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善于沟通”
很多家庭中的沟通是轻松的,并不是每个家里都剑拔弩张。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内心不冲突,怎么互动都是舒服的,孩子也轻松。
我们经常面临的困难是,我们和孩子沟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有预设的,而预设是往坏的方向想的,比如,孩子不会答应,他肯定做不到,这样他肯定会很难受。有了这些预设的底色之后,奇怪的事情就会发生——无论我们怎么围追堵截,怎样防患于未然,无论我们是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孩子都会朝着我们比较担心的那个方向发展。
一位学生家长说,她很擅长沟通,也尝试好好和孩子沟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和女儿之间仿佛有一堵墙,女儿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和她说。以前开朗活泼的小姑娘,现在变得越来越内向拘谨,而且小小年纪谈恋爱,不务正业,青春期的孩子都这么难以沟通吗?
我不知道她说她会沟通,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
至少我和她对话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只能乖乖地听她说。
我说:“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沟通的。不如这样,你回去之后,哪天想和女儿好好沟通的时候,你把手机录音打开,全程录下来。然后你自己抽空听听。”
后来再见面时,她对我说,她真的录了。然后她吞吞吐吐地描述了一下,她女儿想和同学一起去参加角色模仿活动,买了露出一边肩膀和胳膊的衣服,将头发染成了酒红色。她觉得女孩子不能这么穿,好像要勾引什么人一样,她觉得需要和她沟通一下。
她和女儿说了很多道理,觉得女儿这样打扮不好,作为家长,她不能接受——不是她不能接受,是没有家长能接受。
但女儿不听劝阻。于是她非常愤怒地说:“好女孩都不会这样穿!你打扮成这种不三不四的样子出去,人家都疑心你是不是在做什么不正经的工作!你要知道羞耻,你丢得起这个人,我还丢不起呢!”
情绪背后隐藏的故事
我问这位妈妈:“你说这些话,是希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她说:“我就是希望她不要去啊,让她知道,这样的着装并不符合我们社会的大众审美,她可能会被看成是一个非常出格的或者怪异的姑娘。我说这些难听的话,是希望她知难而退。”
我说:“嗯,愿望是好的,只是你的话成功地引起了孩子的反抗。你知道她模仿的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吗?孩子为什么想模仿那个角色,角色有什么特别吸引她的地方吗?”
她说:“我没有问。”
我说:“如果她告诉你,那个角色是个战士,英勇无畏,天真率直,为了帮助更多人从困境中挣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她在这个角色身上看到了勇敢和坚持,而这是她最想从这个角色身上学到的精神和特质。你会有不同的想法吗?”
她愣了一下,说:“如果是这样,我可能会支持她去做。”
这个家长也许需要认真地想想,为什么一个孩子穿得暴露一点儿,在她看来就是羞耻不堪的事情呢?这里面有什么样的故事吗?
她不是我的来访者,我们没有机会去做深入的讨论,我给她总结了和孩子沟通的几个调整要点:
1. 听孩子讲话。
2. 当家长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孩子做到什么,她就可以消除这些情绪。为什么孩子做到这些事情对她来说这么重要。
3. 有些担心和不好的联想,是因为自己在此方面有过什么经历吗?
这个觉察的步骤可以帮我们了解情绪背后有什么动机和需求,什么行为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些线索,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这是妈妈的担心,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在这些方面变得更理解你,从而减少故意跟你唱反调的可能。
换一种沟通方式,就是换一种亲子关系
后来这个妈妈按照我的总结,和女儿之间有过一次不错的沟通。
女儿说想和男同学一起看电影,她一听就急了,但还是强迫自己听孩子把话讲完。
听完之后,她说:“你单独和男孩子一起看电影,我是担心的。而且以前我跟你说过,你外婆在这方面管我管得很严。有一次,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和男同学讨论一个题目,因为家是一个方向的,所以我们就说了一路。到家门口的时候,你外婆在楼上看见了,回家二话不说就拧我的胳膊,说我年纪小,心思坏了。
“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外婆说我这么小就知道勾搭男生了。其实我根本不喜欢那个男孩子,我们当时真的只是在讨论题目。但是你外婆越是这样,我越是不听话。后来我高二的时候就谈恋爱,还被你外婆知道了,她打我、羞辱我,让我很痛苦。
“我就很担心你这样,走妈妈的老路。我知道应该相信你,但是一想起过去的事情,我就不由自主地担心。”
女儿说:“其实我们看电影是班上六七个人一起,有男同学也有女同学。我说有这个男同学,是因为他成绩好。而你好像一看到我和成绩好的人一起做事就不会反对,我才这么说的。”
她听完笑了,说:“这就像我当年真的就是和那个男同学讨论题目而已,但是你外婆不相信我的话。”
她跟我说,这样的沟通在她和女儿之间不是经常有,大部分情况下,沟通不是“热战”就是“冷战”。她还是会陷在自己的担心、焦虑中,但是她总算看到了一点儿希望,觉得改变是可以发生的。
我想这会是一个新的开端。
争取孩子合作的沟通方式
沟通的难处往往在于意识和潜意识不合作,它们彼此唱反调。如果想让二者合作,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尝试寻找一些方法。
1. 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一些故事,把孩子和自己区分开。
例如,有个妈妈会告诉孩子,我以前做什么,外婆都不相信妈妈能做好,所以我一直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现在我也会对你有这样的担心,但是这种担心跟妈妈的成长有关系,如果你感觉不舒服,可以提醒我。
同时,你要相信你自己。妈妈的感觉只是妈妈的,你可以有和妈妈不一样的感觉。让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是一种真诚的分享。同时,也是在做彼此感觉之间的区分。这样就不会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孩子的对抗也会减少。
2. 邀请孩子帮助我们,把孩子放在有能力的位置上。
例如,爸爸希望你做好,你做得棒的时候我很开心,你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也会失落,我会不自觉地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帮你。
如果我帮你的方式让你感觉到难受,你可以告诉我,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你,不让我做错事。
给孩子一些主动权,但是这个难度挺高的,因为这需要有示弱的能力。示弱意味着愿意把强的那个位置给孩子。
3. 及时喊停。
例如,我现在很生气,我觉得这样沟通下去,不利于事情的进展,我需要冷静一下。
关于孩子的学习,父母太多的时候都在扮演老师的角色,管孩子学习管得太多。
我们在亲近的人面前是更容易情绪化和不理智的,当我们觉得关系足够亲近和安全的时候,我们便会原形毕露。所以为了避免让孩子过多暴露在我们的情绪之下,我们要稍微离孩子远一点儿。
4. 不带伤害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例如,孩子学习总是拖拉,晚上12点作业都完不成,让人抓狂。
有个妈妈是这样表达的:“你今天这样拖拉,我其实是很生气、很着急的。我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我有个期待,我希望你能早点完成作业,否则我总是担心这样会影响你以后的学习状态,担心你应付不来,同时我也希望你能早点休息。这是妈妈的想法,如果你自己有什么想法,你能不能告诉妈妈?这是妈妈的问题和需求,但是我很希望能够得到你的体谅。”
我们逐渐统一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或者说,让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保持统一,而不是两者唱反调,那么孩子跟我们互动,相对就容易得多。因为他不需要处理来自同一个人的矛盾信息。
无论我们用哪种方式沟通,都是为了让沟通的两条线往一个方向使力。只要能促使表达往这个方向发展,也许我们就能创造出很多不同的说法。就像我们学会了一门外语,熟练之后,一个意思可以用很多种方式表达。最后,你会有自己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