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1 / 1)

细节完美人生 夏华 1026 字 3个月前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了。然而,令人耳熟能详的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的运用,而是来自一些文学或者影视作品的大肆引用。每当一个反面人物策动一个背叛者归顺的时候,他总是把这句话当作杀手锏。其实,人们要是仔细琢磨这句话,其中的奥妙还真不少呢,可利用的地方也很多。

"识时务者为俊杰"说辞最早用于诸葛亮的身上。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当年打天下,流落到荆州,后来被蔡氏兄弟追杀,飞跃檀溪,逃到襄阳的水镜庄。水镜庄里有个著名隐士司马徽,人称“好好先生",又叫"水镜先生”,意思“心如明镜”,很会鉴赏人才。当时的诸葛亮、、徐庶等人都曾经向他求学问道。刘备求才心切,要求司马徽谈时务。司马徽很谦虚,就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意思是说,我不过是个书生,哪懂什么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里的俊杰有卧龙、凤雏两人。这里的卧龙是指诸葛亮,而凤雏是指庞统。后世以“识时务者为俊杰"来指那些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是的,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状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撞,只能是无谓的牺牲。所以,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魏征在隋朝末年追随武阳郡丞元宝藏策应李密的起义,担任典书记。后来被李密看中。然而,在李密那里,魏征并不得志,"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后来,魏征随李密归顺了唐朝。在担任山东安辑大使期间,窦建德率兵攻陷了黎阳,魏征成了大夏国的一名起居舍人。后来,窦建德失败,魏征重又回到唐朝。在唐朝最初的几年中,魏征先是在太子李建成府中担任洗马。李世民登基后,将其拜为谏议大夫等职。可以说,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魏征数易其主,用一般人的眼光,肯定不是一个立场坚定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忠臣,不能为主人杀身成仁。然而,历史并没有因魏征的这些"问题"而对其有所贬损,相反作为一代著名谏臣,他在历史上颇有地位。

回顾魏征的一生,不难看出魏征是个有胆有识的俊杰。想当年,他追随李密时,为的是将失去民心的隋王朝推翻,这是他识时务的表现——识国家之时务,识腐朽王朝即将崩溃之时务。为达这一目的,他多次给魏公李密上疏,劝他"有功不赏,战士心堕"。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魏征被视为亲信,多次被“引入卧内,访以得失”。此时对他来说,最大的时务是保证社稷的长治久安,因而要尽量让皇帝和朝廷少犯错误。

魏征识时务还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有一次,客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鹞鹰,非常漂亮。唐太宗见了喜欢得不得了,就架在胳膊上玩儿。忽然,他远远看见魏征走了过来,就将那只鹞鹰藏在怀里。可是,魏征却佯装不知,来到唐太宗面前,给他讲述历朝历代统治者玩物丧志而丢了江山、没了性命的故事。魏征唠唠叨叨说了很久,等到魏征走了,唐太宗敞开衣襟一看,那鹞鹰早给捂死了。《旧唐书》说魏征虽然貌不惊人,却"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由此可见,能够准确地识别时机的转换,是英雄创业的基本前提。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老翁故意把鞋摔到桥下,然后傲慢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碍于长者之故,不忍下手,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给穿上。饱经沧桑、心怀大志的张良,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居然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遂约其5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反应仍然相当迅捷,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五天早点来"。这一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无疑,张良是识时务的。正是他隐忍不发,甘居人下,才终于有了后来的成就。

“识时务者为俊杰。”可以说,这是一个人行走在现实社会的人性丛林中的金玉良言,谨记在心,并且诚恳实践,必可在现实社会的人性从林里履险如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