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恋人、夫妻,一见面就要称呼对方。恰当的称谓可以迅速提升你的魅力,让交际顺利进行,也能让你更受欢迎;不恰当的称谓可能会让别人感到不快,你也许会被大家冤枉地扣上“轻浮”的帽子,阻碍你以后展示魅力。
恰当的称谓,就是让别人从你对他的称呼中感到对他的尊重,以及对他职业、地位等的钦佩和赞美。这样,他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自我优越感。当然,你就更能受到他的欢迎了。所谓“好人缘”,一般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般来讲,对有头衔的人就称呼他的头衔,这样会显示出你对他取得的成就的一种莫大尊重。直呼其名一般是在关系比较好的人之间,如果你与有头衔的人关系非常密切,私底下直呼其名反而更显得亲切、舒服。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你称呼他的头衔更为恰当。不过,对于学位,除了博士可以作为称谓使用以外,其他的学位就不能作为称谓来使用。
恰当地称呼别人是一件非常繁琐而又讲究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称呼别人之前你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身份,以及你与对方的亲疏关系和谈话场合等一系列因素,做出综合分析之后才能选择出一个恰当的称呼。如果你不注意这些,或者习惯“以偏概全”式地看待他人,导致称呼不得体,就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者是恼怒,使交流的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
刘女士今年还不到26岁,但是由于她结婚早,平时需要照顾女儿,上班又忙,也不注意保养,所以,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更大一点儿。一次,她去平时逛街的商店买一条裙子。新来的售货员是一个小姑娘,很热情地跑来招待她说:“美女,你想买什么,来我帮你推荐一下。”
但使小姑娘纳闷的是,刘女士听了不但没有搭理她,反而生气地瞪了她一眼就离开了店里。这种奇怪的举动让小姑娘很纳闷,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店长悄悄地跟她讲:“下次你直接喊她刘女士就行了。”
原来,这位刘女士经常来这家店买衣服。她也知道自己长得显老,不愿意让别人把自己称呼得过小,因为这样她会感觉别人是在挖苦她。店长跟一些老员工都知道这个情况,但这个小姑娘是新来的,所以她不知道。
过了几天,刘女士又来逛这家店。那个小姑娘亲热地招呼她:“刘女士,您来了,看想买点什么?”这下刘女士高兴地随着小姑娘在店里挑选衣服,最后满意地买了条裙子回去了。
因此,交际中一定要注意到很多细节,恰当地使用称谓。要尊重对方,也不能过于呆板;既要显得亲切,也不能太过轻浮。千万不要使用对方难以接受,或者是轻视对方的称呼。否则,不但会引起别人反感,还可能会招来记恨。一个会说话的人,在对别人的称呼上是一定不会马虎的。总结起来大概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看谈话者的年龄。
初次见面称呼对方,浮现在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对方多大”。一般来讲,别人的年龄要少说几岁,别人的东西要往贵了说。你说她年龄小,就是从侧面说她年轻、漂亮,对方的心里肯定高兴。如今的许多老人也都有一种不服老的心理,尤其是女性,所以,能喊“阿姨”的就不要叫“奶奶”;能喊“姐姐”的就不要叫“阿姨”。
其次,要考虑与谈话者的亲疏关系。
生活中面对跟你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同事等,一开口,直呼其名既简洁又显得亲密无间。但如果是多年未见的朋友或者是老同学,称呼“女士”或者“先生”,就会过于生硬。
此外,在公众场合,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都是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
再次,从事不同职业的人,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
不同职业的人,我们一般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称谓。比如,对医生称呼为“大夫”;对农民称呼为“大爷”“大娘”“老乡”;对教师称呼为“老师”。所以,在称呼他人时,还要考虑对方的工作或职业。
然后,称呼要入乡随俗,注意它的地域性。
我们国家有许多的称呼都具有地域性。如天津,不管对方女性年龄有多大,一般都带着浓重的口音称对方为“姐姐”;再如,北京人爱称别人“师傅”,但南方人口中的“师傅”就是出家人的意思。称呼时要注意入乡随俗,并了解这些称呼的地域性,避免产生误解。
最后,不同的场合称呼的“宜”与“不宜”大不同。
在公众场合或者是正式场合,像“哥们儿”“姐们儿”等这一类的称呼,会显得庸俗低级,都不宜使用。再如,逢人便称老板,也会显得不伦不类,让人很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