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同理心,看准他人情绪再表达(1 / 1)

与人交往,难免会遇到许多这样的情形:一位少妇情绪激动地抱怨自己的婆婆偏心,只给哥嫂看孩子,不给自己看孩子。

一个小伙子气愤地指责上司待他不公。因为他每天加班,上司不给加工资也就算了,还当众批评他。他感觉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一位多年老友,悲愤交加地向自己坦言刚刚经历的一场不公平的待遇,他为此感到痛不欲生,并且越说越激动,甚至有一种想出去打人的冲动。

此时对你说话水平的考验就来了。你到底该说些什么?是轻轻地说一声“我很遗憾”,然后任其发展?还是扮演拉拉队队长给他打气?抑或是做出“忙得脱不开身”的样子,不管他的闲事,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做法?

在这里你首先要明白这样一个情况——那些跟你抱怨的人往往是跟你关系很要好或者是希望跟你拉近距离的人。既然他选择跟你分享自己的不幸,那么就表明他把你归为了“自己人”。向你敞开心扉,这是他在主动向你抛出友谊的橄榄枝,希望你们的友谊会更进一步。此时的他不希望你漠不关心,希望自己能得到你的回应。

一个想与他人继续建立情感上的连接,或者懂得说话之道的人,最聪明的回答就是和他站在同一阵线上。

小娟在一个饮品销售公司做后勤部助理。这个工作很烦琐、挑战性也很大。因为她每天都要跟那些销售业务员打交道。关键是这些业务员参差不齐,有的人文化素质很高,你一说他就懂了,沟通起来很容易;而有些人文化素质不高,他不仅理解不了公司的政策,需要小娟一遍一遍地给他讲解,而且还会怪小娟表达不清楚。

一次,跟往常一样,小娟将老板发布的最新销售政策发到了每个人的邮箱里,并提醒他们一定要注意在政策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任务。

可是,有一个叫石翔的业务员由于没有及时查看邮箱,导致没有按照公司的规定完成任务,被公司处罚了500元钱。他就把气撒在了小娟身上,对她极尽言语侮辱,两个人大吵了一架。

事后,小娟一边擦眼抹泪,一边向自己的女同事陈姐抱怨说:“石翔算个什么东西,不就是一个小混混吗?我怎么就没提醒他了,政策不都已经发到他的邮箱里了吗?说我没尽到责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都不上心,还怪别人!”

同事听她讲述了事情的原委,说道:“嗯,在这件事上,你做得没错,我支持你,是那个业务员不讲理,你没必要跟这样的人生气。如果到时候需要我,我会站在你的立场上跟咱们老板说的,反正你邮箱里还留着给他发的信息的证据呢……”

小娟听自己的同事这样说,情绪就稍微缓和了一些,继续工作了。

过了几天,那位同事问小娟:“上次那个事情处理得怎么样了?”

小娟不好意思地回答道:“石翔跟我道歉了,说那天是他自己心情不好,我们现在没事了。不过我还是要谢谢你陈姐,因为当时我心情特别差,甚至都想到了辞职。要不是你支持我,可能我就做了错事了。毕竟仔细想想如果我真的一冲动辞职了,去哪里找待遇这么好的工作呢?”

从此以后,小娟跟陈姐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由此可见,面对一个情绪激动的抱怨者,与他站在同一边,保持相同的立场,反而会促进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在发生了不幸的事或者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后,对这段经历就会产生自己根深蒂固的看法,情绪都会非常激动。此时整理他人的情绪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因为此类情绪激动的抱怨者,不是要你在听他讲完自己的不幸或者不公遭遇就冲出去为他打抱不平,他要的只是你能跟他站在同一边,让他尽情宣泄自己的不满,只是想从你嘴里听到你与他感同身受,能理解他,愿意与他一起分担失意的痛苦,愿意支持他,而非别的东西。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千万不要不考虑发泄者激动的情绪,而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去为第三者辩解,以满足你“不说别人坏话”的高尚品德。你不妨扮扮可爱又无害的小丑,与他站在同一边,给这位朋友一种推心置腹的感觉,努力疏导他的情绪。不过,在这里你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不能忘形地添油加醋,使双方的矛盾更深;更不能为了讨好对方,就夸张地攻击他人;别讲很多针对第三方的话;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说话。

当然,在言谈话语间表明你跟他“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之后,你就可以试着将你那位情绪激动的朋友把焦点转移到自己或者其他人的身上;又或者忽略对方经历的独特性,讲一些看似“过分”,却又寓意深刻的话,一步一步帮他走出情绪的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