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冬季最寒冷的那些天,我在尼泊尔巴克塔普尔。这是一座停留在中世纪的古城,神庙、王宫、街巷、店铺甚至当地人的饮食起居,都似乎遥遥落后于时代。每天早晨,我跟着穿纱丽的女人走到城边的水井,看她们汲水装满铝罐,然后把水罐或顶或抱带回家去。天色将晚的时分,家家燃起炊烟,焚烧柴草的烟味与咖喱香混合的气味,可能弥漫过数百年来的每一个黄昏。电力不足,几乎每个晚上都会停电,只是断电的时间或早或晚,或长或短。当地人对此全无抱怨,我也学会了与黑暗的古城相伴。
有一天入夜,我在尼瓦尔餐厅吃完晚饭,走过陶器广场时,全城陷入一片漆黑。适应黑暗后,我远远看见街角有一簇火光。走近才知道,这是一场向大神湿婆祈福致敬的Puja(礼拜)。
引领众人唱诵的是一位戴着菱格软帽的老者,不时摇响手中的铜铃。同行的尼泊尔朋友告诉我,这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师。那一夜我被Puja宁静的气氛深深打动,我以为上师就应当是这样,平和温暖,慈眉善目。
几天后的中午,我又走过陶器广场。光线昏暗的店铺里冲出一个年纪幼小的学徒,一把扫帚从店铺飞出,差一点打到他的头。愤怒的斥骂声从店铺里传出来,我不禁好奇,探身过去一看究竟。没有想到的是,店铺里大光其火的就是几天前夜里遇到的上师。
同行的尼泊尔朋友没有向我翻译上师愤怒的话语,只是淡淡一笑走开。当时我觉得困惑,不知眼前愤怒的老人和几天前温和的上师,哪一个是他的真面目。
前段时间写作长篇,这个细节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想把它写进故事,却又觉得自己尚未参透其中的深意。我不能讲述给读者自己未曾理解和接受的事物,于是这段情节我最终没有使用。结稿以来,我偶尔还会想起这件事,它如同一道未解开的谜题,困在我脑海中央。
直到今天,一个素未谋面的朋友在微信里向我诉说情感困惑。她只发来短短几十个字,背后却是人性和情感的大问题。我对着屏幕左右为难,明知答与不答都可能是错的,最终决定直言不讳,直抵真相。也许我的答复会触痛她,但很多时候只有痛才会带来成长。
我想起那年冬天在巴克塔普尔遇见的上师。火盆边温暖平和的是他,店铺里厉语叱咤的也是他。真理的示现可以样貌迥然,全在于施者与受者心绪的进展。年少时我曾渴望找到慈护关爱的师长,但如今觉得如果有前行者给予劈面的真相,可能是更大的造化。
愿你我能感受温暖熨帖,也不妨体会雷霆霹雳。真理的到来,也许不是我们期许的样子,但可能是最适合我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