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成功说服他人时,不妨换个思路,打开思维,采取一种全新的办法——激将法。通常情况下,激将法是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虽然我们心中非常渴望他人接受我们的劝说,却故意对他人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最终使他们根本无从琢磨我们的真实意图,又因为我们的鄙视、不信任、质疑等表现,反而主动按照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去做。这就是激将法。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曾有过正话反说的经历,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刺激他人的情绪,使他人感到愤怒。不过,当我们把这个方法用于说服他人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合适的度。否则,激将法一旦过渡,很有可能导致他人破罐子破摔,根本不再积极地做出努力。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激将法也要表演得毫无破绽,千万不要被对方识破,否则对方就会对你的一切言辞都无动于衷,最终导致事与愿违。
当然,根据说服对象脾气秉性的特点,我们也应该慎用激将法。通常情况下,激将法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人效果显著,对于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则只会使他们彻底放弃。因而在使用激将法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对方,切勿对不熟悉的陌生人盲目使用激将法,以免弄巧成拙。
三国时期,曹操进攻樊城,刘备兵力不敌,只得渡江,退避曹操。在当阳,刘备遭遇曹操军队的围攻,吃了个大败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强刘备的兵力,诸葛亮想要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对抗曹军。然而,诸葛亮非常聪明,在看到孙权器宇轩昂之后,他意识到孙权非常自负,根本不可能答应与刘备联合起来声讨曹操。思来想去,诸葛亮没有随随便便地说出这个请求,而是决定要采取激将法,一步到位地获得成功。
在见到孙权的时候,诸葛亮故意说曹操的大军实力强大,足足有150万兵马,但是以孙权的兵力,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诸葛亮故意好言相劝孙权赶紧投降,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不想,孙权对诸葛亮的说法不以为然,当即反问:“既然你劝说我向曹操投降,那么你为什么不劝说刘备向曹操投降呢?”这时,诸葛亮突然大声说道:“我的主公是当今世上屈指可数的英雄,得到了无数人的钦佩和敬仰。虽然他现在运气不好,暂时对曹操无可奈何,但是以他的为人秉性和高风亮节,是绝对不会向曹操投降的。”听到诸葛亮对刘备的评价如此之高,却劝说自己投降曹操,孙权心中不由得不服气,因此生气地决定要与曹操对抗到底。殊不知,他这正是中了诸葛亮的激将法。正因为他坚决对抗曹操,牵制了曹操的力量,所以赤壁之战之后才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在这个事例中,诸葛亮使用了“反面激将法”,最终成功地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其实,诸葛亮的本意就是让孙权与曹操对抗到底,但是他并没有流露出任何这样的意思,而是极力劝说孙权向曹操降服。孙权当然也不是愿意服输的人,尤其是在自觉被诸葛亮小看之后,他的自尊心变得更加强烈,发誓要与兵多将广的曹操奋战到底。这样一来,诸葛亮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虽然孙权没有明确说与刘备联合起来对抗曹操,但是孙权的举动恰恰削弱了曹操的兵力,使得曹操不得不同时对抗两个敌人,最终也就不得不默认三足鼎立的天下之势。由此一来,刘备的日子当然就好过了许多。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自尊心越强,就越是容易中反面激将法的“圈套”。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在自尊心受损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作出很多出人预料的举动,从而使说服者达到目的。当然,这种说服方法因为其特殊性,不能随便用在陌生人身上。在正式使用这种说服方法之前,我们必须足够了解说服对象,才能保证说服起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