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喜欢被比较
有个学生参加学校朗诵比赛,拿了第三名,挺好的成绩。
结果她回去酸溜溜地跟她妈妈说:“我怎么跟人家比呢?!拿第一名那个同学,妈妈是电视台的主持人;拿第二名的同学,妈妈是报社的记者。你又帮不到我。”
她妈妈有点悲伤地和我说:“这话我听了,真是心惊。我以前总跟孩子说,你看谁成绩多好,又聪明又勤奋,从没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对。结果当我自己被拿出来跟别的家长比的时候,一方面我很生气,同时又觉得自己好无能。”
这些感受,孩子心中一定也会有吧。
孩子并不想被比较。因为被比较意味着“我让父母不满意,所以父母想用别的孩子的样子来覆盖我,想抹去我的存在”。
那孩子怎么才能证明他是为自己活着呢?他不去认同这个部分,不去变成别人家的孩子。他需要用懒惰、笨拙来维持自己的存在。
让孩子明白生活是什么
很多家长因为这些事与愿违的沟通,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吃尽了苦头。但是我也见过很多高明的家长,他们的教育方式不仅让我眼前一亮,更让我坚信家长在教育中多一份觉察和自省,将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益处。
我认识一位家长,多年前,他的孩子在我们中心学习,他教孩子从小就要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
他曾经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在凌晨两点钟出门,开着车穿过城市的大街小巷。他儿子感慨,原来有很多人,在我们熟睡的时候还在忙碌。
儿子上高中的时候,他曾经给孩子一辆三轮车,让他靠这辆车过一天。结果大夏天的,小伙子在水果批发市场捡垃圾、帮人送水果,晒得冒油,一天赚的钱只够他自己简单吃两顿。他才知道,原来赚钱很不容易。
后来儿子喜欢上小发明,还拿到了全国性的奖项,他就带着孩子申请专利,找合作厂商量化生产,在网络平台搭建团队运营。整个过程,孩子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共同决策者。
后来,这个孩子因为发明被认可,和其他40多位全国各地的高中生受邀去外国参加活动。因为表现突出,他直接被该国某所知名大学免考录取,并赞助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
成绩无所不能?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不可思议,其实别人家的家长何尝不是这样觉得呢?这个孩子的同学就公开表达过,羡慕他有这样有智慧、亦师亦友的爸爸。
这位爸爸曾经说,他觉得成绩好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很多能力需要发展,比如,他的好奇心、他对生活的热情、他面对挫折的勇气、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他认为,读书的时候成绩好,似乎能得到一切——得到老师的器重、得到男生的友谊、得到女生的爱慕、得到名校的垂青,然后大家都误以为成绩是个无所不能的东西。
如果孩子走向社会,觉得他作为一个“学霸”,理所应当获得爱情、理所应当获得升迁的机会、理所应当会赚钱、理所应当会过得顺利,仿佛自己手上有了一把锤子,就觉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是钉子,那将是个天大的误会。
学校里和社会上运行的是两套生存法则。在学校里,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其他一切都可以被忽视、被掩盖。但是社会对一个人能力的要求却是多方面的,比如,能不能欣赏别人、能不能理解和感受别人、能不能妥协合作、能不能耐受挫折、能不能承担责任。
所以我没有那么在乎孩子的成绩,好就好一点儿,差就差一点儿。我看到他面对问题的时候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会苦苦思索,也会寻求外援,喜欢读书、喜欢思考,有三五好友,友谊长青,我觉得就很好了,很满意。
比起很多家长,这个爸爸的付出一定不是最多的,结果却是让很多父母羡慕的。有些家长为了孩子,工作都辞了,全天24小时为他服务,付出这么多,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花这么多时间陪孩子,却毫无所获。
同样是陪孩子,是什么影响了结果呢?是沟通传递的信息不一样。
如果我们为了孩子辞去工作,全身心陪伴他学习,但是他成绩一般,还经常想着玩游戏。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和他沟通呢?
1. 你现在还玩游戏,成绩也一直没有起色,你怎么对得起我?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用这种态度回报我?你就不能自觉点儿,你就不能认真点儿,你就不能考得像样点儿?
2. 你这次考得不好,我想和你心平气和地聊一聊,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发挥好。看看接下来每个科目你要怎么学,你有没有做好计划、定好目标。最近玩游戏太浪费时间了,你成绩不好,很可能跟这个因素有关系。我们重新制订一个时间计划表,否则继续下去,问题将更难解决。重要的是,我们到了很关键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不能掉以轻心。我希望你在这个时期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以免将来后悔。
3. 你最近考得不好,我有点担心。我一直很相信你,但是你最近游戏玩得太多,还是引起了我的焦虑。不知道你最近是否遇到了困难,很期待听听你的想法。如果有什么是我可以为你做的,我会很乐意。
第一种是互动情绪,这种沟通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愤怒和内疚。同时还有一个暗示:“我对你很失望,你做得很糟糕。”这种沟通会直接引起孩子战斗或者逃跑的本能。如果我们总是这么沟通,孩子要么和我们争吵、闹矛盾,要么基本不和我们沟通,并且表现出一种低沉的、不开心的状态。
第二种比较有迷惑性,父母没有直接表达情绪,描述看上去客观,提供的意见也可圈可点。但这也是引**绪反应的一种沟通。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碎碎念吗?碎碎念可以直接搞垮我们大脑的理智区域,开启我们的本能反应。孩子一般会怎么应对父母不停的碎碎念?直接的反应是想捂耳朵,目的是阻止侵入。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你身边的人不停地说,最后你只能要么让他闭嘴,要么直接忽略他说了什么。这种输出方式毫无感情色彩,孩子很容易觉得在你眼中,成绩比他要重要。
第三种是比较整合的表达方式,关注感情也关注事情,表达事情也表达感情。这就是我们说的,允许潜意识和意识合作的一种沟通方式。
如果我们总是用第一种或者第二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没有动力,变得没有学习目标。人类的本能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去生活,当孩子不断地感觉到外力的压迫,生存本能会让他反抗这种压迫,要么他与父母开战,要么他内心跟自己开战。对他来说,都是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