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次最好讲一个故事(1 / 1)

万事万物都拥有自己的结构,并依赖这些结构来运行,故事也不例外,一个合理的故事必须拥有一个合理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和电影、小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故事必须拥有一个核心观点,或者说总的论点与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构建故事的基础,整个故事会围绕着这个主题来构建。其次,一个故事只有一个主题,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中心思想会让故事变得很混乱。

就像写作一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强制安排两个或者多个中心思想,那么文章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别人看完整篇文章之后,往往不能够抓住重点,即不清楚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两个或者多个主题会造成喧宾夺主甚至故事坍塌。

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在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时,可以谈一谈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或者敢于冒险的气魄,这些都是围绕“人生需要拼搏”这样的主题来说的。可是如果企业家在故事中加入了自己孝敬双亲,经常为双亲洗脸这样的素材,就可能会造成故事容量的随意扩大,最终破坏故事的结构。或许企业家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场合向他人展示自己不同方面的特质与形象,但是强制将不同的故事素材以及主题装进一个故事中,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故事的功效。

故事的结构有时候类似于行星与卫星的这种结构模式,卫星通常会围绕着行星转动,一旦出现两颗、三颗、四颗行星时,整个体系内的运转会被完全打乱。多个行星之间的引力会导致原有的结构产生变异,同样的,故事中存在多个主题,也会产生引力,这样就会对其他故事的元素产生干扰。正如本章的第二节所谈论的那样,讲故事的时候,需要围绕一个内核,提供相关的事件,设定相应的人物,设置好相应的环境、情感等所有的东西,这些元素通常都是围绕主题来转动的。一个故事的架构中,只有一个内核,也只需要一个内核。

另外,为了增强谈话的说服力,说话的人会针对某一个主题来构建一个最基本的谈话模式,这种模式在说服他人时比较常见,整个谈话通常有一个大概的总分结构:谈话中会提出一个主题(中心思想或者中心观点),而为了阐述这个主题,需要寻找更多的论据进行支持,而每一个论据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论点,它们也许需要二级论据进行支持。之后,二级论据又需要三级论据来支持,整个过程会不断延续下去。

整个金字塔结构中只有一个核心,也只有核心只有一个时,这个结构才能够存在。一旦存在两个主题的时候,所有的论据都会失效,因为它们没有办法同时论证两个中心观点。对于故事来说,这种类似于金字塔结构的模式多数时候并不适用,但是最基本的论据还是需要的,这些论据可能只是一些事件或者事实。比如在谈论自己的工作能力足够突出时,必须解释是什么原因才得出这个中心思想的,换句话说凭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突出。接下来,讲故事的人必定需要讲述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确有能力,或者通过第三方的表述来间接烘托自己的才能。

在整个故事中,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和相应的论据,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比如要描述某一个人应变能力强,可以讲述他为老板排忧解难的事件;要描述他踏实肯干,可以讲述他勤劳奋斗的故事。如果非要让听众觉得这个人不仅应变能力强还踏实肯干,那么整个故事中的主题就不再是这两个特质了,而是体现对方足够优秀,深受老板欢迎这样的主题,应变能力强以及踏实肯干成为了两个论据,这个时候,主题仍旧只有一个,而且等于构建了一个小的金字塔结构。因此整体的模式可以简化成这样一种模式:赞美某个人很优秀,然后讲述各种优秀的特质,但每一种特质都不是一个主题,而是验证这个人足够优秀的论据。

自始至终,主题都应该只有一个,贸然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凑到一个故事中,只会适得其反。而为了确保讲故事的人不会在一个故事中阐述多个主题,就需要把握一些比较实用的故事技巧:

——尽量确保自己一次只讲一个素材。只要这个素材是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出说话者的思想、立场和形象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去多举例子,以免控制不当,出现两个主题和两个故事;

——讲故事之前,先明确自己具体要说的东西。这个东西必须非常具体,是体现个人善良、诚实、工作能力,还是社交关系?讲故事的人必须选择其中一项来说,最好不要泛泛而谈“某人很优秀”,因为优秀的特质太多,一旦说多了,可能会让故事变得更加复杂,也容易岔开话题。

总而言之,讲故事的人从一开始就应该对自己所要说的故事做一个大概的规划,确保自己的话有更强的针对性,尽量只讲述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具体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一个故事只有一个主题”的目的。如果讲故事的人想要表达更多的意思,那么最好分多次或者在多个不同的场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