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一般场合都会被忽略。我希望我的《艺术和学校的关系》的文章能够获得世人的关注。目睹现代的学校设施,这些虽然都是按照非常卫生的要求建筑的,但其中有好多方面缺乏趣味和温情,令人难以置信。现代的校舍外观实在像兵营,即使被评为村中最丑的建筑也不为过。云云。”约翰内斯·佛尔盖特如是说。这阵子,艺术教育大肆盛行起来,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在兵营一般、传染病院似的大煞风景的教室内,对儿童施行情操教育,颇感几分滑稽。使得整个校舍变成身心舒畅的地方也许非常困难,但总希望音乐教室、歌咏教室和图书馆能够变得漂亮些。
所幸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乡村,后来进入东京高中学校和大学读书,教室窗外经常有美丽的风景,但是对教室本身却没有多少好的记忆。因此,我在上课时眺望窗外,老师似乎也没有责骂的权利。例如,“一高”校园的樱花、钟楼,还有帝大院内银杏树的林荫路等,直到毕业后都永远不会从胸中消失。这些或许在学生眼里,比起教师和课本具有更高的价值。
不仅是自然风景,教师的鼻眼长相、西服、领带、鞋袜等外形特色,我们也都久久记得。教师的容貌和风采,同教室和校园的风景一样,对于学生们的情感教育作用很大。纵然教员们不一定都是鲜衣洁履的美男倩女。
不知不觉,我和相同年龄的学友,共同度过了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以及大学教师的年龄,世界上所有的教师,不论从他们的品德还是智力上说,未必人人都十分优秀,这一特色逐渐明晰起来。与此同时,过去教过我们的老师们中间,有的地位非常杰出,他们的价值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我想,世界上或怀才不遇,或出于谦虚之心,停滞于实力以下地位的教师也许很多。师从这些人学习知识的学生,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成长起来,也必然感受到这些教师的价值,并针对这些教师的人格、学识,献上一份相应的感谢之情。
我走上极正规的道路,连续度过了二十年的学生生活。因为只满足于考试及格,其余皆慵懒、懈怠,所以几乎没有特别亲近那些平易近人的老师,一心想要学习的时机很少。尽管如此,打心眼儿里想喊叫一声“恩师”的先生还是有一两个的。初中时代的英语老师仓崎仁一郎先生,以及考学时期的数学老师藤森良藏先生,就是这两位先生。我的初中母校此时是以游泳闻名的茨木中学,那座游泳池是作为我们的体育课和暑假“作业”挖掘的。我以为,我们所学的是加藤校长时代全国无与类比的东西。我们身穿和服,打着绑腿,套着木屐上学。一进学校,不论教室还是操场,一律光脚,因而被取笑为鸡窝学校。我们毕业后不久,大阪府各校学生,排列在大阪车站迎接,就像接待贵宾一般。当时,有人嘲笑女生们的和服加绑腿这样的行旅打扮,以此为导火索,掀起了一场服装**。
仓崎先生去世是在我们五年级毕业期间。从一年级开始,他一直担当我们的班主任。正因他有着一副生死与共的人格,并且时时跃动于心间,故而,我们的悲哀也就越发深沉。一切有关葬仪之事,皆由五年级同学一手操办。五年级学生抬着灵柩前往佛寺,灵前的供花和灯笼也由学生拿着。我因为体弱,只叫我打灯笼,不让我抬棺材,我有些不服气。由自己的学生守护灵柩的送葬队列,我从未看到过这样美丽的葬礼。在禅寺里依然由五年级的人围绕灵柩守灵一夜。翌日早晨,将遗体送往火葬场。我们回来时各人分得装饰在棺材上的一朵鲜花。我把那次葬仪的过程写成文章,当时交由石丸悟平氏在大阪发表了,那家杂志名叫《团圆》。
初中毕业后到参加高中升学考试,直至七月底的三个多月时间内,我在藤森良藏先生“星期六和星期日讲习会”上,听过他三次授课。如此热诚从教的老师,之前之后我再也不曾遇到过。每当想起,总要涌起一股感谢之念。
我在集体宿舍度过了初中高年级和高中时代。高中的寄宿生活,在品格的修养方面起到很大作用。我有很多朋友,而高中时期一道住校的同学更加亲密。大家对于那些虽然从事文学事业但没有经历过高中集体宿舍生活的人士,经常感到人情上的不满。不限于高中时代的寄宿生活,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和相同年龄的人们度过一段类似群居的生活,那就等于其人的人格培育不够健全。
然而,我却对初中的集体宿舍没有好感。依我看,一般设有集体宿舍的学校当局,以及送子女寄宿的家长,从根本上就错了。且不说他们正处于性的觉醒时期,或者说性欲问题是次要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他们在一切方面迅速成长为大人的年龄段。再加上,没有高年级学生监督,低年级学生就不能独立行动。各种问题写起来很麻烦,但稍微周到地考虑一下,就不会把少年送往初中学校的集体宿舍。当然,比起工厂、商店的宿舍,学校的集体宿舍好处多多,但每当我看到住校的少年,不知怎的,就为那些孩子的灵魂而伤感。
我以为,除非极其不幸的家庭之外,都不该把孩子送给集体宿舍。我自己进入初中集体宿舍,获得了精神的救助。这是因为我的家庭很不幸。更确切地说,我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庭。因此,我从出身于幸福家庭的低年级同学那里,精神上获得的教益良多,懂得了很多东西。可以说在我心里开辟了新的世界。正因为如此,生长在温暖家庭的少年美好的灵魂,一旦送进初中集体宿舍,又会产生迷惘和损害。……
发表年月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