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周围的朋友和同事,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这些习惯往往会带来时间的浪费。这些不良习惯有可能是做一些事情,或者做一些动作。比如很多人一拿起电话,就会习惯性地闲聊,哪怕双方天天见面,也避免不了要在电话中聊上半个小时;很多人一拿起手机,就会习惯性地浏览社交软件,看看有没有什么最新的留言和动态更新,在这些人眼中,朋友圈的信息更新似乎比什么都重要;有些人则喜欢逛网上商城,即便没什么东西可买,也要花点儿时间再看看有没有什么最新的产品。
通常来说,这类人并不在意自己将时间花在哪儿了,他们总会有一大堆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要做,很多时候还乐此不疲。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他们的兴趣爱好会广泛地停留在社交和游戏上。
还有一些就是不良的动作,比如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喜欢敲击桌子,这只是一个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但实际上除了容易影响自己和他人工作之外,往往起不了多少作用;同样地,有的人会用鞋底用力摩擦地板,或者莫名其妙地搓着双手。有时候他们会主动从嘴巴里发出一些怪异的声音,或者刻意把资料文件翻得哗哗作响,好像弄出一点儿响声似乎更能够让他们感到舒适。
当然,有很多人习惯了在工作的时候摆弄头发,把手指伸进鼻孔或者耳朵中,要么就转笔,抠指甲,用笔在桌子上画来画去。看上去,他们并没有打算让自己的双手空闲下来。而这些动作往往会分散个人的注意力,会导致工作始终心不在焉。虽然这些小动作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那些喜欢做小动作的人往往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因此他们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成绩往往不太出色。
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束缚,常常处于一种懒散的不受约束的状态,因此在工作中会出现跷二郎腿,或者做出斜躺在椅子上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会让人觉得他们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而跷二郎腿和斜躺的动作往往会影响个人的工作状态,比如,当我们斜躺在椅子上的时候,更容易出现疲劳的状态,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一般来说,很多人每天都会花好几个小时做以上这些事情,而且鉴于工作的枯燥乏味,这些不良的行为和动作往往是在工作时间段内出现的。也许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被大量消耗掉了。很多管理学家会将这些行为比喻成“吃掉时间”的怪物,事实往往如此。尽管从某个时间段来说,它们可能毫不起眼,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会浪费掉多少时间,毕竟这些小动作通常只是持续几秒或者几分钟,事实上也根本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我们还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自己可能一整天都在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如果将一天内所有的习惯性动作全部累加起来,那时间可能就会非常惊人。此外,这些不良的习惯性动作可能会破坏个人的工作节奏,一旦破坏的次数很频繁,那么一天的工作状态可能就此被摧毁了。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些时间的重要性,那么确保时间不会过多消耗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非常有必要。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便这种改变在一开始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应。
很多公司或者部门如今都在强化自己的管理,尽量避免员工在上班期间做一些不符合规定,或者影响工作状态的事情。比如,国内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曾经就明确规定:上班期间不准打私人电话,除非有什么急事。此外,领导会对下属的工作进行监督,只要发现有人在上班过程中私自浏览网页,或者进行网上购物,将会扣除当月的奖金。一旦发现员工坐姿不雅、行为懒散,领导会以影响组织部门的形象为由对其进行形象培训。通过这些监督和制度的约束,往往能够有效抑制组织内部的不正之风,防止内部职员出现那些浪费时间的不良习惯。
其实,运用制度来约束个人的行为很有必要,公司可以约束和管理员工的行为,而我们同样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这种约束不仅是给自己设定一些要求和纪律,还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性的手段来实施。
比如,我们可以尽可能紧凑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确保自己在上班期间没有多余的时间做工作以外的事情,这种紧凑的安排会让我们保持一种相对高压的工作状态,强化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节奏,确保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地投身于工作之中,而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其他没有任何价值的事情。
我们还需要对自己一天的工作进行回顾和记录,分析一下今天究竟工作了几个小时,今天究竟有多少时间浪费在一些不良的行为当中。通过对每次时间消耗进行记录,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究竟在哪些环节可以做得更好,有哪些时间可以免于浪费。实际上,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浪费时间,关键在于我们对时间浪费本身就没有一个好的概念,即便在悄无声息中,这些不良习惯已经夺走了大量的时间,我们可能也不太清楚。而当我们将所有的时间记录下来之后,对时间的浪费会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这样有助于我们做好自我约束的工作。
通过强化自己的工作节奏,通过对一整天的时间消耗分布进行了解,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时间,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时间管理意识。从长远来看,也能够帮助我们克服一些不良的生活和工作行为,尽可能地将时间高效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