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美丽的白雪公主、善良的雪孩子、机智的阿凡提、勇敢的孙悟空……正是这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陪伴着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故事之所以为孩子所喜爱,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学艺术作品,它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有优美的艺术语言,还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些妈妈以为讲故事很容易,无非就是开口讲嘛,有什么难的?其实不然,给孩子讲故事也是需要有技巧的:
第一,从选择故事人手。妈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故事。只有符合年龄特点、容易被孩子所理解的故事,才会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正常情况下,2~3岁的孩子思维还没有独立,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内容应简单易懂。妈妈面对可爱的孩子可以讲述一些生活小常识、小儿歌等,只要具有童趣、语言生动活泼就可以了。4岁以后,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个时候就可以讲一些品德教育、科学常识等方面的趣味小故事了,虽仍然要求讲起来简单易懂,但是,此时妈妈面对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一些,所以在故事情节上,要有小的起伏与波动。这一点小小的区别能引起孩子思维与想象的大脑活动。
第二,发掘教育性。美国故事家吉姆·科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有着积极影响,且有教育意义。据此,给孩子讲故事,要充分发掘故事的教育性。
第三,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讲故事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很重要。如果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要分析原因,随时调整策略。年幼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妈妈选择的故事一定要简短,要特别容易理解。当孩子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时,可以适当改变自己的语调,以引起孩子的注意,或将原有的语气表现得更为夸张一些。听觉上的刺激,可以直接引起孩子的注意。当孩子张口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妈妈应耐心听完孩子可能不太完整的陈述,不要不耐烦,更不要从头讲到尾不看孩子一眼,不给孩子发问的机会。要知道,只有更好地互动才能更积极地调动起孩子的想象力并活跃脑细胞。
第四,创设情境。讲故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孩子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因此,给孩子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置身于境的结果。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孩子神往于故事之中。
第五,善于设置悬念。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为了让孩子听而有发,讲故事灵活运用悬念就十分重要。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有人说故事是人类灵感的桥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质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胳去思考,探寻余韵。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的对象择用或兼用。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家长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艺术的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置悬念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被揭破,不能悬而无限。
第六,诵读也是比较好的方法。诵读可丰富孩子的词汇,积累知识,使孩子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规范。诵读时,妈妈应用饱满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孩子。在讲故事时可以提一些孩子感兴趣又能增长知识的问题,也可以孩子提问,妈妈回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孩子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第七,养成习惯。每天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合给孩子讲故事。比如在每天临睡前,为孩子讲一些睡前故事,而早上孩子醒来的时候,妈妈也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听故事的习惯,一旦习惯养成了,就容易长期执行了。
很多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往往注重“讲”,却忽略了“讲”以外的东西——技巧。是的,一般人都会讲故事,可要把故事讲好、吸引人,却不容易,这就需要在讲的过程中,注重技巧的运用。如此,孩子才更喜欢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