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中,角色的安排和设置非常重要,因为角色会将讲故事的人想要传递的信息用人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听众通过这些角色来看到成功或者失败,并将这些信息和意义联系到自己身上。
从某些方面来说,故事中的角色对于听众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而这种借鉴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替代,简单来说就是角色的代入感。所谓代入感就是指在小说或游戏中读者或玩家产生一种自己代替了小说或游戏之中的人物而产生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听众往往也会自动成为故事中的角色,或者说和角色对号入座。
比如当父亲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时,孩子可能会对号入座,更小的孩子可能会将自己当成孔融,并践行故事中所传达的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观念;当动物保护者在讲述猎杀动物的残忍时,很多人会设身处地地将动物替代成自己,以此来感受遭受杀生时的痛苦以及生命的可贵;当某个人讲述英雄与反派之间的故事时,听众也许会认为自己就是英雄。
代入感的产生通常和故事的吸引力息息相关,越是精彩的故事,越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其中情节的设置非常重要,好的故事情节具有很强的诱导性,听众在听故事时会随着情节的变化发展而自动进入角色状态,就好像自己在经历这些故事情节。
比如在观看一部好的电影时,观众的内心往往会跟着电影剧情的发展而发展,会因为人物角色的潜在危险或不幸遭遇而感到揪心,会因为人物的逆袭而感到畅快淋漓,会随着人物角色情感的变化而出现情绪上的变化。在看一部精彩的小说时,精彩的情节往往也会将阅读者带进去,阅读者同样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表明,个人很容易和电影、小说中的人物产生情感联结,甚至出现强烈的代入感,把自己设定为电影中的角色。
讲故事同样会这样,就像一个人在讲述恐怖故事的时候,一旦他对故事的情节做了很好的设置,情感投入也很到位,那么听众就会觉得自己在面对那些灵异事件。当一个人在讲述自己见义勇为的故事时,随着情节的变化,听众会变得义愤填膺,甚至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见义勇为的英雄。
很多故事会让听众产生英雄梦,或者会让听众感到恐慌,就是因为情节设置太过逼真,让人真的产生了代入感,而这种参与会让他们对故事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对讲故事的人也会更加信任。
产生代入感的另一个因素在于情感优势,就像前面提到的大葱饼一样,这是一个制造情感刺激和情感联结的关键,因此会产生画面感,其实除了增强画面感之外,情感的刺激还会产生很强的代入感。比如一个人讲述自己从前放牛砍柴的经历,可能会激起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因此整个故事会成为一场共鸣下的回忆。当讲故事的人提到一些细节时,听众会自动将故事和自己的经历配对,或者自动将自己放到故事中去,并随着感情的投入而不断扩展自己的联想。在强烈的情感刺激下,听众也会自动进入故事,甚至会按照自己的记忆对整个故事进行拓展和补充。
正因为如此,寻找共同的经历或者记忆往往很重要,一些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人,或者同时代的人,在谈到那些具有共同印记的生活时,往往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故事会成为他们回忆生活的载体,他们因此会积极参与到故事当中来。讲故事的人既是故事的陈述者,也是故事的主角,而对于听众来说,他们既是接受信息的人,同时也可以成为故事中的角色,甚至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
从这一方面来说,讲故事就是帮助其他人重新找回记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而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些记忆就是一种情感需求,讲故事的人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为了确定自身产品的形象,就会想方设法将产品与过去的记忆连接起来,这也就意味着讲故事的人会想办法帮助客户或者潜在的消费者进行定位,确保他们能够了解自己是谁。
一个合格的销售员出售的是自己的产品,而一个优秀的销售员出售的是情感、记忆以及理念。就像那些摆地摊卖红薯的人一样,如果他们能够想办法利用群体记忆来包装自己的产品,讲述一个有着共同记忆符号的故事,那么将会吸引一大批有过烤红薯经历的人的关注,消费者乐于重新唤醒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并且尝试着替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
严格来说,代入感很容易出现,只要某一个故事中的主角或者配角出现时,听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角色之中,只不过这种代入感通常都很弱,有时候可能停留在潜意识的层次上,他们甚至会主动将自己和角色进行比对,寻找自己和主角(包括讲故事的人)、配角之间的相似点。不过想要提升代入感,就需要依靠精彩的情节和强大的情感力量,情节具有推动和诱导的作用,而情感则产生了最强大的联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对听众的思维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