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
疳积病是一种5岁以下的宝宝常易发生的病症,其多由于喂养不当或其它疾病而导致。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以前的疳病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面黄肌瘦、食欲差、消化紊乱,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做父母的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壮壮的,而宝宝却一天天瘦下去,和同龄孩子一比,各项生长指标都落后,怎能让我们不着急呢?
宝宝有“积”后,经常会食欲不振、口中酸臭、呕吐酸馊乳食、腹胀还时有疼痛。一到吃饭时,他就会愁眉苦脸,只是喜欢喝一些冷饮,妈妈“哄、劝”都成效不大。这严重影响到了宝宝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吸收,所以有疳积的宝宝往往是面黄肌瘦,毛发枯黄稀疏,烦躁易哭,夜间睡眠不安稳,体内钙、铁、锌等微量元素也都处于缺乏状态。
脾胃虚损、运化失宜引起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是导致宝宝疳积的主要原因。宝宝的脏腑娇嫩、脾胃消化功能尚未健全,饮食上应该注意均衡适度。而我们很多家长总是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宝宝,导致其脾胃受损、消化功能紊乱。尤其是在逢年过节时,家人团聚,兴奋之余宝宝往往会吃多,容易形成疳积。
宝宝得了疳积,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很快就会治好;若不予重视则容易引起贫血,并发营养不良,影响宝宝正常的生长发育。通常疳积发病缓慢,我们可以在家中采用推拿穴位的方法来帮助宝宝缓解不适。
??推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边缘至虎口。妈妈用掌根摩中脘(脐上四寸)5分钟,再揉脐5分钟,每天一次,此法还可治疗腹泻。
??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可用食指在此处反复推动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左右,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推拿法治疗宝宝营养不良,比药物治疗经济、简便,而且宝宝乐于接受。此法易学易做,但是父母在运用上述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推拿手法要轻柔,可在按摩处的皮肤上撒少许爽身粉以减少阻力,减轻不适感。如果宝宝皮肤局部出现了皮疹或破损,一定要暂时停止按摩。
为了预防疳积的发生,父母应当针对宝宝的特点,按其个体需要对饮食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及时纠正贪凉、贪零食、偏食、饥饱不均等不良饮食习惯。尽可能用母乳来喂养宝宝,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来说,母乳是最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一般宝宝6个月以后就可以添加易消化的辅食了,喂孩子吃辅食时应先是菜汤、米汤、果汁之类稀的食物,然后再增加像奶糕、蛋黄等干的食物;先喂菜泥、水果泥这样的素食,逐渐增加鱼泥、肉末等荤菜;先少吃一些,然后逐渐加量。对于目前宝宝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待他长大一些后再添加。宝宝胃容量小,适合少吃多餐的进食方式,但要注意每次进餐前不要让宝宝吃零食、甜食,以免降低食欲。对小宝宝而言,生冷、肥腻的食物还是少吃为好,虽然他可能常常吵着要冰激凌,但他的肠胃可不一定真正喜欢。
家有小药方:
材料:杏仁、桃仁、生山栀各15克。
用法:将上药材煎汤,滤取药汁洗浴宝宝的双脚。每天2次,每次20分钟。此法可用于治疗小儿初、中期的疳积。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家孩子13个月大了,不爱吃饭,经常口干、上火,很消瘦,现在查出来是疳积,不知道我应该给他吃些什么;还有朋友建议我带孩子去用针挑法治疗,不知是否有用?(深圳 王捷)
A:疳积其实就是消化和吸收出现了问题,不爱吃饭、消瘦都这是小儿疳积的典型表现。吃一些健脾胃的药物、经常给孩子按摩(腹部顺时针按摩)可以帮助消化,减轻腹胀气。在饮食上注意适当减少食量,以稀软、少渣、少油为原则,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进食时间要有规律,每天按时吃饭,不要让孩子过饥或过饱。豆类制品、麦类制品、糕饼以及各类零食如花生、瓜子、芝麻、冷饮、巧克力等容易导致腹胀,不易消化,在治疗疳积期间最好避免摄入。
你所说的针挑疗法包括“针挑四缝穴”、“针挑疳积点”两种方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目前临床多采用“挑四缝穴法”,该法简便、疗效较为显著,也不失为一种可选治疗方法。挑疳积后,要注意保持孩子的双手清洁,不要让孩子玩泥巴、接触金属类的玩具,防止伤口污染。
腹胀
几乎每个小宝宝的肚子看起来都是鼓鼓的、胀胀的,这与宝宝的生理结构有关,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表现。
婴幼儿的身体比例与成人不同,其腹部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肚子似乎都很大。宝宝在饱餐之后整个腹部都应该是膨隆的,而在饥饿时应该是消扁的。如果宝宝在饥饿时腹部持续胀满,那就是病理的腹胀。若宝宝出现病理性腹胀,除了腹部突出外,往往还伴随其它症状,如经常啼哭、敲击腹部时有空响、食欲减退、放屁、呕吐、便秘或腹泻、甚至发烧等。判断和处理宝宝腹胀的关键,不是单纯看宝宝是否有腹部膨隆,而应该观察其是否合并有其它异常现象。
引起宝宝腹胀的原因多种多样,而绝大部分是因为在吃的过程中,无意间过多摄入空气所致。在母乳喂养时,宝宝的嘴含**的方式不适当的话,就有可能吸进过多的空气,以至于嗝气或腹胀。使用奶瓶也容易让宝宝吸入过量的空气,如果在宝宝喝奶的时候听到“咕咕”冒泡的声音,或是看到奶从孩子的嘴角流出来,这时宝宝就很有可能吸入了空气,需要及时调整奶嘴。如果宝宝经常哭闹,尤其是在吃东西时哭闹,就很容易吞进大量的空气,导致腹胀加重。而有时腹胀引起的不适或疼痛会导致宝宝更容易哭闹,从而越哭越胀,越胀越哭,形成恶性循环。
有时宝宝摄入的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腹胀。如果宝宝还在吃母乳,那么妈妈就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妈妈吃辛辣或含糖分过多的食物会容易使宝宝出现肠胀气。如果宝宝是吃配方奶粉,那么在选择奶粉的时候,就要注意选择那些不含乳糖的、不含豆制的或低致敏性的配方奶粉。当怀疑是宝宝正在吃的奶粉引发了肠胀气,就要考虑调换其它牌子的配方奶粉试试。对于已经开始添加辅食的宝宝来说,谷物粗粮如玉米羹、栗子泥,蔬菜如豌豆泥、黄豆等,水果如苹果、梨、杏儿等等含富含纤维的食物都有可能诱发大肠胀气。
此外,肠胃炎,消化不良,先天缺陷如巨结肠、肠梗阻等疾病也是造成宝宝腹胀的原因。如果宝宝在腹胀时还伴随有发烧、上吐下泻、大便异常或者非常疼痛(哭闹不安)等现象时,就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了。
宝宝肠胃蠕动较慢,如果他已经腹胀了,父母却没有适时帮助他排出体内的空气,气体在体内长时间堆积,就会加重腹胀,甚至造成便秘的问题。因此,治疗宝宝腹胀的关键在于排出多余的的气体,以下方法可能对宝宝有所帮助。
??帮助宝宝打嗝。在吃奶的间隙,让宝宝的后背竖直地坐在你腿上,轻轻地拍他的背,直到他打了嗝。
??给宝宝按摩腹部。将双手对掌用力搓,等掌心发热有烧灼感时,将手伸进他的衣服里,轻轻地呈顺时针方向为他按摩小肚子,按摩至宝宝要大便或排气为止。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腹胀,另一方面宝宝也会因为舒服而转移注意力,加快宝宝的恢复。
??对于简单的腹胀,可以涂一些万金油类的药膏来缓解症状,但注意不要涂会使皮肤发凉的药膏,它们对肠蠕动没有好处。
??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给宝宝吃一些“乳酶生”,以调节宝宝的肠胃,帮助他消化。
??在宝宝哭闹时,父母应多给予安慰,轻轻地拥抱、抚摸他,通过调整宝宝的情绪来避免胀气加重。
??喂奶时注意使奶水充满奶瓶嘴的前端,不要有斜面,可以有效避免宝宝吞入气体;不要让宝宝饿得太久后才喂奶,以免宝宝因吸吮急促而吞入大量的空气;少给宝宝吃含糖较多的食物。
家有小药方:
材料:生姜、紫苏各2两。
用法:将全部药材加入一大锅水中,煮沸10分钟后,滤取药汁,加水调温,洗澡浸泡5分钟,同时用手蘸药汁,按摩胸腹。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家宝宝出生40天了,一直是母乳喂养,宝宝大便情况正常,但吃完奶后有腹胀症状,不知道这种情况需不需要治疗?(承德 于敏华)
A:小婴儿在吃完奶后腹部胀起应该是正常的现象,不需要过于担心。但要注意观察在饥饿时,孩子是否有腹胀。由于孩子大便正常,不考虑由宿便引起的腹胀。如果腹胀明显,又无呕吐或其他症状,可能是由于喂养方法不当、孩子吮乳时吸入空气过多所引起。这种情况需改进哺乳方法,不要给孩子吮空**,每次哺乳后,要抱起婴儿,轻轻拍打背部使其打嗝。如果通过以上方式仍无法改善孩子腹胀症状,就要到医院检查,以排除其它疾病的可能。
腹痛
腹痛是宝宝最常出现的病症之一,面对宝宝捂着肚皮的小手和痛苦的表情,父母十分心疼,然而由于引起腹痛的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也难怪不少父母在面对宝宝腹痛时常常不知所措。
受凉、暴食、过量冷食、婴儿喂乳过多等都是引发宝宝腹痛的常见原因,冰淇淋、方便面、辛辣食物等对胃肠有较大刺激的食物在日常饮食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也会对胃肠造成不利的影响。能诱发腹痛的疾病很多,如肠易激症、肠**症、精神性腹痛等功能性病变易导致胃肠道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过强、收缩过剧等现象,是最为常见的腹痛原因。此外,胃炎、胃溃疡,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胰腺炎等器质性腹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由于腹痛的原因复杂、症状往往不够典型,加上宝宝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低,宝宝一时很难说清楚腹痛的具体特征,体格检查时又不能非常合作,这就更需要我们细致的观察宝宝的种种表现,注意症状和体征的变化,从而尽早确定腹痛的原因,使宝宝的疾病尽早痊愈。以下是经常引发宝宝腹痛的疾病,对这些症状的了解能对我们判断病因起到一些帮助。
阑尾炎
腹痛以右下腹为重,用手按宝宝右下腹时会加剧宝宝的哭闹;同时还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然后可出现发烧,体温可升高达39℃左右,伴有脉速、呼吸增快等症状。
蛔虫病
如果除了脐周围或上腹部的疼痛外,还伴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睡眠不安等症状,而且在吃了酸甜食物后,腹痛可缓解的话,就要考虑是否是蛔虫在捣鬼了。
菌痢
夏秋季节,痢疾是常常出现的疾病。宝宝患上痢疾时,脐周围或左下腹出现阵发性的疼痛,同时伴有频繁腹泻、畏寒、高热、惊厥、呕吐等症状,排粘液血便,左下腹有压痛感。
肠**
受凉、暴食、大量冷食、喂乳过多等情况常常会诱发肠胃**,表现为阵发性、间歇性的腹痛。
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时,父母就应当立即带宝宝就医了。
??非常虚弱;
??总是蜷缩着身体或按压着腹部;
??大便中有血或者呈柏油样、暗褐色;
??呕吐物中有绿色的**或持续呕吐;
??发高烧;
??下腹或生殖区域疼痛的话,不管疼痛的具体位置在哪里,都应当立即去看医生。
很多时候让宝宝采取俯卧位可使腹痛缓解,也可用双手适当压迫腹部使腹痛缓解。适当给予解痉药物如阿托品,或维生素K3腹痛也可暂时缓解腹痛。若是暴饮暴食所致腹痛、腹泻者,应控制饮食,并可试用桐油按摩腹部,往往可起到一定止痛效果。各种止痛药物虽然能暂时缓解腹痛,但并不能制止病变的进展,反而会掩盖症状,延误治疗。因此,在明确引起腹痛的原因前,应当慎用止痛药。
为了减少宝宝发生腹痛的可能,应尽可能使屋内的温度适宜,并根据气温的变化给宝宝增减衣物。在给宝宝更换尿布或洗澡时动作要尽量快些,贴身内衣要先捂暖再给宝宝更换。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不能让宝宝一丝不挂地**,最好用毛巾或肚兜护住其腹部。
家有小药方:
材料:木香4钱,丁香4钱,沉香1钱,陈皮4钱,生姜2钱,小茴香5钱。
用法:将药材磨成末,炒热后用纱布包好,外敷腹痛之处。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女儿刚一岁,这两天肚子疼,疼起来就哭个不停,医生检查后说是胃肠性感冒,给开了点药,但宝宝还是不舒服,不想吃东西而且有时候吃了会吐,我该怎么办?(昆山 刘凤芹)
A:胃肠性感冒后医生很可能开的是治疗感冒的药物,腹痛一般不会在吃药后马上就好,反而由于药物刺激会使孩子肠胃不舒服。孩子食欲不好你可以考虑给她吃些妈咪爱,经常给她喝热水,吃清淡的饮食。一般胃肠感冒多与着凉有关,妈妈一定要注意孩子腹部的保暖,天气再热也要给她穿上小背心或者肚兜,经常给她按摩肚子,将自己的双手搓热放在她的肚子上或者用热毛巾给她捂肚子。另外,可以将葱白切碎,加盐炒热后用纱布包起,敷在孩子肚脐上,注意不要太热,以免烫伤孩子。
呕吐
呕吐是指大部分胃内容物被强而有力的从口腔中排出,多数情况下呕吐时还会伴有腹痛症状。呕吐只是一种症状,往往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胃部肌肉收缩而导致。引起宝宝呕吐的原因大多属于胃肠疾病,但咽喉炎、咳嗽、中耳炎、脑神经问题(如颅内出血)、代谢性疾病、食物中毒或吸入异物等也有可能引起呕吐。
当宝宝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长牙了,长牙的宝宝喜欢将手或抓的到的东西放进嘴巴里,但与此同时,母亲给予宝宝的抗体却在逐渐减少,这时病菌就很容易进入宝宝体内导致各种肠胃疾病,引起宝宝呕吐,这种情况下常伴有发热。有些宝宝的呕吐只是因为喂养方式不当,如喂食过多、吃得过急或在哭闹时喂奶等,宝宝咽下的空气过多而引起呕吐,只要改变喂养方式即可缓解。但宝宝若发生持续性的呕吐,可引起脱水、体内电解质失调、代谢性中毒及营养障碍等严重后果,这时,适时补充电解质、水分,应当注意宝宝有无出现脱水症状,并及时把宝宝送往医院进行诊治。
呕吐与溢奶有些相似,初为父母的年轻人往往把宝宝溢奶误认为是呕吐,因此,对溢奶和呕吐的区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宝宝的食道括约肌控制不好,再加上有些妈妈的喂奶方式不当,或者宝宝的肚子受到压迫(例如换尿布、喂奶后抱的姿势不正确等),使得宝宝吞入大量的空气,食物从胃逆流而上。这时,我们就常看到一些**从宝宝的嘴角轻微地不自主地流出来,而且宝宝还打嗝,这就是“溢奶”。而呕吐则要剧烈的多,胃中的食物大量地喷出,宝宝常常痛苦不已,细心的妈妈很容易看出这里的不同。有关“溢奶”的处理方式参见第八章,在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各种呕吐现象暗示着什么。
??反射性呕吐:常见于肺、肝腹部脏器的器质性病变以及败血症。如果宝宝的呕出物中混有黄绿色的**,先感恶心,继而频发呕吐,就要考虑是否是反射性呕吐了。
??梗阻性呕吐:如果宝宝呕吐伴随排果酱样血便,这很有可能是发生了肠套叠的肠阻塞,此时,宝宝会出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并有呕吐、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症状。肠套叠多发于6个月到一岁半的幼儿,会导致肠坏死、败血症,所以家长要格外注意。
??喷射性呕吐:吞咽大量空气、幽门梗阻、胃扭转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出血等)常常引起喷射性呕吐。它表现为胃中的食物急剧地从口中喷出,有时一起从鼻孔出来,吐后食物后,宝宝依然大声哭闹或昏睡、不想进食。
??胃源性呕吐:如果宝宝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就会引发胃肠道感染、消化不良、胃肠**等;若是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还可能会对宝宝的生命造成威胁。所以,怀疑宝宝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后,必须立即诊治。
如果宝宝头部或者腹部近期受过创伤,呕吐物中有血迹,呕吐后六小时以上无尿或哭时无泪,持续呕吐超过12小时,或者宝宝长时间处于昏睡状态且很难被唤醒时,这时宝宝可能患了较严重的疾病或因呕吐引发了脱水等情况,父母应当带宝宝及时就医。与发烧一样,呕吐是其它疾病的外在表现,如果服用止呕药会掩盖症状,在没有看医生之前不要滥用。
当宝宝出现轻微呕吐时,应在6~8小时内禁食固体食物,最好让他食用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并注意少吃多餐。呕吐后补充**是很必要的,而且宝宝可能会感到口渴,但要注意不要一次让宝宝摄入过多,以免引发再次呕吐。呕吐较重时,呕吐物可能从鼻腔喷出,父母需立即清除鼻腔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并让孩子侧卧以防呕吐物呛入气管。呕吐之后,口腔中会残留一些胃酸、食物残渣等,口中酸臭,会使宝宝更加的不舒服,对较小的宝宝父母可以用湿纱布沾凉开水给他清洁口腔;而对较大的宝宝,可以让他用温开水漱口,以保持口腔的清洁。
另外,在给宝宝喂药时,应注意药液不要太热,服药速度不要过快,最好采用少量多次的服法。当症状改善后,可以适当给予电解质液如淡盐水(最好是生理盐水)或运动饮料;若无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后,可再适当给予清淡的食物,但应避免奶制品、油腻饮食2~3天。
家有小药方:
材料:藿香7钱,生姜4钱,薄荷4钱,大腹皮2钱,枳实2钱,麻油少许。
用法:将上述药材研成末,取适量加麻油调成糊状,敷在宝宝的中脘穴、膻中穴。中脘穴位于肚脐到胸骨下缘的中间,膻中穴位于两乳连成一线与胸骨中线交叉的点。
注意:此法用于由胃炎引起的呕吐。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家宝宝快三岁了,平时吃饭什么的都挺好,就是运动时经常呕吐,尤其是进食后嬉戏的话就容易吐,这是怎么了?(重庆 田蓉)
A:孩子的嬉戏一般都是全身运动,且精神亢奋,容易导致孩子呼吸加速、气喘吁吁。呼吸加速容易导致呕吐,这是因为在吸气时,横膈膜收缩向下压迫腹腔使其压力上升,胃会因为周围压力增高而将内容物向外挤出;在呼气时,腹肌收缩向内压迫腹腔,通过横膈膜向上顶压胸腔,迫使空气从气管排出,但同时收缩的腹肌也会压迫胃部,容易将内容物向外挤出。而孩子的心肺耐力原本较弱,呼吸往往较快,食道和胃部间的结构界限不明显,所以跑动或嬉戏时容易引发呕吐,尤其是在饭后胃内容物较多时。
但同时也不要掉以轻心,最好能去医院检查一下,以排除喷门**。若长期补充维生素A,还应排除维生素A中毒的可能。
腹泻
腹泻,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拉肚子”、“拉稀”,表现为出现频繁的水样或较稀的大便形态。每个人都会有腹泻的经历,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宝宝来说,拉肚子更是常事了。宝宝尤其是新生儿尚未建立排便规律,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宝宝是否真的是在腹泻。所以,只有先了解了宝宝正常的排便习惯,父母才能在第一时间判断宝宝的便便是否正常。
新生儿每天的大便次数通常可多达10次,而且很多吃母乳的宝宝常常表现为吃完就拉,等到宝宝3~6周大后,他的排便次数就会降下来,可以从一天几次到几天一次不等。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添加辅食以前,大便一般是黄绿色或金黄色、较软或有点稀,有时闻起来有点乳酸味。吃配方奶的宝宝通常每天排便次数要少一些,但在新生儿时期也容易出现吃完就拉的情况,大便为黄色或棕褐色,像花生酱那么稠,也许有点难闻。当宝宝开始吃辅食后,他的大便次数就会减少、质地变硬,呈黄色条状物,而且此时大便的味道还会随着添加辅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通常而言,如果宝宝的排便习惯一直都算稳定,即使大便次数较多或偶尔出现一次大便稀软都不需要担心。但是,如果宝宝的排便习惯突然发生了变化,大便次数比平时多,质地比平时稀薄,甚至出现水样便,大便就像是喷射出来一样,这很可能就是宝宝腹泻了。通常,我们将每天大便10次以下的腹泻称为轻型腹泻,10次以上的称为重型腹泻。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伴有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无脱水症状,精神尚好,多在几日内痊愈。重型腹泻多因肠道感染引起,腹泻频繁,水份多而粪质少,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容易出现脱水症状。通常宝宝腹泻看起来都比较严重,但是只要没有出现脱水症状,就不需要过于担心。
小知识
脱水的程度分轻、中、重三度:
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50ml/kg)。患儿表现为精神较差,皮肤干燥且弹性稍低,眼窝、前囟(囟门尚未闭合时)稍凹陷,哭时有泪,口腔粘膜稍干燥,尿量稍减少。
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5%~10%(50~100ml/kg)。患儿表现为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差,捏起皮肤皱褶展开缓慢,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少泪,口腔粘膜干燥,四肢稍凉,尿液浓缩呈琥珀色或颜色更深。
重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10%以上(100~120ml/kg)。患儿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或昏迷,皮肤明显干燥、弹性极差,捏起皮肤皱褶不易展平,眼窝和前囟深陷,眼睑不能闭合,哭时无泪,口腔粘膜极干燥,6~8小时无尿。
轻度和中度脱水的宝宝在家经过细致的照料都可以恢复正常,不留下任何后遗症,而重度脱水的宝宝则需要适当的治疗,有时可能要进行住院治疗。所以宝宝发生腹泻时,家长要密切留意病情的进展,尽量避免脱水的发生。
导致宝宝腹泻的原因很多,大致包括生理性腹泻、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引起秋季腹泻)等。在治疗宝宝腹泻时,应注意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1.生理性腹泻
出生后不久就开始腹泻,大便次数较多,质地稀薄,呈黄色或黄绿色,但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且不见瘦。这种腹泻常见于6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辅食的添加,腹泻会自然消失。
2.消化不良性腹泻
此种腹泻常见于婴儿期的宝宝,多由于喂养不当引起。宝宝吃得太多或太少、不适应新的奶粉或辅食、乳糖不耐受、天气太热或腹部受凉等均可导致消化不良而引发腹泻。这种腹泻表现为大便稀糊状、蛋花汤样或水样,常有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3.细菌性痢疾
多发于夏季,细菌感染引起(多为沙门氏菌感染)。病情较轻时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增加,呈脓血便,腹泻前常有阵发性腹痛,肚子里“咕噜”声增多。病情较重时,可突发高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抽搐,甚至昏迷不醒。由于腹泻次数多,患儿体内电解质失调,容易引发脱水。含沙门氏菌最多的地方是蛋壳,所以妈妈打完蛋后一定要洗手。
4.秋季腹泻
这是最常见的肠胃炎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每年10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发病高峰期。此种腹泻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幼儿,病程一般为5~10天。秋季腹泻起病急,会出现发热症状(38~40℃),同时有感冒症状;大便呈米汤或蛋花汤状,量多,往往像水一样冲出来,因此患儿很快就会出现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等脱水症状。“饭前便后洗手”是预防腹泻发生的重要措施。
腹泻时宝宝身体比较虚弱,因此,除了遵照医嘱进行常规治疗外,细心、科学的照料也是妈妈的必修课。
首先,在宝宝腹泻时,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脱水症状,而治疗小儿腹泻的目的就是要防止体液过多丢失。所以,家长要给宝宝提供足够的**摄入,他想喝多少就让他喝多少。补充的**除了清水外,还可以是稀释了一倍的果汁;如果是两岁以上的宝宝,还可以饮用稀释后的运动饮料、肉汤、含有糖分的淡茶等。但要注意此时不宜服纯果汁(尤其是苹果汁),不宜摄入过多的糖,以免加重腹泻。腹泻超过一天的患儿,需要服用口服补液盐(药店有售),这种补液盐通常比母乳或配方奶更容易被肠胃吸收,能有效防止脱水的发生。当然,妈妈也可以自制糖盐溶液(与口服补液盐有同样效果),具体做法是:糖两茶匙,盐1/3茶匙,加入1升的凉开水即可。宝宝摄入的**过热或过冷都会刺激直肠导致更严重的腹泻,所以**的温度应接近体温。
其次,由于宝宝在腹泻期间肠胃虚弱,妈妈要格外注意此时的饮食。如果宝宝尚处于母乳喂养阶段,妈妈要注意避免进食刺激性或不易消化的食物,而且应将母乳稀释、少量多次地喂宝宝,以增加**的摄入。若宝宝吃配方奶粉,在腹泻期间可以稍加稀释后食用,但要注意在两次喂养期间添加口服补液盐。如果宝宝已经开始吃一些辅食,那么在他腹泻期间可以继续食用这些食物,但要注意食物应量少且较软。在腹泻期间尽量少食含纤维过多的食物,如燕麦片、生果蔬菜等,以免加重腹泻。在腹泻停止后,还应继续让宝宝进食少量且较软的食物,如土豆泥、稀饭等含淀粉多的食物,以利于消化,而应避免牛奶和奶制品。另外,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需要禁食4~6小时,使症状缓解,其他类型腹泻则不需要。
最后,父母在宝宝生病时要留心观察病情的进展,不确定宝宝腹泻的原因时,可以收集少许宝宝的大便带去医院检查,要注意只有刚排出半小时内的大便才有效果。在未去看医生前不要随意服用止泻药、止吐药、抗生素等药物,一旦腹泻伴随有呕吐现象一定要尽早就医。如果宝宝感到很不舒服,尽可能多抱抱他、安抚他,并让宝宝的小屁股保持干燥。宝宝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小屁股,再用棉布擦干;若皮肤发红了,应将它暴露在空气中干燥片刻,然后涂抹一些尿布疹膏。
家有小药方:
材料:丁香2钱,肉桂2钱,木香2钱,姜汁少许。
用法:将上述药材研末,加姜汁调成糊状,敷中脘穴,以透气胶带固定,一日换药一次。中脘穴位于肚脐到胸骨下缘的中间。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的宝宝2岁多了,肠胃一直不好,经常拉肚子。我想给他调理一下,请问长期吃含益生菌的药物可不可以?(大同 高亚娟)
A: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细菌的总称,肠道内正常菌群内的益生菌可以合成很多B族维生素,分泌很多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来调整肠道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功能。目前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包括:含益生菌的酸牛奶、酸乳酪以及含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片剂、粉末剂等等。好的益生菌产品必须具备以下3个标准:益生菌有很强的活性,因为只有活的益生菌才能对人体有效;活的益生菌的单位数量足够多(婴儿需要补充5亿株/天);该益生菌产品明确说明有保健作用。益生菌若要对人体产生有益作用,必须先通过胃环境才能达到肠道。由于在胃酸和胆汁的作用下,大部分益生菌会死亡,所以,很多益生菌产品要求在饭前服用,这是因为饭前胃酸相对较少,饭后胃酸会增多。
但是,益生菌也并非越多越好,因为肠道内的菌群总是需要维持平衡态,过多的益生菌会被排出体外。虽然有关益生菌有副作用的报道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益生菌没有副作用。一般益生菌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大多使用时间为1~2周,对于年龄小、体质弱、腹泻迁延不愈或有严重过敏现象的也可以使用1~2个月。儿童的健康状态是依靠营养、护理等综合因素调整,而不能依赖药物。事实上,国外研究已经有因使用益生菌制剂不当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报道,益生菌制剂不宜跟一些药物联合使用。因此,我们不建议给孩子长期使用益生菌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