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活动中,语言障碍是导致社交活动难以深入的一个原因,语言模式不同会造成沟通障碍,许多人常常只能和其他人聊上一两句话,一方面是因为语言系统不一样,譬如说俄语和说法语的人无法进行正常交流,说英语和说中文的人也无法顺利对话。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话不投机,而这里的话不投机往往在于语言模式、语言风格的差别,比如一个喜欢谈话的人和一个沉闷的人对话,双方往往会很尴尬;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与一个目不识丁的人进行交谈,整个谈话同样会非常糟糕;让一个文雅的人和一个粗鲁的人进行交流,双方也难以说到一起去。
在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难以与他人深入交流,或者觉得自己与他人没什么可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语言描述的风格不同。就像前面所说的一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即便想要向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请教农业知识,双方也难以将对话继续下去。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经验。经验是每一个人应对外在环境和外在事物的重要参照指标,在相对陌生的社交环境或者面对相对陌生的人时,人们会依照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当人们试图让他人接受一个新的思想或者想法,并确保对方有所行动时,应当注意利用对方的经验去解释其中的某项原理和内涵。
经验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经验、学习经历、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考模式都属于经验的范畴,而这些经验往往会转化成各自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模式。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话说出来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在沟通中,当我们看到一种新式飞船时,如果想让人们相信这飞船令人诧异的长度,当你想说给城市的人们听时,你就得说它有三个街区那么长;如果你要对农民说,你就说飞船有他的村庄那么长。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都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理解习惯,在社交中,想要让别人与自己产生良性的互动,首先要确保自己的表达方式是被对方理解和接受的,而这种被理解和接受往往建立在他人的经验得到了迎合。换句话说,想要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就需要了解他人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的风格,按照对方习惯的语言风格进行交流,才能保证自己的话被对方听懂和接受,才能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的顺畅的交流氛围。
经验是每一个人身上的重要标签,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人们通常只关注自身的经验和语言标签,只关注自身如何表达,却没有想过对方能不能理解和接受,一旦对方无法理解这些信息,双方之间的对话就会陷入困境或者快速终结。实际上沟通不仅仅在于单纯地传递信息,还在于将信息转换成大脑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到信息编码和信息包装两种方式。编码的目的是将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信息转化成更加通俗易懂的信息;包装则是想办法将信息转化成为更容易被人接受或者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形式。在社交活动中,为了结合他人的经验,就需要对信息进行编码,将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转化成他人习惯且能够接受的形式。
有时候这一类生活经验的差异并不在于语言风格的不同,而在于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体验的不同,就像一个出生富豪之家的人无法理解贫苦人家孩子的日常生活一样,想要赢得对方的认同,人们就需要了解他人的生活。
有两个机械制造商准备出售自己的农用机器,为了拉拢更多的农户,两个人各自在农村搭建了一个展台,向老乡们介绍自己的产品优势。制造商甲一开始就非常郑重地说:“我公司的机器是目前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比如这个手扶拖拉机足足就有20马力,它的发动机是德国货,犁地的铁片是美国货,拖拉机内部的动力传动系统非常强大,切线力(向后的水平作用力)、推进力(向前行驶的推动力)都比一般的产品强大很多。”
虽然他说得非常卖力,讲解得也很仔细,可是老乡们对于这些性能和参数并不理解,因此兴趣并不大,他一台机器也没卖出去。而反观制造商乙,在搭好一个简单的展台后,他指着一个用来耕地的机器对众人说:“这台机器别看它个头小,但是干活不费力,犁地的效率抵得上三头牛,价钱却只有一头成年牛的一半,老乡们,这玩意可实惠着呢!”
接着他又指着一个剥玉米粒的机器:“你们村里最厉害的剥玉米能手是谁,可以叫他和我的机器比一比,它的工作量比5个最好的剥玉米粒能手还要大。像这样一蛇皮袋的玉米粒,它很快就能搞定。”
面对这样幽默且接地气的描述,大家对于机器的性能和优势有了最直观的了解,于是很多人都产生了购买的意向,仅仅两个小时,他就顺利推销了4台机器。
对于人们来说,如果想要打造好的社交模式,那么从一开始就要努力融入到对方的生活模式、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当中,这种融入不仅仅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人究竟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这有助于人们做出更合理的社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