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讲故事的过程变得更有趣(1 / 1)

妈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要只是把这件事作为例行公务,语气枯燥、干巴巴地念课文。因为孩子虽然在听故事,他同时也在学习,如果能够同时调动他的各种学习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双手、大脑等,就会很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在选择故事书的时候,最好选择那些图文并茂的。在开始阶段,以图画为主,色彩鲜艳,形式多样,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讲述时不一定很快就进入故事情节,为了让孩子感兴趣、使他熟悉故事,妈妈可以先指着故事书上的各种小动物、各种物体、色彩,让孩子寻找和辨认,等到孩子建立了兴趣以后就可以讲故事了。有的故事书,文字过于书面化,这时也不必拘泥于文字的限制,妈妈可以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和方式,让孩子明白;过于深奥或者不适合孩子听的情节,完全可以略去,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书本来讲。

为了让故事的过程变得有趣,妈妈讲故事之前自己首先要熟悉故事,掌握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比如要知道这个小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情节有哪些变化、哪一句该用什么语气来讲述,等等。充分掌握了这些要点之后,当孩子做好了聆听的准备时,妈妈最好把书放在一边,尽可能将整个故事完整有序且绘声绘色地描述给孩子。

当然,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要避免为孩子讲故事时发生因生疏而结巴的情况,这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丧失对故事本身的兴趣及听下去的耐心。在讲故事时,如果能给孩子出示一些事前画好的大大的彩色图片或制作好的模型,那就再好不过了。这些小道具可以让孩子瞪着大大的眼睛与你共同分享故事的快乐呢!

下面介绍几种讲故事过程中运用到的可以提升孩子兴趣的方法:

第一,布置任务法。讲故事之前就将准备让孩子回答的问题一一列出来,比如故事里的小主人公有什么特征、小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等。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聆听,可以让他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去。

第二,设疑法。结合故事内容巧设问题,可以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当孩子对一个故事比较熟悉的时候,就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设计各种问题,鼓励孩子回答和参与,甚至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来改写故事,比如问孩子:“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呢?”“后来怎么样了呢?你知道吗?”“大灰狼在奶奶的屋子里干什么呢?”“你要是小红帽,会怎么办呢?”等等。当然,问题不能太难,过于难解的问题会让孩子直接产生放弃的念头,这就考验妈妈的智慧了。

第三,鼓励提问法。问题是发展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喜欢提出问题,妈妈一定要加以鼓励,并且耐心引导孩子从故事中找出答案来。千万不要只讲故事,却不给孩子发问的机会。

第四,续编法。为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讲故事时,妈妈可以训练孩子续编故事结尾,比如问:“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样了?”等等,以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从多角度续编。

德国诗人歌德幼年时,母亲就常常给他讲故事讲到最惊险处就停住了,以后的情节让歌德自己去想象。幼年时的歌德为此做过多种设想。有时他和妈妈一同谈论故事情节,然后再等待第二天故事情节的“公布”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歌德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设想的,然后再把故事情节讲出来。

如此,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听妈妈讲故事时,孩子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情节的发展想象故事中的人物、场面和情景,这对右脑的图形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复述法。当妈妈辛辛苦苦为孩子讲完故事后,可以要求孩子进行复述,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逻辑性。当然,在复述的过程中,孩子对故事所包含的道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六,配音法。故事里常常会描写到源于自然界的各种有趣的声音,如小动物们的叫声、高山流水的声音等。可以让孩子模仿这些声音并参与到故事中来,这样,孩子一定会兴致勃勃地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

第七,表演法。给孩子讲故事时,妈妈要学会把故事情节通过语言描述、肢体动作及道具的运用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使孩子获得情绪上的愉悦,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第八,配图法。为自己喜欢的故事配上插图,是孩子很乐意做的事。当孩子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如森林、大海等填涂颜色时,妈妈不要过多地干涉。应该让孩子独立想象和创造,孩子们需要自己的创作空间。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包括我们自己,都会记得儿时印象最深的图书,更不会忘记妈妈给我们讲过的某些故事。然而,现实中,有些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往往是医为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十分乏味、枯燥。这就要求妈妈必须予以特别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