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适当放低姿态是化解冲突的关键 一、学会做一个倾听者(1 / 1)

有个人自认为说话能力出色,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话题,因此经常和朋友聊天、开玩笑。可是渐渐地大家都不怎么愿意和他交流,平时似乎有意躲着他,这让他感到伤心。于是他就向一位哲学家请教,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哲学家听他抱怨了差不多三十分钟,直接回了几个字:“管好嘴巴,少说点儿话。”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抱怨自己的朋友很喜欢说话,很喜欢表现,喜欢抢夺话语权。这些朋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掌控群体生活内的话语权,喜欢站在舞台的正中心。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加突出,他们往往会通过频繁的、主动的表达来吸引注意力。而这种人经常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希望掌控更多的话语权,都希望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一旦有人试图掌控一切,抢夺自己的表现机会,必定会遭到其他人的反感。

有些心理学家将这种话语行为称为“语言领地的侵犯”。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和欲望,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中。人们的表达是均衡的,说话的次数、频率、语气都有一个合理的范畴,就像一块被合理划分的领地一样。如果有人表现过度,就打破了这种均衡,侵犯了他人表达的领地。而高情商的人善于把握好尺度,他们会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少说多听,减少因为自我表现而侵犯他人的行为,从而为和谐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少说多听,包含了一种语言表达上的自我克制。《巴利经藏·增支部》中有这样一段话:(佛言)“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见;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见。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闻;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闻。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觉;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觉。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了别;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了别。”

这一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婆罗门!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听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听到的一切说出来”;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察觉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察觉的一切说出来”;我不认为“应当将所有分辨的一切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不应当将所有分辨的一切说出来”。

一个高情商的人会注意言语上的分寸,知道什么不能乱说,什么要少说,什么能不说就不说。而少说的同时还要多听,听就是倾听。可以说,少说多听的本质是为他人的表现提供充足的空间,并以倾听者的姿态去尊重他人表达的权力,满足他人表现的欲望。

比如,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企业家之一,但是他非常佩服巴菲特的投资天赋,因此经常去拜访巴菲特。而每一次登门拜访,他都会保持谦卑低调的姿态,很少开口谈论自己的投资方法或者投资理念,而是全身心地听巴菲特讲述投资的一些方法。

作家钱钟书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和朋友在一起聊生活,聊各种社会趣事的时候,往往喜欢听朋友说话,自己则很少开口说话,每次都是朋友聊得尽心,自己听得尽兴。

马云也曾说过一件事,他在创业初期曾经遇到过中国商界教父级的人物柳传志,然后就兴高采烈地和对方谈到了互联网,谈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和规划。当时他发现柳传志一直面带微笑地听完所有的话,他认为柳传志一定对自己的话非常认同,并且会投资自己的事业。但直到最后,柳传志也没有投资阿里巴巴。事后,马云才知道柳传志对自己的创业理念丝毫不感兴趣,但他并没有直接表明态度给自己泼冷水,为的就是不当面让自己难堪。经过这件事之后,马云对柳传志的为人更加佩服了,他甚至将其作为自己的榜样。

真正高情商的人会顾及他人的表现欲望,尊重他人表达的机会。因此,他们在沟通中往往会放低姿态,尽量突出对方的地位,给予对方更多的话语权。比如,对自己知道的东西没有必要表现和卖弄,当对方谈论起这些事情时,可以重点听一听对方的想法,而没有必要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谈话保持好奇,可以适当提一些问题,让对方获得更多表现的机会和动力;人们也可以保持认真的倾听姿态,不轻易打断对方,也不要中途插话。

其实,在成人的世界里,人与世界所建立的联系更为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不可捉摸。尽管人们想要与他人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但由于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背景和起点,也拥有不同的生活模式和选择,这就会导致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而重要的是,当人们想要进入某个群体时,就希望在群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建立起更高的社会地位,此时争夺控制权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少说多听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压制,是对他人控制权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可以确保双方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