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朋友?按照汉语最早的定义:“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可以理解为:“在同一师门求学,并且志趣相同的人,才是朋友。”
按现代人的理解,就是彼此认识和熟悉,并有不错交情的人,就是朋友。至于彼此认识、了解有多深,交情有多深厚,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事实上也是如此,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朋友的要求和理解也就不同。有的人把彼此信任和理解、可以相互帮助和支持、能够至死不渝的人称为朋友,也有人把仅有一面之缘,甚至叫不上名字的人称为“朋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友标准,即使是同一个人,交有不止一个的朋友,但在这些所谓的朋友之中,肯定会有认识时间长短、彼此交情深浅等差别。因此,即使是朋友间的聚会,也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
在参与人员多、场面比较大的场合,言语应该谨慎。因为虽然都是朋友,但朋友和朋友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仅从建立朋友关系的途径来看,有的是从小一起长大,有的是从同学发展而来,有的是工作之中认识的,还有的是社交场合偶尔认识发展成为朋友。至于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程度、学识修养、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等方面的差别,更是林林总总。这样的情况下,只要自己不是绝对的主角,说话最好见机行事,既冠冕堂皇,又不失风趣幽默;既娱乐大家,又无伤大雅。
在参与人员少的时候,则要根据自己和朋友之间交情的深浅,以及对方的个性、特点选取适当的说话方式和技巧。彼此交情越深,说话的个性化程度越高,随意性也越大。交情越深,说话越要真诚,切忌套交情和说假话。交情越深,言语越要率性,不可吞吞吐吐、闪烁其词。随着彼此关系的由深渐浅,就要逐渐约束自己,更加尊重对方。
除了场面大小、交情深浅,朋友聚会的主题,也是决定说话方式和技巧的重要因素。主题越是轻松,说话随意性就越高;反之,主题趋于严肃,就该谨慎小心,不能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