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节标题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会发出疑问。
看懂标题的人会问我:这才哪儿到哪儿啊,怎么就扯到“国际惯例”了?看不懂标题的人也会问我:什么叫作“国际惯例”,这节不是讲竞争吗?
这两个疑问都很正常。
华为人管离职就叫作“国际惯例”,所以只要提到国际惯例,华为人可能就会第一个反应出来,这不是离职了,就是跳槽了。
那么为什么要把离职这件事情摆在这里来讲呢?
因为对于国内市场部来讲,混迹国内代表处几年之后,会逐渐失去对工作的那种**。长期的陪客户生涯,会消磨人的意志,会让人觉得即便是客户经理这项工作,最终也活成了老国企“喝茶看报打毛衣”的千篇一律的生活。尤其是对一些戏谑人生的华为人来讲,这些人往往真的会把自己的生活跟国内客户经理的生活绑定在一起,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你如果没有入戏,就会觉得难受,想跳出这种生活;你如果入戏了,很显然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或者至少是不健康的。
当你是个浑不吝的小年轻的时候,客户经理生涯搞得虎虎生风,风里雨里只要华为领导一句话,也就趟过去了。但每个人的年龄都会增长,到时你就必须考虑自己的家庭问题、自己的职业规划问题、自己未来人生的下一站的问题。
很多人又要有疑问了:华为给那么多钱,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这件事情,要分成几个层面来看。
首先,华为之外的媒体往往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儿,华为的收入在外界的炒作之下,已经严重失真了。搞得不管华为内部、外部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实际上,华为得到实惠的只有一些早些年进华为的老员工,尤其是工号(后边会专门讲工号)在一万以内,2000年之前进入华为公司的老员工。这些人哪怕是当年离职,都获得了一笔不菲的股票回购金(后边会讲)。至于后来进入华为的兄弟,只能说是在华为战车的节奏下尽力奔跑,同时赚点脚力费。
其次,华为的公司文化决定了只要你在公司一天,你就必须面对来自内部、外部的各种压力,尤其是把场景放在华为所招聘的这些应届毕业生身上的时候,这种压力有时候大得吓人。还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很多毕业就进入华为的同学,他们在学校要做个好学生,在公司就要做个好员工,如果他们暂时没法让自己达到心中的要求时,就会不断给自己的敬业精神加码。
渔夫当年在做客户经理期间,曾经有几次因为压力通宵睡不着觉,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没法交差,而是自我施压。比如说,有一次也是涉及项目开标,因为要去接触某个客户,渔夫就活生生在酒店走廊坐了一晚上,期间没有眯一分钟的眼。渔夫内心有一个强大的信念,就是无论代表处领导们怎么给我定目标,我首先要对得起我自己。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我必须搞定这件事情;哪怕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外,我穷尽方法寻求资源,哪怕把天捅个窟窿,也要达到目的。
所以,华为人尤其是市场口的华为人,往往会把自己逼上绝境,然后再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样积年累月地不断给自己施加精神压力,神仙也会觉得身体被掏空。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华为人经常琢磨离职这件事情,还有工作强度的问题。华为的工作强度,在加班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确实是要高于业界同行的。尤其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肉体上还要背负很大的劳动强度,很多人撑不住。哪怕很多华为人还很年轻。
所以,很多华为人都在内部偷偷地默念三字诀防身——“忍、狠、滚”。也就是说,在华为只有三种生存状态,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事实上,华为致力于打造的各种公司文化,都是围绕着一件事在进行,就是如何把公司利益最大化,如何能够保证华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每个员工的人文关怀上,其实华为并没有下多大功夫。恰恰相反的是,华为的高层们还经常有意无意地跟现役华为人讲,你们走了,华为外边还有十个跟你一样的候选人排队进来。
话糙理不糙。
企业就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企业只有保证自己活下去,才能谈其他。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够让自己的员工觉得自己的收入在行业内是顶尖水准,并且还能保持每年不断增长,就已经不错了。如果再去绞尽脑汁搞人文关怀,那这个企业就成了全能的了。这样的企业,基本不太可能存在于现实中。尤其是,很多时候企业的高速增长就必须以员工们的全情付出为代价,此前所有的公司文化铺垫,比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比如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不都是在讲全体艰苦奋斗?保增长和人文关怀,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两个相反的极端,谈何兼顾?此外,华为的员工们基本还是靠本事赚钱的,华为不看你的出身,也不看你的家世。这样的公司,其实已经算是很良心了。
如此华为,说得略显残酷,但这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华为。没有追捧,也没有不顾事实地推上神坛。
所以,话题重新回到这一节的开始部分。
其实,很多人自从进入华为,就已经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华为的一名匆匆过客,区别只是自己到底能够熬多久。“熬”这个字,其实并不夸张。当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本身同华为文化格格不入的时候,每多待一天都是熬。
渔夫知道,很多华为人都在熬。
有的人觉得华为是个非常好的平台,他们想离开,但离开之后还能够保证在华为一样的待遇吗?有的人大学一毕业就在华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学生时代,有朝一日让他们离开华为,他们自己都不敢想象。此外,还有的人,已经熬了很多年了,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能干什么,所以只能就这么跟着华为一起往前奔跑。至少,逢年过节在亲戚朋友面前,说自己在华为,还算有面子吧?
事实上,在渔夫看来,华为的生涯可以有三个里程碑。
同样是熬,但可以把“熬”合理化,解耦化。一句话,两年熬资历,四年熬收入,八年熬升迁。
两年熬资历的意思是,只有在华为熬够两年,你出门求职的时候才有底气,才能够跟猎头或者人力总监们说一句,我是华为出来的。千万不要为了一时冲动,拍桌子甩袖子就离开了华为,那样除了能够凸显自己的愚蠢,对你的职场人生毫无裨益。四年熬收入的意思是,你只有在华为干满四年,你的收入才能够有一次大的飞跃。这事也很容易理解,由新员工到老员工,由菜鸟员工到资深员工,你给华为带来的价值一定会收到回报。八年熬升迁,更加容易理解,如果熬过了八年,基本上就可以进入华为的关键岗位干部后备梯队。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熬过了八年的华为老员工,基本也就是铁了心在华为一辈子了。忠诚度的基础上如果再加上能力出众,你想不做华为的干部,组织上都不答应。
所以,说了这么多,这些东西才是华为那些打算“国际惯例”的朋友应该注意的,而不是对周边人发发牢骚,或者是每天就带着这些牢骚,一年又一年。
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那两个问题,为啥在竞争这一章,加入了“离职”这个话题呢?其实很简单,华为人的国内职场到了一个瓶颈,就要面临“离职”这个选项了。而且,因为长期接受“打26”文化的洗礼,华为人即便离职,也多半不会选择去中兴。因为在华为人看来,这是一种“下嫁”,于情于理于自己内心都过不去。
不过,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国内市场的华为人,其实还有一个选项。
那就是去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