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人奔赴海外,虽然是正向流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免试入学。
早期的华为人派驻海外,是无条件的,那个时候只要是国内华为人报名,基本上马上就给你办签证、订机票。但随着华为早期本地化探索的告一段落,大量的华为海外子公司也纷纷成立起来,华为人的外派开始渐渐严格起来。所以,才有了外派资源池的说法。
为什么会有这个机构呢?
因为当时的海外代表处虽然大量缺人,国内代表处也有大量青年才俊具备报效祖国、报效公司的雄心壮志,但直接让这些人出国,无论对海外组织,还是对愿意奔赴海外的个人而言,都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在正式外派之前,就要把所有有志于奔赴海外的华为人集中起来搞培训。培训表现合格的,才可以派往海外代表处。
培训的作用,还在于遴选,第一是对动机的遴选,第二是对能力的遴选。
早期华为人外派,那都是死活不肯出去的,尤其是国内市场人员。毕竟他们在国内待得太舒服了。这个舒服不是物质与精神上的舒服,而是这些人完全就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区”。让国内市场的人离开自己的固有客户群体,离开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所以,那时候外派太缺人了,对动机就并不怎么甄别。
但是,随着后续年轻人越来越多,海外的早期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到海外多挣点钱。尤其是外派到艰苦地区、战乱地区,还有额外的津贴可拿,更是刺激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勇于奔赴海外。
所以,就动机而言,兄弟你告诉我,你去海外是为了赚钱还是赚经验呢?
标准的答案是,我是为了响应公司号召,继续到海外艰苦奋斗。
虽然我们知道,你小子去海外,就是为了多挣几年钱,然后就撤了。但是没关系,这个程序是必须要履行的。
再说能力问题。
在早期的华为人到海外的过程中,基本上跟抓壮丁没什么区别,哪里还有人管你的能力问题,有人能去海外开“盐碱地”就不错了。当时,海外的空白市场很多,真的难保哪个市场真的就三年颗粒无收,就这个悲壮,还真管你的能力问题?
尤其是英语,早期很多华为老一辈人不懂英语。
渔夫有位老领导,他的英语渔夫基本听不懂。别说他的英语了,他老人家的普通话,渔夫都半懂不懂。所以,在海外开会的时候,他身边经常有一位中方的销售管理,时不时把他的方言英语翻译成正常英语,视情况而定。
所以,外派资源池培训,基本内容会在两周之内结束,但最难的一关,还是英语。此前的考试,无论专业知识还是驻外文化礼仪,都没有那么困难,唯独英语这一关,不简单。
说这一关不简单,并不是题目本身很难。关键是,英语考试分成卷面和口语两个部分。
卷面又分成笔试与听力,其实就卷面考试来讲,对于大多数参加过高考的华为人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是,这些年的国内工作生涯是不是让你把英文给扔了,尤其是听力。当然,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渔夫在内,最难的环节是口语。口语之难,在于面试老师往往不是老外,而是华为从第三方聘请的专业英语从业的中国人。
老外对中国人说英语很宽容,只要你表现得从容自信,即便你胡说八道,文不对题,可能还是会跟你说Good、Perfect、Great。但中国人对中国人的英语,就要死抠字眼了。因为不这么玩,就没法证明他英语的权威性。
所以,难点在这里,很多人也就倒在了英语考试上。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兄弟都是跟国内代表处的领导撕破脸,才为自己赢得了奔赴海外的权利的。所以,他们的退路已然断掉了。即便英语考试不过,也没有脸面再回原代表处了,只能硬着头皮出国去海外代表处。
在这种情况下,外派资源池管理单位往往也网开一面,你可以“戴罪立功”,背着英语挂科的成绩先去海外接触业务。三个月之后,外派资源池再给你组织一次补考,还不过就再接着考,反正每三个月就给你一次机会。但是,在这个期间的驻外补贴是暂缓发放的,直到你有一天英语过关为止。
因此,华为人的外派虽然是正向流动,但确实机会来之不易。真正拿到外派资格的那一天,还是值得骄傲嘚瑟一时半刻的。
当然,除了外派人员的正向流动,外派资源池还有个功能:收容那些不想在海外继续常驻,或者被海外代表处末位淘汰的员工。很显然这些人都是“逆向流动”,而且往往这些人一时之间没有办法在国内找到正式职位,只能在外派资源池里面待着等待机会。等待资源池回流人员的,往往就是三天一大考,五天一小考,在此期间,带班老师会经常给你送来国内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内部职位需求,供你选择。
这样,如果你能够从池子里面成功上岸,也算是一条好汉。
反过来讲,如果不能成功上岸,华为也不可能无限期养着你这么一个只吃饭不干活的闲人。考试的力度越来越大,考试不过可能就要受到惩罚,时间久了不出池子,可能就要降薪。直到最后,你的信心耗光,主动退出为止。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有“外派资源池”这个叫法,而不是叫作外派培训班。因为资源池的说法本身就是所有人都要跳进池子里游泳,有本事的就上岸,没本事就等着窒息。这事是双向的,是公平的。
外派资源池文化,又是华为的独特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