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做规划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跟学校教育保持同步。比如:你想让孩子学英语,最好跟上孩子的讲课速度;之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知识的扩展。离开了学校,单独让孩子学习其他内容,不仅会增加孩子的负担,还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因为对孩子来说,学校的考试成绩还是很重要的。
放学时,一位年轻的妈妈到学校接孩子。孩子看到校门口的地上有个空饮料瓶,于是弯腰捡起来,准备扔到校门外的垃圾桶里。妈妈看到了,走过去,冲着孩子厉声呵斥道:“什么东西你都捡,就不怕沾染细菌吗?快扔掉。”没等孩子走到垃圾桶前,妈妈就一边责怪他,一边催他扔掉手里的瓶子,直到孩子撒手,才拉着他上了自家的车。
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在孩子心中已经种下了良好行为习惯的种子,可惜还没等它发芽,就被妈妈的行为给扼杀了。
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渐懂得追求真善美,可是妈妈不经意的举动,就有可能不知不觉地消灭了孩子心中的真善美。更可悲的是,妈妈的理由似乎很充分。孩子平日的行为都是一点点积累的成果。家庭教育理念与学校理念的格格不入,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出去旅游,在出发前都要准备必备的工具和物品;放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来说,就是选择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课程,这些将是他们行囊中有力的工具。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人生。姚明是中国篮球第一人,但无论他怎么努力,也无法成为优秀的航天员;同样,杨利伟也成不了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赛场上的明星。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兴趣,更要看清楚自己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领域,都能在这个领域中通过努力有所作为,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清楚地找到自己专属的“卓越领域”,成就美好人生。
孩子的学习规划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妈妈和老师共同努力,彼此做好衔接和协调。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让孩子更稳健、更快速、更健康地成长呢?
▲加强与老师的交流
孩子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会遇到不同的老师,不能忽视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妈妈,面对不同的老师,也要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每位老师的视角都不同,妈妈可以从与他们的交流中获取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晚上,徐女士接到了数学老师打来的电话。老师说,孩子的数学作业这段时间做得不好,希望家长给出指导。可是,徐女士却认为,既然已经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应该由老师来管孩子。现在孩子出现了问题,老师却将问题推给家长,让家长引导,这是老师的失职。于是,虽然嘴上答应着老师的话,心里却异常不舒服。
其实,老师之所以要给父母打电话反映孩子的情况,主要还是关心孩子。如果人家不管你的孩子,怎么还会联系你。忽视了跟老师的交流,不仅无法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无法对老师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跟老师的交流和沟通。
妈妈们通常都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很关心,其实老师也希望了解孩子的在家情况。因此,妈妈和老师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家庭、学校联合教育的有效展开。教育不仅是老师的事,还是妈妈的事,更是社会的事。因此,家庭教育必须配合学校教育,并且要与社会教育同步进行、协调统筹,做到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
▲走出教育的误区
今天,为了让孩子成长成才,不管是普通劳动者还是名人富翁,对于教育都有着自己的期许。因为多数人还想让孩子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可是,在我们关注孩子分数的时候,更要提高辨别力和判断力,否则很容易走入教育的误区。
有些妈妈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学,所有的教育都由学校负责,极少的家长甚至从不过问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
孩子行为不端,有的妈妈就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忘记了自己所担负的家庭教育责任。
有些妈妈送孩子上学后,只关心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考试能考多少分,却从不过问孩子在校表现究竟如何,甚至只喜欢听老师“报喜”,对于孩子的不足之处也不关心其中原因。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如今,学校已经渐渐转变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也变得更以孩子为本,在教育方式上也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然后再进行引导教学。因此,妈妈们也要转变教育观念,跟上学校的步伐,否则教育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
1.妈妈要清楚,家庭教育是终身的,自己的教育责任也是终身的,学校教育是暂时的。同时,还要明确一点:小学教育对孩子有很重要的影响。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妈妈的态度、言行,都会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2.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必须做到严爱结合、严爱有度。教育孩子时,妈妈的教育态度一定要科学,既不能过分严厉苛求,也不能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不良行为全部应允。否则,只会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3.妈妈的教育观要正确。首先,不能只重视知识,忽略个性行为的发展;其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根据孩子的天赋和特长来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再次,要培养孩子的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要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