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自己离开舒适区(1 / 1)

深度社交 伍小丁 972 字 2个月前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社交活动有着比较明确的倾向性,那就是尽量只和自己认识的人交往,对于陌生人一概拒绝,毕竟面对熟人时,人们的心态更加放松,表现更加自然,信心也非常强大。可是正如本书第一章所说,经常和熟人交流,反而更容易让自己陷入社交瓶颈之中,更难以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就是一种惰性,当人们进入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时,他们不会想着提升自己,不会想着完善自己,因为在这个舒适区内,他们现有的资源、技巧和能力已经足以应付各种情况了。比如在朋友面前,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可以和朋友开玩笑,可以利用感情攻势强迫对方给自己提供帮助,可以轻易获得各种资源。对他们来说,无论是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是获得帮助,都并不需要使用太多的技巧,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也不用消耗太多的成本,这些轻易就能够获得的东西阻碍了朋友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也阻碍了人们深度社交的能力。一旦换一种环境,换一个社交对象,他们将显得无能为力,并且对新的环境、新的社交对象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

那些更喜欢待在舒适区的人并不是单纯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只是更希望安于现状,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更容易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社交,而这种想法只会让他们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他们的视野、思维层次都会受到限制,并最终成为影响他们开拓人际圈的拦路虎。

如果人们打算提升自己的社交水平,打算让自己拥有深度社交的能力,就必须尽快做出改变,必须想办法脱离社交舒适区。而离开舒适区的关键就在于直面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主动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博恩·崔西写过一本名为《吃掉那只青蛙》的书,在书里面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吃掉一只活的青蛙,你就会欣喜地发现,在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了。”对于社交也是一样,如果某一天,人们需要面对陌生人,需要面对一个自己不想接触但不得不去接触的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迎难而上,主动去解决这件事,而不是选择逃避。

洛克是一家纺织厂的销售负责人,由于公司发展不景气,他不得不经常出去拉拢客户,并且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当然,洛克非常不喜欢和那些大企业客户交往,他们盲目自大,目中无人,而且非常精明和狡猾,他们不会轻易在谈判中做出让步,即便只是一般的聚会,他们也总是想着如何让自己成为主角。对洛克来说,这些大客户缺乏尊重人的基因和习惯,他们总会让整个社交活动显得那么糟糕和惹人不快。

尽管如此,洛克也别无选择,他需要去结识更多类似的人,需要想方设法融入他们的圈子。一开始洛克非常压抑,每一次参加社交活动之后都会感到痛苦,他甚至想要离开公司,但最后他还是坚持下来,并且不断告诫自己“既然逃避不来,那就想办法去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练习,他慢慢意识到和那些大客户交流也并不那么困难,尽管他们有时候会显得过于自大和霸道,但是在其他方面仍旧表现出了很高的职业素养。

不仅如此,通过一次次的锻炼,洛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知道了如何才能避免他们情绪发作,也掌握了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话题上的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引导对方接纳自己的观点。在经历过不适应期之后,洛克的社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使得他能够更好地与不同的客户进行深入交流。

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而为了让人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交环境和社交对象,人们在面对陌生人时,可以选择几种方式。比如可以让朋友帮忙介绍,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由于有了朋友的引荐,人们在社交活动中会更有方向,也更有信心,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社交群体。当然朋友只是一个中间人,想要建立起稳定的社交关系,还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为了逐渐改变自己的社交习惯,一开始可以安排朋友在场进行协调和帮助,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信心的提升,人们可以安排自己和陌生对象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从而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能力。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规定自己每周必须与几个陌生对象进行交往,并且要规定社交的成功率,比如每两个目标对象之中必须有一个和自己建立起稳定关系,或者要求每两个社交对象之中就有一个和自己有比较频繁的交流。这种硬性指标往往可以给人们施加更多的压力,并且促使人们努力去做出改变,以及提升自己的能力。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其本质都是为了让人们慢慢走出舒适圈,去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去解决各种各样更为现实的问题。其实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亲人朋友之类的熟人永远占据了少数,想要拓展自己人生的格局,就需要接触更多的陌生人,可以说走出舒适圈是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情,除非人们甘于封闭自己。因此人们要做的就是尽早做出改变,而不是等到事到临头才感到束手无策,畏畏缩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