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视宝宝的自尊心(1 / 1)

作为精神意义上的人,如果没有自尊心,就像肉体意义的人没有脊梁骨一样,无法站立起来。自尊心是人类向上的内在动力,能够激发我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宝宝到了三岁左右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自尊心理,想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不许别人数落和轻视。纽约的心理学家和儿童、青少年治疗专家巴巴拉·伯杰博士说:“自尊就是孩子为自己感到骄傲。要想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孩子必须感到自己既能讨人喜欢又有足够的能力。他必须深信自己的价值,能够应付自己和周围的问题。”按照这个原则,我们需要赏识并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是被重视和欣赏的。

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并没有注意到自尊对孩子的重要性,采取不当的教育方式逐渐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自尊心被损害、挫伤,孩子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变得没有自信、胆小畏难,甚至不知耻、不诚实。所有的家长都想要维护宝宝的自尊心,可是你是否知道有时候你无意识的习惯行为已经伤害了他。你经常对宝宝采取以下管教方式吗?如果有的话,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改变自己与宝宝相处的方式。

1.当众批评孩子

想要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众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人前教子,人后教妻”,这个误区到现在还被许多家长沿用,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公共场合直接教育训斥孩子,才能让孩子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殊不知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恰恰与家长的期望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而他那幼小的心灵已经被伤害。

2.为孩子包办一切

我们有太多的家长,在生活中把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地无微不至,将孩子每天的活动排得满满当当,孩子什么也不用想不用做,只需要按照家长设定好的日程表去执行。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不利于自尊心的培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如果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创造环境让宝宝自己作主,给他刺激和挑战,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照料自己,这样会给宝宝带来成就感,提升自信心。

3.让孩子缺乏存在感

宝宝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很多家长不愿承认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总是不停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大道理,而不去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只是站在我们的视野里去理解世界,却不知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时另外一个样子。如果家长经常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

4.破坏性地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地剥夺——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每个孩子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这时家长会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但是我们的批评应该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价值。明确告诉宝宝他哪里做的不对,他会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而直接攻击他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例如,孩子没有认真完成作业,家长应该批评他没有完成作业这件事,而不是采用“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一点毅力都没有”这样的语言对他的人格进行攻击。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由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5.打骂、恐吓孩子

打骂和恐吓会使孩子感到孤立无助,毫无尊严,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作为家长,如果你还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体罚是正确的教育方式的话,那就往往会事与愿违了。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打骂和恐吓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行为,强行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孩子之上,但并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想法。我们时刻要记住,孩子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要了解的是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孩子的弱小决定了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如果家长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粗暴地管理,只不过会让孩子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使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6.拿别的孩子比较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里,拿优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能激起孩子学习、进步的动力,而且这种比较经常是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不能达到家长们的预期,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成人都知道扬长避短,那就是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那对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要善于发现他的优势并对其加强,认识到他的不足帮助他弥补,而不是靠相互比较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或者激起他的骄傲心理。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会让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会激起逆反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我不如别人”的阴影。我们真正需要掌握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

7.有条件的爱

我们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让孩子认为家长对自己的爱是建立在某些前提条件上。例如,“如果你把作业做完,我就给你买好吃的”、“你要是考了前五名,我就满足你一个要求”、“你要是再闯祸,就不用回家了”……家长有条件地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使孩子从小就认为“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他就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甚至导致孩子终生无法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地对待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