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神奇的驱动作用,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兴趣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家长培养孩子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基于孩子的心理特点,通常,年幼的孩子对自己的兴趣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只模模糊糊地觉得“喜欢”。但孩子的兴趣广泛,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喜欢某一事物,就做好这一件事情。”这样的喜欢才是有价值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并坚持自己的兴趣,妈妈不妨找个机会,给他讲个《小桥迷》的故事。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科学家,他一生为国家设计建造了很多座大桥。
茅以升小时候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孩子。他天性活泼,喜欢观察大自然,神秘莫测的世界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无数个问号。那么,茅以升是怎样走上造桥这条道路的呢?原来是一件意外的事件,促使他确立了长大要造桥的志向。
茅以升11岁那年的端午节,家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划龙船”比赛。这一天,秦淮河两岸和文德桥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幸的是,文德桥上由于人多拥挤,年久失修的栏杆断了,桥面横板多处下塌,致使不少人掉进河里,还淹死了好多人。这一重大的塌桥事故,给茅以升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从中懂得了桥梁的重要性。茅以升暗下决心:“长大了,我一定要学会造桥,为大家造最结实的桥!”
从那以后,茅以升对桥着了迷。只要一遇到桥,便会恋恋不舍地在桥上走来走去,抚摸它的栏杆,久久不愿离去。他是个有心人,凡是看到的桥,总要把桥面、桥墩的大体轮廓画下来;平时读到有关桥的句子或段落,都一一采摘、记载;凡是看到桥的图画,也要细心剪贴下来就这样,他寻觅着,搜集着,积累起一本本资料,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茅以升求学的态度非常严谨认真,在学习期间,他扎扎实实地打好每门功课的基础此外,还抓紧时间学习外语,阅读外文书籍五年的时间里,他整理的笔记多达二百多本,近九百万字,堆起来足有两人多高!
凭着从小对桥梁的迷恋、追求和不懈的努力,茅以升终于成了闻名中外的桥梁专家
为了让孩子明白兴趣的重要性,妈妈可以这样开导孩子:“正因为茅以升时时、事事留心自己感‘兴趣’的桥,从小立志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世界闻名的桥梁专家。我们也应该向茅以升学习,做一个为‘兴趣’而奋斗一生的人!”
当然,在培养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同时,也要让他关注一些常常使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
施蛰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和古典文学理论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专家。他小时候读书广泛,从《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古文观止》到英国、法国文学,从童话到中外古今新旧小说,每读一本书都和书中人物融合为一,仿佛自己就是济公、武松、李逵、黄天霸、贾宝玉或堂吉珂德,完全是“用感情去读书”,多是从兴趣出发。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离开上海,到云南大学教书,教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国文、历代诗选和历代文选课。尽管他非常努力地编写讲义,但上了几个月课,才知道自己以前光是读书,纵然读了许多书,全不顶事、有的古诗文,自己过去读了几十遍,自以为全懂,没有一点儿问题了,不想在课堂上一讲,经学生一问,便觉得有问题了。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改变了他过去全凭兴趣读书的习惯。
从此,他要讲什么课,先广泛搜集与这堂课相关的详细资料,并加以梳理整合,同时,还在书旁做一些札记。这时,他开始注意“用理智去读书”,比如《水浒传》也就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书中人物再也不能和他合二而为一。他开始注意的是作者描写潘金莲和潘巧云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七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哪本更优哪本更劣,金圣叹的评语可信还是不可信。用这种眼光去看小说,即使是当时也有可乐之处,但毕竟不是青少年时期的那种乐趣了。后来,他在厦门大学讲《史记》,就写成了《(史记)札记》。
施先生说:“一个人,能不能经常读书,有志于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不断扩大知识面,完全决定于中学阶段。”他认为,一个学生应该读些什书,不必有太严的限制,主要是必须善于培养爱读书的习惯。一个学生,如果是除了课本之外什么书也不读,是没有希望的;而一辈子光读小说的人,同样也是没有希望的。而有目的地为汲取书中“营养”去读书,就会自觉地以审视的目光对书本进行分析,注意吸收书中好的内容、新的知识、写作技巧、优美语句,读书的收获自然也就很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应该做一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学一学自己没有兴趣的东西,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兴趣,孩子才能付出热情和专注,并由于专注而投入精力、时间等。要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家长需要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