因为热衷斗鸡,在皇宫里专门建造了斗鸡场,又让大量的童子专门养鸡、训鸡,还有专门的小太监研习斗鸡之术。

那些养鸡、训鸡的太监和童子之中,竟然也不乏佼佼者,表现出色的,便会受到唐玄宗丰厚的赏赐与重用。据说这些童子中最受唐玄宗喜爱的,是个刚刚年满十三岁的贾姓孩童,竟然因为善于斗鸡,成了首领,手下掌管着五百个士兵。

在官员的眼中,这些深受唐玄宗喜爱的童子和太监也要被他们另眼相看。有些官员主动与他们交好,与他们合起伙来在外面经营斗鸡的生意,这些漂亮的屋舍就是他们出钱建造而成的。

李白的心中早已有些愤愤然,这华丽的一砖一瓦,哪个不是来自百姓的血汗钱?罢了,纵然有再多达官显贵在这里出入,李白也再不能容许自己与他们为伍。靠斗鸡谋求来的官职,不要也罢。

想到此处,李白决然转身,走出了斗鸡场的大门。身为有志男儿,绝不会在正义与功名之间游移不定,拖泥带水。再多的无奈,一笑而过。有些东西,越是强求,便离自己越远。不如放手,顺其自然。

刚刚迈出斗鸡场的门槛,十几辆高大的马车带着隆隆的巨响,正从远处渐渐逼近。飞扬的马蹄和滚动的车轮扬起了漫天的烟尘,来势汹汹的气派,仿佛自天上腾云而来,只有行人躲避马车,赶车的人却丝毫不会去躲避路上的行人。

马车的队伍越来越近,透过烟尘,李白可以清晰地看到马车上华丽的配饰,时不时地还从车上发出阵阵鸡鸣。

原来这是为斗鸡场运送斗鸡的马车,每一只斗鸡都有一个单独的精致鸡笼,光是造价不菲的一个鸡笼,就足够贫苦人家几个月的口粮。笼中的斗鸡仿佛也懂得自己身份的尊贵,各个昂首挺胸,趾高气扬,鲜红的鸡冠被嚣张的气焰支撑得饱满而挺立,看得李白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李白的怒火在胸中剧烈地燃烧,正不知该如何发泄,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了孩童的哭声。那哭声撕心裂肺,似乎夹杂了极大的恐惧。李白循着哭声的方向望去,正见一个年轻的妇人因为怀中抱着孩子,躲闪不及,眼看奔腾的马车正在渐渐逼近,几乎就要与孩子一同被践踏在马蹄下。

来不及多想,李白立刻朝着这对母子的方向飞奔过去,一把将他们拉向路边。李白的手紧紧地护着孩子,妇人跌坐在地上,总算有惊无险地躲过了一劫。

妇人慢慢从地上站起,掸落身上的尘土,还来不及对李白道一声谢,一记响亮的皮鞭狠狠地抽在她的背上。一句恶毒的咒骂声几乎与妇人的惨叫同时发出,刚刚站起来的妇人因为剧痛再次跌坐在地上。

挥鞭的是一名衣着华丽的青年,似乎是马车的主人,他挥舞皮鞭的动作没有丝毫的停顿,一面抽打妇人,一面叱骂她躲避得太慢,冲撞了他的马车。

李白朝着挥鞭的青年大喝一声“住手”,他要替妇人讨回公道。可那名青年丝毫没有犹豫,又一记响亮的皮鞭狠狠地抽在了李白的身上。

侠义精神是李白的气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手无寸铁的百姓被恶人欺负,刚想拔出宝剑狠狠地教训挥鞭青年,却发现刚刚走得太急,宝剑遗落在斗鸡场。

没有兵器的李白很快成了众矢之的,随着青年的一声呼唤,从斗鸡场中跑出许多人,拿着各式武器冲向李白。

李白分明看见,这些人中有许多曾在斗鸡场中与自己称兄道弟,可当他们手中的兵器落在李白身上时,又哪有半分兄弟之情?他不禁在心中嘲笑自己,嘴角也挂起了不屑的冷笑。原来这就是所谓的世态炎凉,兄弟与敌人之间的变换,不过在利益发生冲突的刹那之间。

手无寸铁的李白,只好赤手空拳地与众人打。虽然平日剑术不错,可猛虎终究难敌群狼,何况还是一头失去了利爪的猛虎。

从最初还能勉强抵挡,到后来只能跌倒在地无力还手。那些人的口中一会儿恶狠狠地叫喊着“打死他”,一会儿又阴险地说要慢慢折磨。还有人语带讥讽地让李白认错求饶,只要从他们的**钻过去,就放他一条生路。

李白认定自己要像侠客般惩恶扬善,即便丧命,也不能受辱。他紧紧地咬着牙关,忍受着从身体各部位传来的阵阵剧痛,意识似乎有些飘忽,双眼渐渐变得沉重。

已经不够清晰的视线中,突然出现了一队人马,似乎正朝着自己的方向奔来。李白不知他们是敌是友,感叹自己也许即将命丧于此。

可是落在身上的拳脚似乎越来越少,身边围着的人也正在散去。刚刚从马蹄下救起的妇人跑过来想要拉起李白,可是李白被打得很严重,身体一点也使不上劲。

李白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陆调,那个识得千里马更懂得惜英雄的青年。原来他看到李白被打,赶忙凭借叔父的面子借来了御史台的纠察队,总算救了李白一命。

然而提到刚刚殴打李白的那些人,陆调的语气中也有诸多无奈。那些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在官府中的关系也非同一般,这次挨打,也只好忍气吞声。

即便是报官,官府也会背地里通气,这些人只需躲进王公贵族的家里,便没有人敢去搜查。即便官府捉拿得紧,他们也只需要入伍从军,到边塞战地混上一年半载,说不定还会得一些军功,更拿他们没有办法。

李白感谢陆调的及时相救,更知道英雄要懂得苦乐随缘。屈辱暂且放在心中,依然像从前那样从容平淡、安稳自在地生活。屈辱会在心中埋下种子,结出苦涩的果实,每尝一次,就激励他要发奋,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再将这屈辱的根系彻底拔除。

身上的伤口每恢复一些,李白想要离开长安的决心便加重一分。长安不是他的福地,报效国家,一展抱负,也未必只有长安城一条出路。他将想法告知陆调,陆调虽然不舍李白离去,但是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此时此刻,陆调唯一能为李白做的,就是置办一桌精美的酒席,为他送行。酒席上,陆调请来了自己的好友王炎。

与李白一样,王炎也是一个客居京城,却拜谒无门的志士。生活的窘迫抵不过无处施展抱负的苦闷,一见到李白,王炎就知道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当得知李白来自西蜀,更是愿意与他多交谈几句,因为王炎也正打算离开京城这个苦闷之地,到西蜀去散散心。听说西蜀的严君平卜卦最准,王炎想到那里去问问自己的前程。

“前程”二字再次勾起了李白心头的苦闷,诸葛灵签尚且不准,更何况区区一个严君平?他劝王炎不如好好领略一下蜀地灵秀的山景,并再三叮嘱,蜀道艰难,心中要早有准备。

王炎欣赏李白的文采,希望他能留下几首笔墨,作为临别之前的赠诗。此刻的李白,愁情与豪情在胸膛中正在激烈地碰撞,一时之间,似乎豪情壮志占了上风,李白挥毫泼墨,写下《剑阁赋》的上半阕: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这是家乡蜀地的景色,写到此处,李白不禁有些思乡情切。愁绪打败了豪情,占据了他的笔端。他继续写道: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写到此处,李白渐渐发觉,他心中的忧愁竟然已经如此不可掩饰。如果继续写下去,一篇好好的送别诗,也许将成为一首饱含抱怨之情的宣泄之作了。这哪里有大丈夫的义薄云天,反而更似小女儿的戚戚之态。

李白就此搁笔,不肯再写,就算王炎说他惜字,也不肯再动笔。

善解人意的陆调早已发现李白的愁绪,他想要叫歌女来助兴,用歌声舒缓李白的惆怅。王炎嫌歌女喧闹,提出自己略懂古曲,可以弹奏一曲助兴。

这个提议正中李白心意,歌女的歌声纵然美妙,婉转的嗓音在此刻却不能慰藉心中未酬的壮志。不若男子的琴音刚柔并济,铿锵的弦音沁入四肢百骸,重新燃起几乎已经熄灭了的斗志。

思索间,王炎已经在琴旁端坐,简单地矫正好弦音,一首古曲便在他的指尖缓缓流淌。

李白眯着眼睛仔细品味曲中的意境,如奇峰拔地而起的陡音,仿佛一下子将他带回了家乡蜀地。蜀道是出了名的艰难,面前是望不到头的岩壁,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李白不知何去何从,只能被琴音牵引着行进。悬崖峭壁之间,仿佛出现了一条羊肠小路可供踏足,琴音便也不再急促,而是舒缓了许多。

虽然表面舒缓,但细细听来,却仿佛攀山越岭之后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原来羊肠小路并不好走,蜿蜿蜒蜒,让人丝毫不敢分神。

好在虽然山路险峻,却时常能听到泉水之音叮咚作响,山间似乎偶尔又会传来几声哀切的猿鸣。忽然之间风声骤起,狂风夹杂着暴雨,落在脸上如石子刮过般疼痛,不一会,风雨又渐渐平息,仿佛什么都没发生,重新恢复沉静。

李白再次睁开双眼,乐曲已经演奏完毕。这是怎样一首撼动人心的古曲,竟能让蜀山的险峻清晰地呈现在面前。

询问之后,李白才得知,王炎演奏的这首古曲名为《古蜀道难》,哪怕从未去过蜀地的人,都能从曲中感受到蜀道的艰难。可惜如此精彩的古曲,却没有一首好诗能与之匹配。陆调与王炎随即劝李白,何不用他的出众文采,为此曲赋诗一首?

李白请求王炎再弹奏一次,当一曲再次弹奏完毕,一首诗已经在心中酝酿完成: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决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番唏嘘感叹,宛若千古绝唱,毫不拖泥带水,如同王炎弹奏的那首古曲,开篇便将人的情绪引到极致,然后再渐次缥缈,将人的思绪引到悠远的时空。

蜀道的艰难就如同仕途的艰难,行走其中的人,无不步步谨慎,又强忍着心底的恐惧。与其在险境中苦苦挣扎,不如尽早抽身,不要在蜀道上继续盘桓。

李白似乎也是在安慰自己,只是却不见文人惯有的伤感,也丝毫不显心灰意懒。哪怕蜀道如上天般艰难,他也要执着地继续行走,这是李白身上永远无法磨灭的浩然之气,也终将让他此生都不会在长吁短叹中感叹命运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