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纪的英国汉诺威王朝曾经盛极一时,最后一位君王维多利亚女王还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统治者。虽然维多利亚女王的政绩非常一般,但她是一个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女王,尤其在工作和家庭关系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
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巴特在政治上一直都是一个好帮手,但阿尔巴特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不会因为妻子是女王就迁就对方。也正是因为如此,两个人经常会发生争吵。
有一次,两个人因为政见不同而发生了争执,阿尔巴特认为妻子动不动就用女王的口吻同自己说话,这让他很不开心。之后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阿尔巴特气冲冲地跑进房间,并将房间反锁起来。等到维度利亚女王准备回房睡觉的时候,发现房门被锁上了,于是不停敲门。丈夫阿尔巴特故意询问:“谁在敲门?”维多利亚很生气,于是大声回应说:“英国女王。”结果房间里一点儿动静也没有。
于是维多利亚只好再次敲门,这个时候丈夫仍旧询问谁在敲门,这一次维多利亚做了适当的妥协,语气也舒缓了一些,“是我,维多利亚。”可是房间里还是没有动静。
维多利亚意识到丈夫真的生气了,于是再次敲了房门。阿尔巴特仍旧大声询问:“谁?”
这一次,女王非常温柔地回答说:“我是您的妻子,阿尔巴特先生。”
结果,房门立刻就打开了,两个人相视一笑,之前的不愉快全部烟消云散。
在这段争吵中,维多利亚女王之所以经常发脾气,就是因为在家庭生活中错误地定位了自己的地位,她完全将工作中的身份带入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这种定位无疑对家庭生活尤其是夫妻之间的感情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丈夫阿尔巴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又比如,鲁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虽然他不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那么耀眼,但是他在整个三国中绝对是一个非常低调聪明的人物,而且情商非常高。《三国演义》中记载了鲁肃第一次去见诸葛亮时的场景,鲁肃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说“我,临淮子敬也”或者“我,江东鲁肃也”。由于当时吴蜀两国因为结盟的事情而关系敏感,吴国国内不乏反对者,因此诸葛亮必定会对来访者保持戒备。作为东道主的吴国人,鲁肃并没有鲁莽而高调地将自己介绍一遍,而是非常谦恭聪明地说道:“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瑾的字,而诸葛瑾正好是诸葛亮的兄长,以这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身份,无疑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让诸葛亮更加放心。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进行定位,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前提。而定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角色定位,即人们在社会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如果认真地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会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在家里可能是父亲或者母亲,又或者是子女;在工作里可能是下属们的顶头上司,又或是老总的下属;在团队中可能是负责人,是管理者和支配者;在朋友圈中可能经常扮演联络人和协调者的角色。可以说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经常需要切换不同的角色。这种切换的目的并不是掩饰,而是确保自己和整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是推动群体和团队的发展。如果角色出现了混乱,那么整个群体内的和谐氛围也就容易被打破。因此,人们想要维持自己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就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并且坚守自己的角色。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错误定位源于自己在不同生活层次和空间中的切换,源于自己对各个不同角色之间界限的模糊。很多人在客户面前,在上司面前都表现出同样一种状态,并且经常以这种状态面对家人,这样就会导致角色转换出现混乱,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所以,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明确自己在不同群体和不同生活区间中的角色。
除了这种定位上的混淆,还有一些常见的定位错误和个性有关,人们需要避免陷入一些常见的错误定位中。
第一,要避免成为“牺牲者”。“牺牲者”缺乏独立意识,总是试图依靠他人来逃避责任。在谈话中也是一样,没有主见,没有固定的立场,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一切都在迎合他人,并且常常充满无助感和罪恶感。“牺牲者”看上去具备配合意识,但实际上在沟通中和他人之间缺乏默契。当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观点时,他们可能就会陷入无所依附的困惑之中,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协调,最终常常因为卷入纷争而难以全身而退。
第二,要避免变成“追捕者”。这种人总是在强调他人的不是,遇事只会推卸责任,贬低他人存在的价值。他们就像错误追捕者一样,总是在别人身上追踪错误,而忽略自身的反省和完善。这种人往往会将人际关系搞砸,因为他们会将任何一个问题归结为他人的不配合,或者他人的失误,最终导致双方之间的矛盾加深。
第三,要避免成为“拯救者”。“拯救者”过于狂妄自大,认为自己才是群体中的核心,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人选。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所扮演的角色缺乏明确的认知,对他人的能力也缺乏了解。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更喜欢按照主观意愿行事,常常罔顾事实,忽略他人的建议。这类人表面上非常热心,具有奉献精神,实际上将他人排斥在外,并且不愿意与人进行深度交流。
以上几种错误的定位,往往会导致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低效的沟通,会让其他人感到非常不适,因此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