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想要与另外一个人进行深入的交流,那么总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对方不想说话,对方对这些谈话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但真正的大问题是谈话内容造成的分歧,无论是对方不想说话还是对某人的观点不认同,都是分歧的表现。
分歧是社交活动中最容易遇到的障碍,它也是彼此之间想要做出进一步沟通努力的阻碍。一旦出现分歧的时候,整个对话就可能会变得挣扎,人们常常不再关心该如何去深入探讨话题,而是想着如何击败对方,如何说服对方。在这个时候,谈话往往会变得非常简单、直接,整个谈话内容的挖掘会停留在无休止的争吵上。但是分歧并不意味着谈话就此终结,关键在于找到解开矛盾的方法。
一般来说,有关分歧的对话通常包含了3层结构:
第一层结构是“发生了什么”的对话,“发生了什么”往往是针对分歧而言的,当矛盾和争执出现的时候,谈话双方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发生了什么”上,比如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对方有什么想法,哪一类事情应当发生,哪一类事情不应当发生。所有有关发生了什么的想法都与思想冲突以及责任的具体划分息息相关。
第二层结构是情绪对话,沟通双方会在分歧出现的时候思考和发泄自身的情绪,比如某人为对方付出了很多,结果却遭到对方的无视,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将自己的不满情绪表现出来。
第三层结构是自我认知的对话,指当谈话发生之后,双方会针对目前形势进行分析,了解自身受到的影响或者即将产生的影响。人们会进行自我反省,“我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我是不是伤到对方了”、“我这样做还值不值得他人的信任”、“我是不是活该”,当人们开始思考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时,可以避免自己陷入焦灼和迷失状态,而整个社交和对话将可能受到影响,人们会采取更为合理的对策,并表现得更为合理一些。
在通常情况下,分歧会导致人们停留在前面两个自我辩护的阶段,人们更加倾向于盲目地相信自己就是正确的。这种相信可能建立在一种意图的错误猜测上,即人们总是相信他人会对自己不利,总是觉得对方这样说或者这样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会议上,当某人的观点被另一个人否定时,这个人就会认为对方是故意给自己难堪;当下属完成任务后被领导批评,下属会认为领导故意打压自己。当人们产生错误的猜测时,情况就会变得更加糟糕。
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下决心的过程》,在书中他谈到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
“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
“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当人们执着于相信自己就代表了正确与合理的时候,整个对话就会垮掉。某些时候,人们会刻意强调自己的优势,比如他们会说“我认为”、“你应该”,这些对话形式大都源于个人的认知结构,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是不同的,而且倾向于认可自己而贬低他人。比如一些家长会觉得小孩子犯了错也没什么事,不过这只是一些家长的认知结构。很多父母还会认为女孩子30岁如果没人要,就嫁不出去了,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认知结构,他们会对女儿逼婚,并对孩子表现出来的抗拒心理表达不满。
一家公司的老总从国外公司高薪聘用了一位主管,可是主管工作了十几天,就对新工作感到非常不适应。在多数时候,这位主管都没有办法适应和认同同事和下属的工作模式,对他来说,其他人的工作方法并不合理。也正因为如此,他平时并不会关注同事的工作,也很少和他人进行沟通,这就导致了他和同事的工作步调往往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工作的进度。
由于工作越来越糟糕,他觉得愧对老总的信任,于是提出辞职,老总有些为难,于是建议对方再多留一个月:“你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可是你是否想过对方同样很出色,你是否想过这些人为什么始终选择这样的工作模式,我觉得你可以尝试着做一些了解,当然如果那个时候你觉得仍然不适应,我也不会强求。”
在老总的再三请求下,他同意多留一个月,然后也开始认真观察员工的工作,并尝试着接纳他们的模式,结果他发现其他人的工作模式同样可以完成任务,有时候还更加高效,慢慢地也就接受了同事们,并且与他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良性互动。而一个月之后,他也没有向老总提交辞呈。
维也纳著名心理学家阿得洛写过一本书《生活对你的意义》,在书中,他提到了一个观点:“一个不关心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必遭受重大的阻碍、困难,同时会给别人带来极大的损害、困扰,所有人类的失败都是由于这些人而产生的。”
人们通常容易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就像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营销人员一样,他们有着出色的口才,有着出色的能力,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野心,他们总是表现得非常积极,时刻准备冲锋陷阵——这些完全是培训下的产物,但出色的营销人员不一定要成为出色的战士,他们需要的是客户的理解和认同,而要想做到这一切,他们首先要理解客户,是建立更好的买卖关系的基础。一个悲观的事实是多数营销员都是失败的,毕竟只有5%的营销员具备同理心。
因此在面对分歧的时候,不要以自己的立场和想法去要求别人,去评判他人的好坏,有时候要懂得换位思考,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同理心,这样才会让对方产生安全感和认同感,从而为双方的对话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