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社交技巧或者社交技能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将问题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要求自己把握他人的需求,要求自己表现出更多的感情,要求自己提升表达的技巧,要求自己去关注自身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要求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但事实上社交活动往往是相互的,当人们觉得自己应该了解自己的时候,殊不知对方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
有人曾对此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时候,人们常常会有“我该怎么办”、“我到底适合成为什么人”的疑惑,而这些疑惑往往来源于人们无法认清自己的定位,无法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位,而且对自己的一些特点不那么了解,这些又导致他们行为上的不确定性与心理上的困惑。
——这件产品适合我吗?
——我适合做这份工作吗?
——我应该怎么搭配衣服?
——这件事对我有利吗?
——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做出这个决定?
——我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是不是应该给他们一点儿压力?
人们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会对自己接触的东西或者和自己有关联的东西产生怀疑,甚至导致消费行为的混乱。而参与社交的人一方面要懂得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选择,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同时还应该帮助这些人理清所有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重要信息,使他们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帮助他人进行自我了解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社交行为,也是一种有效拉近社交关系的方法,可以适当给别人提一些建议,比如说“你的身材这么纤瘦,可以穿风衣,这样看起来会更加得体舒适,也更有气质”、“你性格偏内敛,不太适合做这份工作,否则将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你在群体中应该扮演助理的角色,努力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帮助团队管理者管理团队”、“你需要拿出魄力去做这件事,它对你更加有利”。
帮助他人了解自己,就可以有效提升彼此之间的对话质量,同时对对方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但想要引导对方更好地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需求和定位,就要对对方有足够的了解,这种了解可以通过交谈来积累。
比如主动挖掘对方的记忆,包括了解对方过去喜欢做什么,了解对方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了解对方曾经想过做什么,对方的愿望是什么。这些记忆点往往包含了丰富的个人信息,一些人常常会对自己的行动感到迷茫,但是从过往的记忆和经验中可以发现对方究竟适合做什么,发现对方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这些经历可以作为现在生活决策的一种参照。
有个经销商某一次在酒席上无意中得知合作商与其长兄的关系很糟糕,两个人曾因为股份问题而交恶,多年未曾见面,这个合作商想要修复兄弟关系,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经销商本想安慰对方要懂得放下,但是看到对方挣扎和难过的心情,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想必,你们两个人以前的关系非常好吧,你们也是一起长大的吗?我也有一个兄弟,我们两个人差不多有三十年没见面了,但我总会想起小时候一起玩耍的片段,那个时候他会帮我抓螃蟹。”
商人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触动了合作商的感情,对方开始絮絮叨叨地回忆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讲述自己的兄弟如何放弃读书的机会供自己上学,然后又讲述了兄弟一起创业的艰辛。聊着聊着,合作商突然抓住对方的手说“谢谢你,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几天之后,他就主动向兄长道歉,明显释放出了和解的信号。
很显然,经销商并没有给合作商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但是对方已经通过回忆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说他通过记忆重新找回了自己,明确了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除了激发对方的回忆之外,主动了解对方的特点则是一个更好的引导方式,比如观察对方的性格是怎样的,了解对方的性格优势和劣势,明确对方的角色以及能力水平,了解对方平时的做事风格与习惯,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对方的特点。比如一些性格强势的女人常常会遭遇婚姻危机,她们自己对此浑然不知,而如果有人愿意针对她们的性格进行分析,讲述性格与婚姻的关系,讲述性格在人际交往以及男女关系中的作用,就可以逐步帮助对方摆脱困扰。
无论是挖掘和刺激记忆,还是了解个人的特点,其本质都是一种引导,帮忙的人所扮演的是一个导师或者引导者的角色,目的是帮助他人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但是有时候,帮忙的人不用直接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不用直接给出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他们只需要进行分析,只需要唤醒他人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引导对方去做出选择。
而从最终的结果来说,人们扮演的角色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容易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得到他人的信任,因此这一类谈话往往可以快速强化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保证双方开启更深层次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在社交对话尤其是引导的过程中,人们会进一步把握对方的信息,而这对于双方的认识和日后的交流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