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培训文化:华为成人礼(1 / 1)

如今,入职培训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尤其是南方的很多企业,并不算是一个新鲜事物。

拿华为入职培训的第一课,大概持续十天的大队培训来说。

早晨,参加入职培训的应届生天不亮就得起来跑圈,等他们累得七荤八素,再进行紧张的培训。课前要唱歌,点名答到声音要大,培训期间不准打盹儿,坐沙发也只能坐在前三分之一处。白天被折腾,晚上的日程也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的知识到了晚上就成了大家的分享、输出与辩论的主题。在争强好胜的应届毕业生较多的情况下,遇到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应届生为了圆满完成当天的工作项目,就要挑灯夜战。于是,晚上睡不好,次日又是从出早操开始新的一天,如此循环。

这种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之后的知识灌输,其实是十分有成效的。

在大部分情况下,大队培训个十天半月,企业文化都深入灌输到新员工脑中。这样的企业文化学习方式,也影响了后来的各行各业。如今很多公司的大队培训制度,最早都是从深圳这边学到的精髓,而深圳诸多企业的大队培训,一般都是从华为这取到的真经。

然而,华为的大队培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很多企业只是学到了皮毛。

华为的大队培训,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并非只是对新员工灌输企业文化,而是让刚刚进入华为的新员工们形成一种工作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员工在华为期间,甚至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心理定式。

换个角度来说,进入大队培训的华为人只算是进入了一个有多个分流的漏斗。十几天的大队培训结业后,就要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但无论被分配到哪个岗位,华为人都还会严格按照大队培训期间的条条框框来严格约束自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下来,全世界的华为人几乎呈现出一种趋同的行为方式,甚至逻辑思维方式。

如此看来,华为的大队培训,基本等同于一个工作标准化的总纲领。

拿仪容仪表方面来说。

其实,自明清以降,在穿衣戴帽方面咱们中国人已经没那么多讲究了,而且大家谁也别嫌谁,反正都是这个随性劲儿,要的就是一个洒脱。比如该是休闲时穿的衣服,也能穿到正式场合;该是正式场合的衬衫皮鞋,穿着就去运动了;而身着运动装的人,还能自顾自地到商场逛街。

不过,这种情况到了华为大队培训期间,就被统一——所有人必须穿正装。

所谓正装,在华为的标准化要求之下,必须是深色西装、浅色衬衫,必须打领带。西装要求必须是商务正装,不允许有休闲类色彩出现。比如,袖口上的扣子最好是一排四颗,而这四颗扣子,必须是紧紧挨在一起的,而不是松松垮垮的,更不允许是花里胡哨的。除此之外,西装必须合身,必须和衬衫相匹配。比如,衬衫的袖口一般要稍微长于西装袖口一到两厘米,在伸胳膊的时候必须不能超过西装袖口的一拳距离。衬衫太短了不行,太长了也不行。

这样严谨的要求一提出,很多人的精神面貌就被强制改良了。如果你不会穿衣服,那么索性按华为的要求来,不用考虑穿什么衣服,天天穿西装你总学得会吧?

关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影响要素,类似着装这样的还有很多。比如,工卡的严格佩戴、听课纪律的严格要求、上班时间以及用餐时间的严格管控。最重要的,还有熬夜与加班习惯的初步养成。

讲到这里,我们要跳出圈子来看这个问题。或许,我们都被华为大队培训的表象给迷惑了。

大队培训是一个总纲不假,它直接影响了很多华为人的职业生涯也不假,但大队培训带给华为人更多的并非物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强化服从本能。

服从,作为华为大队培训的精神内核,它从一开始就悄悄存在,贯穿始终。

来华为报到的第一天,也就是大队培训的前夜,全体新员工集合的时候,第一个出现在你面前的华为员工,就是一个军训教官。这军训教官,据说很多都是国旗护卫队或者中央警卫团的退役人员。

如学生时代军训时的教官那样大声呵斥、不怒自威的形象,从培训的前一天晚上开始,就已经全部体现在了这位大队培训教官身上。尤其是这些教官往往身高马大,天生带有军人的那股正气凛然与神圣不可侵犯感,很多从大学校园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刚从机场、火车站匆匆赶到华为百草园(早期华为员工宿舍区),就感受到这样一个下马威。从这一刻开始,应届生就对华为文化有了一个初步认识。

在接下来的十天中,军训的氛围被教官拿捏得恰到好处。比如在点名答到的时候,你的声音必须洪亮,必须声震四座才可以。又比如在培训期间,出现了走神或者打盹儿的情况,教官顷刻间就会来到你面前。这样的心理压力,是当时很多华为应届毕业生的群体记忆之一。

所以,华为大队培训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员工有军营式的服从意识。

这种服从,植根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个人军营经历,在华为大队培训中被发扬光大。这种服从,并非普通公司企业文化的简单灌输,而是一种真正贯穿于华为职业生涯始终的服从。

华为的服从精神,也延续到了接下来的各培训流程模块。

大队培训之后,要对员工进行分流,分流的具体流向,是一营、二营、三营这样的流程模块。所谓一营,是指技术服务岗位的专业岗前培训,需要熟悉所在产品线的售后调试、故障排查等工作。二营是专门的市场销售类培训,而三营则是研发测试类培训。一营、二营、三营的培训,曾经也被誉为魔鬼培训营。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大队培训累,那就更不要小瞧了一营、二营、三营的辛苦。

拿渔夫比较熟悉的一营培训举例子。

渔夫本人的工作是销售岗位,但是销售类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一般也要先被送到一营培训,顺利出营之后,才可以继续进行二营培训。否则,可能回炉再造。如果是市场类岗位的社招生,则在大队培训后直接进入二营培训模块。

一营的课程设置包括理论培训三个月及代表处实习三个月,前三个月的理论培训非常辛苦。大队培训之后流向相同产品线的新同事们被统一编进了同一个班级,这个时候一个新的机构就出现了——华为大学,由华为大学统一分配带班班主任和各个产品的主讲讲师,这样一来,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会感觉到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其实,这样的安排是其独特考量的。

因为华为招人往往不会找名牌高校毕业生,一般会在211和985院校里中等偏上的范围内挑选,喜欢找那些出身贫寒、能够吃苦耐劳的工科毕业生。尤其是早期的“两电”和“两邮”,即成电西电、南邮北邮。至于说再往上,学校门槛相对比较高的,就是盛产华为高管的华中科技大学了。

这些被华为HR严格挑选出来的毕业生,身上有着很多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比如他们在学校的时候一般都是好学生,不说品学兼优,至少也是刻苦勤奋。此外他们的出身一般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所以这些学生身上通常有着改变自己甚至改变自己家庭阶级属性的神圣使命感。更加重要的是他们身上还具有我们之前谈到的那个重要属性——服从。服从性的表现,就是在学校的时候立志做个好学生,在公司立志做个好员工。以前挑灯夜战以求考一个好分数,现在则艰苦奋斗争取一个好绩效。

所以说,进入一营之后的分班,在逻辑层面上延续了应届毕业生学生时代的心理。而且华为的管理机制确实是跟学校的做法如出一辙,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就不用说了,课前还要点名,或者唱歌,此外还有英语兴趣班、演讲班等。而且这些来自高校校园的年轻人,也很容易自发形成一种同窗之谊,业余会结伴出游,会推杯换盏,还有那些记录革命友谊的合伙翘课等。当然,更不用说青年男女之间的互相倾慕了。

这样的三个月下来,很多人还不能算是华为的正式员工,但是却对这个集体充满了感情,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在内心深处对华为文化进行接受并吸收。

关键是,这样的接受和吸收,是非常深刻的,是深入骨髓的。

这样的三个月,就如同高校毕业之后,给这些年轻人一次读研究生进修班的机会,只不过研究生的课程是压缩到三个月的,而且课程也是华为精心选择设置的。除此之外,这三个月几乎就是学生时代的翻版——为了考试,废寝忘食;为了过关,使出浑身解数。刚刚毕业还处于清贫时代,如同白纸一样的年轻人们,从一开始就把“华为人”这三个字牢记在心,并且还会把它当作与亲友的谈资备感骄傲。

这样的公司体验,这辈子只能有一次。

这样的体验,假设在若干年之后重现一次。让那些为生计忙碌半生,为利益和前程而钩心斗角,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中年人士再去接受华为文化的洗礼,一定不会再有当初那份青涩的感觉了,华为文化在他们身上也不会再有春风化雨的魔力了。

由此一来,培训三个月后,一营学员被分配到各个代表处进行代表处实习的时候,也就像极了学生毕业时的各奔东西。当年在华为坂田基地的周边小餐馆中,昔日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们,吃散伙饭时抱头痛哭的场景时常出现。

三个月一营培训结束之后,就是三个月的代表处实习。

对于很多刚从一营走出来的应届新员工而言,从一营到代表处的转变,特别像是瞬间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里再也找不到学生时代的感觉,而是直接进入了华为职场。只不过,此时此刻的新员工,还不算是标准意义上的华为正式员工。因为下到代表处之后,很快他们就被分配到不同技术服务工程师们的手下,而这些经验丰富的技服工程师,也就成为他们象征性的导师。

对于很多市场口分配到代表处的新员工来讲,这算得上是一段轻松惬意的时光。因为代表处的责任你不用担,上面有导师替你扛着,代表处的平台资源你倒是可以用。只要你能够在代表处交到几个好朋友,尤其是能够和代表处行政平台的秘书、文员们打成一片,基本上代表处的团队建设活动,样样你都落不下。

代表处之初体验,日子会过得非常快,虽然时长也是三个月,但这三个月,远比深圳总部一营培训的那三个月来得短。因为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三个月代表处实习结束,应届新员工们再次集结,回到深圳。再回深圳的时候,市场口新员工将会告别技服培训,正式进入市场培训。

华为的新员工市场培训,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二营。二营培训又分成三部分——一个月的理论培训,两周的客工部实习,两周的展厅实习。

理论培训很容易理解,主要涉及市场拓展、市场营销、客户公关的相关知识。当然,考试频率也很高。只不过,此时此刻的考试,要比一营技术培训来得相对简单。理论培训之外,展厅实习也很容易理解,而“客工部”这个词相对来说没那么容易理解。

华为客工部全称华为客户工程部,也就是对客户接待工作进行全流程监控和负责的部门。这个部门是华为相对于很多公司非常特别的一点,在稍微大一点的城市,比如北上广深,华为都会设置专门的客工部。客工部平时的工作就是协助全国及全球各代表处进行本地接待,小到安排车辆、住宿、餐饮,大到联系展会、联系旅游资源、联系医院资源、联系本地各种跟华为业务开展有关的全部资源。总之,尽一切可能满足客户需求。

关于客工部的故事,我们后边还会提到。

一个月的市场理论培训结束之后,客工部就是紧接着的流程模块。客工部会安排资深客工部客户经理来给大家进行授课,授课内容无非是一些基本的接待礼仪,当然也包括一些实操的订车、订酒店、订酒席等训练。当然,有很多东西也是很细化的,比如关于宴席点菜的技巧,就有专门的一堂课来讲中国各大菜系以及点菜的基本技巧。实习学员中一些英文比较好的,会被安排专门接待海外客户,这个经历也很宝贵。

所有入职培训的最后一项训练,就是展厅实习了。

严格意义上来讲,客工部和展厅实习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虽然很多客户接待一开始是休闲娱乐,但之后总要到华为总部安排一些商务活动,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参观华为展厅。实习学员要做的,就是在展厅等待客户的到来。在很多情况下,实习学员人数很多,而参观的客户却没有那么多,于是,绝大部分的学员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分配去向问题了。

对于市场口的应届新员工来讲,早期的华为分配比较简单,定向输送到代表处,要么去产品线,要么去客户线。两个岗位都是在市场一线的工作,产品线偏产品与解决方案,而客户线则要贴近客户,做一线客户类工作。关于这一点,我们后边还会详细讲。

渔夫当时就被分配到了某代表处的客户线。

华为新员工的职场生涯第一站,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华为入职培训,也就成了很多华为人的成人礼。

入职培训的这八个月,华为应届毕业生都是带薪培训,对于全国所有企业来讲,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华为这样的起手式,也就从根子上拉开了华为同很多业内和业外友商们的差距,正所谓赢在了起跑线。

八个月的华为成人礼,渔夫至今受益,并且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