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
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创造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
3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开庭,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
她说,“我在一家公园里曾见过这么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放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另一只完好无损,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告诉我,这样能防止它们逃跑,剪去一边翅膀的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在小水塘里的虽然没有被剪去翅膀,但起飞时因没有足够的滑翔距离,也只好老实地待在水里。今天,我为我女儿伊迪丝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创新的翅膀;他们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字母的小水塘。”
这段辩护词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的《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玩的权利和问“为什么”的权利。
由此可见,美国的家长从小就重视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另外,他们在对孩子进行启发式创新教育时,很注重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做各种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装各式各样的玩具模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我们知道,孩子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特别是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来说,他们总喜欢在墙壁上乱画,拿剪子或刀子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中国的家长看到后大多会坚决制止,但在美国,家长们看到的是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事后,他们会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的应用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和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和技术,等等。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活动来培养被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创新内容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或者说,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被教育者具有创新意识、思维、能力、情感以及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他们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家长有必要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
第一,创新教育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
第二,创新教育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具有5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习者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崭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第三,创新教育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般形成于学校教育阶段,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第四,创新教育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的培养。创新并不仅指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目标、坚强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等,它包含着为推进人类文明进化而选择兼备崇高性、独特性的创新目标,包含着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投入创新过程的高尚情操,包含着为增进利他精神而尽情发挥的开拓风貌,包含着为优化个体的创新性社会功能而认真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包含着为追求永恒的价值目标而把自我短暂的人生化为人类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怀。
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创新人格。任何创造性的活动无不受人格或个性的极大制约。韦克斯勒曾搜集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少年时期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得奖者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者,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却高人一筹。所以,家长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孩子不懈地追求自主性、主动性、好奇性、挑战性、坚韧性及强烈求知欲的精神,使他们的创新活动成为一种积极的自我激励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