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懂得礼仪,是会说话的基础 为什么都喜欢讲礼仪的人(1 / 1)

沟通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传达信息,更是人情世故的重要一环。我们常听到别人说:“同样的话,怎么从你嘴里面说出来就变味了?”可见每个人说话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如果你是一个“言之有礼”的人,谈吐恰当、含蓄、有见解,你的话听着会使人感到很舒服,更容易被人接受,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别人则更愿意与你深交下去,你办起事情来就会轻松很多。

相反,如果你是一个开口脏话连篇,甚至说话带刺,恶语相向的人,那么定会被大家所反感。慢慢地就会使别人产生误解,阻碍你与他人社交活动的步伐,严重的也许会使你变成“孤家寡人”。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因为谈吐不仅是一种交流手段,更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思想水平、文化素养的体现,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了“非礼勿言”的道德评论准则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许多正式的、非正式的礼貌忌语;所谓“礼貌忌语”就是在交谈中不礼貌、不庄重、涉及谈话人的禁忌,或者是容易引起他人误解的言语;当然,这些话是不能说的。毕竟,“礼多人不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王是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女士。一天,她带着四岁半的儿子去给同事过生日。席间,她话语中流露出孩子饿了,想吃点东西的意思。女主人是一个非常好客的人,就走过来对小王说:“孩子饿了,咱们的饭菜还没有做好,要不先让他吃点蛋糕垫一下。”听到这话后,小王扯着大嗓门回应道:“我就是让他饿着,也不会让他吃蛋糕这种垃圾食品!”

听完小王的话,女主人的脸瞬间僵住了。那些正在吃蛋糕的人也一脸尴尬,有几个人还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蛋糕,走向了一边,气氛真是冷到了极点。

其实大家都知道蛋糕这个东西不太好,但是为了同事间的友谊,以及主人的盛情难却,大家都选择快乐分享。只有小王实话直说,引起了女主人的误解,搞得大家都很没面子。也许小王的本意是不愿意让孩子吃太多含奶油、防腐剂的食物,但是表达方式不太好。如果她说“谢谢,不用了,饭菜马上就做好了,再等一会儿吧”,这样的话,不仅保证了孩子不吃垃圾食品,而且也会让女主人以及大家都觉得没什么问题。她却因为不注意说话的礼貌和方式,搞得大家都很不开心。

不管是生活上、职场上,还是朋友与朋友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联络感情,都离不开彼此的交流。社交上,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怎样说更显得有礼貌,招人待见,这都是大有学问的。所谓“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是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但凡不通说话之大道者,很难成就大事,而能成大事者,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造诣。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说话的艺术就是成功的艺术。

当然,说话有礼貌并不太难。难的是没有一些固定的标准来监督我们长期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稍作总结。

大体上来讲,我们最常用到的就是敬语、谦语和雅语。

敬语,字面意思就是对别人尊敬的话语。在一些比较正规的场合,与师长或者身份地位较高的人交谈,与人初次见面或者出席会议、谈判等场合常会用到敬语。比如我们常用到的“请”“您”“贵方”等。如果是跟尊敬的人初次见面,则应该用“久仰”,如果是很久不见就应该说“久违了”等。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托人办事为“拜托”;称赞别人的见解高明为“高见”;请求别人的原谅为“对不起,请包涵”;等等。

谦语就是表达自己谦卑的词语。一般谦语会出现在别人夸奖你时,你为了表达自己虚心下问,或者是不会骄傲、怠滞,会再接再厉努力奋斗而使用的话语,如“拙见”“拙作”“见教”;又或者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或家人的一些谦称。例如,“家兄”“家父”等。

雅语是在一些长辈在的情况,或者在一些受人尊敬的地位较高的人面前使用的话语。比如,你正在招待一位尊贵的长者,使用“请用茶”“请用一些点心”肯定比“喝点吗”“吃东西不”更恰当。再如,你先于别人结束用餐,离开时,你对大家讲“我吃完了,你们慢慢用”,也肯定比什么都不讲,直接走人的好。

除了上面列举的那些词语,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接触到“早上好”“很高兴见到你”“谢谢”“劳驾”“很抱歉”“再见”“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

由此可见,只有在生活中礼貌待人,大家才能礼貌待你,你也能受到大家的尊敬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