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祛斑心得(1 / 1)

什么时候的女人最容易出现黄褐斑呢?怀孕、流产或产后。

现就我临床所见的一些治斑的经验分享一下。

黄褐斑在面部为主。中医里有一个术语,叫阳明主面。所以,面部的问题,离不了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素问》也说,五七(35岁),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女人到了35岁,阳明脉衰退了,面色开始焦了,头发也掉得多了。临**,35岁也确实是黄褐斑的易发年龄。

要治面部,不管阳明不行。

黄褐斑,又叫“肝斑”。怎么定的?我猜古人在治肝病的时候,发现患者脸上的斑也消了。治得多了,就得出了规律,于是把这个斑和肝就联系起来了,叫“肝斑”。

所以,治黄褐斑,调肝是重点,这是古人经过无数实验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能忽视。

《灵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就是说,面上的色泽变化与五脏六腑气血变化都有些密切的联系,一个都不能少。

综上,治面上的斑,要调阳明,调肝脏。根据面部的经络反射,再调理其他脏腑。

比如耳前,跟肾相关;比如额角,跟胃相关;比如太阳穴,跟肝相关;比如鼻头,跟脾相关;比如鼻梁,跟肝胆相关;比如山根,跟心相关;比如颌下,跟大肠相关;比如唇周,跟冲脉盆腔相关……

脸颊上的斑,也许是心肝之火烧过后的灰烬。

眼圈下的黑影,也许是脾湿肾水的浸渍。

斑,跟水、跟火都相关。

我讲一点就我治过的斑。

斑跟肝火相关。

一女士,年26,未婚,易怒,家里开餐饮,时而熬夜,时而帮试吃煎炸食品或甜点或补汤,近来因入睡困难找我就诊。她舌尖红,苔薄,脉弦中带滑。

这是肝气挟痰。

我看患者虚相不是很明显,就开了小柴胡汤合黄连温胆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篇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但是她表示,不想吃苦药,能不能开点其他的?

我便给开了个花茶方:玫瑰花1克,绿萼梅1克,两样泡水喝。

一个月后,她来复诊了。

她说,范医生,你这个药真的太好了,我这里的斑都没有了。

什么斑?我都没有印象了。我问了下,原来是太阳穴上的斑。

她说,我去超市,买了这两种花,每天用煮茶饮煮了喝,有点苦,我就加了点冰糖,感觉还行。我喝了就睡得着,也没怎么发火了。没想到,这个斑喝没了。

玫瑰花和绿萼梅是疏肝的常用药。花类比较平淡,但平淡往往见神奇,量也不需要用得太大。但这个方,如果是虚人,吃多了,也不好,过于疏利的话,人会很累,女性还可能会造成月经提前。

斑也跟瘀血相关。我曾治一例双侧输卵管堵塞患者,面容灰黑多斑,尤其面颊处。

但我给她治疗时,并未针对斑来治疗。

她是一例瘀血症患者,原本准备做试管婴儿,后机缘巧合寻我治疗。

我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七个月,她顺利怀孕,并足月生一大胖小子。

此患者,逢人便夸我医术。

她说,范医生,你不知道,大家都以为我整容了,我以前面色都是黑的,现在变红润了,我就说是吃你的药吃的,结果同事非要我带她来。

我说,我没有专门治你的斑,只是你脸上的斑,是瘀血的外在表现,我把瘀血化开了,斑就没了。

斑还跟肝寒有关。

我治过一例崩漏患者,总是淋漓不尽,她有一种算是严重一点的内分泌病,伴头痛,素畏寒,肝经有寒。

我以当归四逆汤之类加减,并配合针灸。

我给她扎的都是厥阴经上的穴位,如大敦、太冲、蠡沟、中都、太陵、内关等,不是全都扎,每次都换着扎,针柄加炒艾以散寒。

扎针只是为了调经,我也没有注意到她脸上和手上的斑。

几个月后,她去医院检查,内分泌的问题有所减轻。月经问题时好时坏,反反复复。

但是,脸上的斑淡了,手背上的斑消失了。

这小姑娘断断续续在我这里调理了一年,我也不知道能治到什么程度,毕竟是一个非常疑难的病,但我希望是能治好。

斑也跟肾虚有关。

一女士,产后腰痛来诊,于腰上关元俞穴扎针,行烧山温肾散寒,足底排出大量寒气。如此针两三次后,腰痛即愈。事后患者看其他病时说她腰上的斑消失了。

说了那么多,我是想说,我真治过不少斑,但是不可能全部都记下来。

我只是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针灸对祛斑的效果,可能比药还快。

综上所述,治面颊上的斑,除辨经络论治外,最好还要辨一下脏腑与气血。

若是针灸选穴的话,首先第一个选的是局部的穴——颧髎穴,用细针扎,可久留一到两小时;其次阳明主面,所以要选阳明经的穴——手阳明的合谷穴,足阳明的足三里穴;再次要调肝,肝藏血,所以要用血相关的穴,不直接调肝,间接调肝,养血就是养肝,血足了,就不会老发脾气,用血海穴、三阴交穴,血海是养下半身血的穴,而三阴交则是滋养全身血的穴。有肾虚的可以加太溪穴,有气郁的可以加太冲穴,有湿重的可以加阴陵泉穴。

以上穴位,或针或灸或按,都能取效,但是需要坚持。也许不能马上就把斑消掉,但是可以延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