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获得一技之长,很多妈妈都会想当然地为孩子报特长班;而选择特长班的依据很多时候竟是父母自己的意愿。想让孩子成为画家,就让孩子学画画;想让孩子成为歌星,就让孩子学唱歌;想让孩子当明星,就让孩子学主持和舞蹈……很少有人会真正问问孩子究竟愿意不愿意。须知,妈妈的意愿,不一定真的适合孩子。
前阵子有网友把孩子的简历晒了出来,让一众大学生都自惭形秽,因为简历的主人还是个上幼儿园的娃娃。
这位小朋友从2010年就开始接触瑞思课程,现已完成Pre—K、K、Pre—Rise三个阶段的学习,开始进入S1学习阶段。仅这些专业术语,就看得人一愣一愣的。而且,这位“超人”小朋友还学习了武术、轮滑、钢琴等,钢琴课程还是由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一对一授课。
这简直是教育的末日。
很多妈妈都喜欢“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认为自己的孩子就该成为小超人。于是,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先把他塞进培训班再说。于是,在我们身边就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在强化训练中快速成长的孩子。
郭女士是个职场高管,女儿出生后,她希望女儿也和自己一样优秀。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女儿就开始上各类辅导班、特长班。女儿也很努力,最终考上名牌大学,顺利完成学业,到一家律师事务所任职。
可是,由于孩子其他能力有限,无法胜任工作,甚至无法处理好事务所的人际关系。受到巨大落差打击后的女儿跟妈妈说想到乡下支教,郭女士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我们身边,从来不乏这样的妈妈,孩子明明不是做将军的料,却非逼着他上前线,到头来,妈妈美滋滋地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孩子却承担了难以承受的负担,成为现实竞争场上的炮灰,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和快乐。
这种妈妈通常都有两个特点:第一,他们有很强的虚荣心;第二,忽视了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体现。
人各有志,应各尽其才,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走怎样的人生,都不应该是妈妈们主观决定的。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孩子身心是否健康,是否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
▲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只能因小失大
孩子的自主性从出生的那天开始就存在于孩子体内,这是身为动物的本能。即使是猫狗,你拿东西去喂它们,如果它们不愿意吃,也会表现出拒绝的姿态。你强行喂食,它们必然会咬你一口,或者抓你一把。但在现实中,多数妈妈都没能有这样的觉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结果因小失大。
连续几个周末的早晨,女儿都说自己肚子疼,不得不停了几节钢琴课。
开始的时候,王女士以为是因为前一天吃错了东西,就带着女儿到医院检查。结果,什么问题都没有。回到家,孩子一下子就好了,还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可一到下个周末早上,同样的事情又会上演,直到偶然看到女儿的日记,王女士才明白个中原委。
女儿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周末大家都在玩,我却要上钢琴课,好累。好想睡个大懒觉,然后看电视、玩儿两天。但妈妈说上钢琴课是为我好,可我一点都不觉得弹钢琴好,为什么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我却不能。我打算装病骗他们,虽然这样做不对,但这是唯一的办法。
看到女儿这样,王女士很生气:“刚上二年级,就开始装病骗我了,你说多气人。”
孩子是小,但不代表我们不用尊重他们的想法。只要是合理的需求、恰当的爱好、正当的想法,就应该尊重。即使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不成熟,也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自主性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并为之付出行动,而不是粗暴地通过指令,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
▲思考孩子的特质、意愿,妈妈的想法只能作为参考
要学会赏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很多时候,即使孩子说得不对,也不要嘲笑、不要打击,总让孩子按照妈妈的意愿来做事情,只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妈妈和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有表达自己意愿和想法的冲动,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试着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周末,晓峰和妈妈去公园玩,他想玩划船。妈妈觉得两个人力量太单薄,肯定划不动,就不同意。
晓峰不依不饶,大声哭闹。妈妈问:“怎么办?咱们两人力气小,肯定划不过去。”
晓峰一听,连忙说:“我们可以和别人组合,再让多点人加入,不就可以了吗?”
妈妈一听,拍拍儿子的脑袋说:“这个主意不错。”
之后,妈妈和晓峰一起来到划船的地方。不一会儿,就找到一对母女组合,四个人一起高兴地坐上了小船。
在帮孩子做出人生选择之前,一定要仔细思考孩子的特质、意愿,妈妈的想法只能作为参考。如果孩子的潜能可以表现出来,而他又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志向,就要尊重他们的选择,鼓励孩子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全面拓展自己的能力。
自主选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动力。面对自己的选择,孩子才会愿意付出更多努力,做事才会更积极主动,聪明才智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妈妈要相信孩子依靠天性做出的选择,相信孩子的选择能力,相信他能选择好。即使孩子一时失误,也不要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