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感染
小宝宝们比较容易发生耳部感染,常见的有外耳道炎和中耳炎,这种现象与宝宝的生理构造有很大关系,大多数宝宝在3岁前至少都会患一次耳朵感染。宝宝发生耳部感染时,通常会有比较明显的症状,家长若仔细观察,就能够及早发现异常,缓解炎症。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宝宝耳部的构造有何特别之处。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在中耳与咽部之间有一个通道,叫做咽鼓管。小宝宝的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比较短(长度仅为成年人的一半),而且管径粗,位置水平,管口呈开放状。因此,当鼻咽部的**通过咽鼓管进入宝宝的中耳鼓室区域并滋生细菌时,就容易造成耳部感染。正常情况下,当**进入耳朵后,会很快随着宝宝打哈欠或者咽东西从咽鼓管里排出去。但当宝宝患感冒、鼻窦炎、急性咽炎或过敏时,咽鼓管常常被堵住,耳朵里的**不易排出,便成了细菌滋生的温床。此外,宝宝的耳道较小,当有**或皮脂腺分泌物等积聚在内时也易引起感染。
随着感染的发展,鼓室和鼓膜周围逐渐肿胀,宝宝会感到疼痛;当宝宝的身体开始对抗感染时,就会开始发烧。所以,当宝宝发生耳部感染时,通常都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症状。宝宝的情绪变化往往是辨别其是否患有耳部感染或其它疾病的窗口。耳部感染的宝宝常因疼痛而哭闹不安,频繁牵拉或摩擦单侧耳朵,耳朵里发出难闻的气味,有些还会伴有低烧。耳部感染也可能造成宝宝肠胃不适,导致腹泻或食欲不振,还会使宝宝在吞咽和咀嚼东西时感到疼痛,常常表现为在宝宝吸了几口奶后,就把脑袋从妈妈**或奶瓶上撇开,不肯吃奶。一旦耳内的脓肿溃破,耳朵里就会流出黄色或白色的**,出现这种状况时说明确实存在耳部感染,同时也说明鼓膜已经出现破裂。但是家长不要过于担心,当感染痊愈后鼓膜上的小洞也会自己长好。当宝宝发生中耳炎时,还会出现听力下降;耳内渗出的积液如果留存达3个月,就有可能丧失部分听力。
当家长发现宝宝有耳部感染的迹象时,就应该马上带宝宝去看医生,因为对于小婴儿来说,严重的感染可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医生通常会开一些抗生素或者退热止痛的药物,有时也会有滴耳液与滴鼻液,注意不要将二者混淆。在家里,家长要注意仔细清除外耳道内的脱屑、耵聍和炎性分泌物,有**时可用小吸引管轻轻引出,小而硬的耵聍宜用耳镊取出,大而硬的耵聍应先用3%碳酸氢钠液滴耳(1日4次)软化。在宝宝口服或注射抗生素的同时,可以用湿毛巾冷敷宝宝的耳朵,或向耳朵里滴耳油或新霉素等滴耳液,帮助宝宝消炎止痛。
耳部感染的诱因很多,例如洗澡或游泳时水流入耳部,掏耳时划破外耳道皮肤,喝下去的药水、奶水反流进入中耳等,它也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引发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耳部感染的发生,应该注意保持耳部的卫生。定期检查宝宝的耳部,若发现耵聍,应请医生设法取出,以防耵聍浸水后,阻塞外耳道,诱发外耳道炎。平时不要用火柴棒、发夹、手指或掏耳勺给宝宝掏耳朵,这些物品容易划伤外耳道,可用干棉签轻轻清理外耳道。要注意耳屎可提供良性菌栖身处,对耳道还起防潮作用,是天然的防御屏障,经常掏耳这种习惯是不科学的。
在宝宝洗头、洗澡或游泳后,耳朵内若有积水,可让他将头偏向一侧,单足跳跃数次,使耳道内的积水自动流出,然后用医用棉签轻轻拭干。若患有鼓膜穿孔、慢性中耳炎等疾病,要避免耳朵进水,不宜游泳。若宝宝鼻子不慎进水,要用正确的方法擤鼻: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将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擤出,随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擤另一侧。这样可以避免污水、鼻涕等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给宝宝喂奶、喂药要在宝宝平静时进行,若在宝宝哭闹或大笑时进食很容易呛到,使**进入中耳。喂奶时保持宝宝头高足低,喂完后要将宝宝抱起拍背,助其打嗝,半小时后再让宝宝躺下睡觉,以免吐奶后乳液流入外耳道。宝宝躺着哭闹时,眼泪也易流入耳内,这点需要引起家长注意。宝宝仰卧睡觉时,最好能保持头背部略高,以免鼻咽腔滞留分泌物。
一些疾病,如感冒、鼻炎、鼻窦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会导致咽鼓管阻塞,耳内积液的排流能力降低,易造成细菌滋生而引发中耳炎。所以,积极预防上述疾病或尽可能缩短疾病周期能够有效减少耳部感染。
家有小药方:
1)材料:马齿苋30克,黄柏16克。
用法:将两味药研成末,以纱布包裹少许,纳入外耳道。
注意:此方用于外耳道炎。
2)材料:生蒲黄1两。
用法:将生蒲黄研成末,用棉花棒沾少许涂入耳中,每日6次。
注意:此方用于中耳炎。
宝宝健康问答Q&A
Q:宝宝一岁半了,最近几天发现他耳朵里有黄色**往外流,去医院检查,原来是患上了急性中耳炎,医生给开了些抗生素和滴耳液,请问在家我要怎么护理宝宝的耳朵?用滴耳液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山西 王清)
A:首先要根据医嘱服药,坚持服完医生所给的药物,不要感觉感染好了就中止使用。平时注意避免宝宝的耳朵进水,减少噪音,不要让宝宝用手抓挠耳朵。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葱等。在睡觉和喂奶时让宝宝保持30度角,不要在宝宝躺着时喂食。如果家里有人吸烟,还要注意宝宝吸入二手烟会使免疫力降低,感染加重。为了帮助宝宝减轻疼痛,可以用毛巾把热水瓶包好放在宝宝耳朵旁边,也可以向宝宝耳朵里滴入1~2滴温的橄榄油,或者给宝宝按摩耳朵以帮助咽鼓管畅通。按摩方法是:拇指向上,将手掌压在宝宝耳朵上面的各个方向按揉。
在使用滴耳液前,需先清洗外耳道:让宝宝侧卧,患耳朝上,用医用无菌棉棒轻擦外耳道分泌物,必要时还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滴药时一手拉住宝宝耳壳向后下方牵引,另一手持滴管或滴瓶按规定量将药液滴入耳道后壁,并轻压耳屏,使药液顺利流入耳内深处,宝宝需保持原位5分钟左右。同时,还要注意滴耳液的温度应接近体温,以免刺激迷路神经引起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过敏性鼻炎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宝宝总是挂着清水鼻涕、频繁地打喷嚏,有些宝宝是在某一段时期这样,而有的宝宝则是常年如此,看起来很孱弱。有这些症状的宝宝多是属于过敏体质,他们对天气变化和过敏源反应明显,过敏反应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鼻子、皮肤、气管、肠胃等。当过敏反应出现在鼻子时,就会引发过敏性鼻炎。
在我国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很高,但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的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多认为过敏性鼻炎“不是什么大问题”,或者误将其当成感冒的症状,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久治不愈,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哮喘、中耳炎、鼻窦炎、头痛等。患过敏性鼻炎的宝宝常常因鼻塞而影响睡眠,导致白天嗜睡、生物钟紊乱;而且由于鼻腔堵塞,必须经常用口呼吸,宝宝的上颌骨会发育不良,颧骨变小,从而影响面容。因此,发现宝宝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时不可掉以轻心,应尽早到医院诊治。
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流清涕,鼻子和喉咙发痒,伴有眼部发红、发痒、流泪。通常在清晨醒来和晚间睡前发作,宝宝喷嚏连天,有时要打10~20下才会停止。同时,由于鼻部感染,鼻腔内粘膜水肿且分泌大量鼻涕,会导致鼻塞,并引起嗅觉障碍。当急性反应减弱或消失时,鼻涕会减少或变稠厚,若有继发感染可变成粘脓样分泌物。
通常,过敏性鼻炎只有在宝宝接触到过敏源时才会被引发,发病与否与遗传基因的易感性、所接触的过敏源的种类、时间及强度有关。容易患过敏性鼻炎的宝宝多为过敏体质,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家族史。有些宝宝常年有过敏现象,在接触到尘埃、花粉、螨虫、动物皮毛、烟雾、霉菌、化妆品、香水以及家养植物时鼻炎就易发作。这种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可随时可发作,症状时轻时重。有些宝宝只在某个季节有过敏反应,常发生在晚春至初秋,多由风媒授粉植物引起,发作迅速,周期为数小时、数天至数周不等,而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
在发现宝宝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时,要尽量记录下宝宝的过敏反应,包括宝宝的鼻部和眼部的刺激症状、鼻部分泌物、宝宝的精神状态(是否很疲倦)以及在室内外过敏症状的变化等。这些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找出过敏源。目前,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药物来控制临床症状。常用的减轻过敏症状的药物有抗组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和溴苯那敏,但此类药物易出现嗜睡的副作用,家长要细心照看;类固醇类鼻部喷雾也同样有效。这些药物均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此外,如果引起宝宝过敏的某种过敏源被确定,而宝宝又避免不了与之接触,那么可以考虑进行脱敏治疗。脱敏治疗方法是给人体注射一些少量的过敏源以产生免疫力。但此种治疗方法对过敏源的纯度、技术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为了避免过敏性休克的危险,世界卫生组织不推荐发展中国家采用。
由于鼻炎治疗的不彻底性,预防鼻炎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以下是一些可以避免或减轻过敏性鼻炎的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1.确定过敏源,并尽量减少或避免宝宝与过敏源接触;避免摄入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等。
2.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不要与室外相差太大,并注意及时更换空调的过滤网、经常清洗防尘罩。
3.每日清扫家里的灰尘,每隔3日用吸尘器清理房间。
4.玩偶、家电、百叶窗、地毯等物品容易积聚大量灰尘和尘螨,要尽量避免使用或经常清理。
5.不在室内吸烟,不要豢养宠物,减少室内植物。
6.及时将宝宝的干净衣服收放至衣柜内,经常晾晒被褥、枕头,最好使用合成纤维制成的枕头。
7.用温水清洗鼻腔可减轻刺激症状。
8.睡前为宝宝洗澡,彻底清理他的头发。
9.换季、温差大时要注意加强保暖,减少由于寒冷而引起过敏性鼻炎。
10.经常按摩宝宝鼻骨的两翼对保持呼吸畅通有较好效果。
最后,我们要明确预防过敏的不变法则是增强体质,让宝宝保持均衡的膳食、充足的睡眠以及适当的运动是每天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家有小药方:
材料:朝天椒2钱。
用法:将朝天椒研成末,加水调成糊状,敷贴在印堂穴、迎香穴和肺俞穴,用纱布盖住,以透气胶带固定。在宝宝睡前敷药,醒后除去。
注意:印堂穴在两眉之间连线的中点,迎香穴在鼻翼旁1公分左右,肺俞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家宝宝一到换季时就整天打喷嚏、流鼻涕,有时还咳嗽,我一直以为是感冒了,后来听别人说这是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请问怎么区分它们呢?(天津 高洁)
A:你好,感冒和过敏性鼻炎都可出现以上所描述的症状,但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是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且它还会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春秋季和四季交接的时候发病率有明显上升。感冒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伴有一些明显的表现,如喉咙痛、头痛、发烧、全身酸痛甚至腹泻、恶心。容易患过敏性鼻炎的宝宝多为遗传性过敏体质,在身体其它部位也容易出现过敏症状。如果自己分辨不清到底是感冒还是过敏性鼻炎,可以到医院进行鼻分泌物检查,很容易就能区分二者。
鼻窦炎
一听到鼻窦炎,家长都想到这是青少年或成人时期才会患的疾病,可是殊不知制造宝宝“鼻涕虫”的罪魁祸首就是鼻窦炎。由于小儿鼻窦炎的症状不典型,加上宝宝不能准确诉说病情,小儿鼻窦炎的诊断率低于实际发病率。很多宝宝的鼻窦炎因为没有被及时发现,而转为慢性鼻窦炎,加重了治疗的困难。
宝宝为什么会得鼻窦炎呢?
我们先从鼻窦说起吧。鼻窦是围绕在鼻腔周围骨骼里左右对称的空洞,共有四对,每一对鼻窦都有向鼻腔内开的口叫做窦口。鼻窦内衬有一层粘膜,并且与鼻腔粘膜相连续,所以鼻腔内的炎症若治疗不及时便会蔓延并侵入鼻窦。由于窦口细小,各种细菌、真菌一旦侵袭鼻窦腔内黏膜,极易引起窦口变得更加狭小,甚至被阻塞,影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从而引发鼻窦炎。
通常上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宝宝鼻窦炎最主要的原因。宝宝每次罹患上呼吸道感染几乎都会累及鼻窦,但多数可自行痊愈,约5%的患儿可形成慢性鼻窦炎。此外,鼻腔异物会妨碍鼻窦内分泌物的引流,从而引发鼻窦炎;龋齿若未及时治疗致使齿根发炎,也可引发接近齿根的上颌窦(鼻窦中的一对)发炎。
和成人一样,小儿鼻窦炎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鼻窦炎除了鼻塞、多脓鼻涕和头痛外,在小儿多表现为全身症状,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眼屎增多、拒食等症状,并会引发中耳炎、骨髓炎、鼻衄和关节痛等并发症。慢性鼻窦炎来势没有急性鼻窦炎凶猛,表现为长期鼻塞、流鼻涕、张口呼吸、口腔有臭味、夜间阵发性咳嗽等。由于慢性鼻窦炎时间迁延较长,会引发邻近器官如扁桃体、咽喉、支气管、中耳等出现炎症,并且导致贫血、风湿、关节痛、营养不良、胃肠或肾脏不适等全身性疾病,长期鼻塞和张口呼吸还会影响面部和胸部的发育。通常宝宝感冒、流黄脓鼻涕超过7天以上,就要怀疑是否有鼻窦炎以及临近器官是否也有感染。
由于鼻窦窦口狭窄,尤其是上颔窦开口高于底壁,不利于引流;且鼻窦粘膜血管分布较少,用药后局部血药浓度相对较低,一旦发病,药物治疗见效慢,易复发或转为慢性,使治疗更加困难。所幸的是,小儿鼻窦炎接受药物治疗后治愈的可能性要大于成人,所以小儿鼻窦炎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严重者才需使用鼻腔灌洗方式。鼻腔灌洗方式适用于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不适用于0~3岁的宝宝。经保守治疗无效,病程在2~3年以上者,家长应听取专家的建议,考虑做功能性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炎的治疗疗程较长,需要家长保持耐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或停药。
鼻窦炎的预防方案与过敏性鼻炎一样,增强宝宝体质是根本。此外,还需减少鼻部感染,防止异物、脏水进入鼻腔,让宝宝学会正确的擤鼻涕和清洁鼻腔的方法。天气寒冷、干燥时,注意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同时,积极防治感冒、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以免由此引发鼻窦炎。对于已经患鼻窦炎的宝宝,家长可采用局部热敷及鼻腔蒸汽吸入的方法,来帮助宝宝改善病情。
家有小药方:
材料:葛根1两,桂枝5钱,辛夷花5钱,白芷4钱,细辛3钱,石膏1两,黄连3钱,黄芩5钱,甘草3钱,甘油少许。
用法:将上述药材(除甘油外)加水淹没过药材,小火煎成1碗,滤取药汁,如此重复熬煮3次,3碗药汁混合之后再煎成1/2碗。加入少许甘油,待晾凉后装瓶冷藏。此后用棉棒沾取药汁涂于鼻孔内部前缘,每日4次。
注意:此法适用于慢性鼻窦炎。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家宝宝是男孩,今年2岁,前些天感冒了,一直好的不利索,最近感冒好了,但是鼻塞严重,医生说是鼻窦炎,请问有什么好的治疗和护理?(石家庄 张晓宇)
A:你好,孩子是由于一次感冒引发的鼻窦炎,病情应该不是很严重,但也要抓紧时机治疗,争取一次将鼻窦炎治好,避免反复。最重要的是要配合医生的治疗,用药时间要足够,不要擅自停药,这样才能彻底治疗鼻窦炎。同时,注意其它部位是否有感染迹象。
平时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保持适当湿度,预防感冒,避免水进入鼻腔。用热毛巾给宝宝敷鼻部,也会减轻鼻塞症状,使宝宝感到舒服些。在饮食上注意增加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做一些清淡可口的饭菜,增强宝宝的食欲。
斜视
斜视在是小宝宝们常患的一种眼病,我们平常所说的“斗鸡眼”就是斜视的一种。斜视是指两眼眼位不对称或眼球运动异常,致使两眼无法同时注视一个目标。按照眼球偏斜方向的不同,斜视可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和下斜视,其中以内、外斜视最为普遍。
小宝宝们刚出生的几个月里,调节眼球活动的一些肌肉的功能还不协调,总会出现斜视或两侧眼球运动不对称的情况,这是一种生理性斜视。在宝宝6个月以后,双眼注视物体的能力增强,这种现象通常就会消失。如果在6个月后,宝宝仍然存在斜视情况,就要请医生检查。
斜视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两种。麻痹性斜视是由于支配眼球的神经或肌肉麻痹而引起斜视。患此种类型斜视的宝宝,常因复视而看景物成双,不自觉采取歪头、侧脸、抬举或内收下颏等头位来消除复视。而麻痹性斜视急性发作时,患儿的一只眼会突然偏向一侧,看景物复视,产生明显的眩晕、恶心、呕吐感,严重的不能行走。平时我们更多见的是共同性斜视,如对眼(内斜视)、斜白眼(外斜视),常发生于6岁前。而2~3岁是斜眼的好发年龄,此时父母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宝宝的眼睛。若发现宝宝看东西时有不自觉地歪头、眯眼及畏光的现象时,应该及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斜视对宝宝来说不只是影响外观,它更严重的危害是会导致双眼不能协调一致地配合工作,且不常使用的斜眼视力会逐渐下降,最终引起弱视、立体视觉丧失。立体视觉是只有人类和高等动物才具有的一种高级视觉功能,是人类从事精细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具备良好立体视觉的孩子在将来学习和就业上都将受到很大限制。麻痹性斜视的患儿,为了克服复视,还会经常采用偏头、侧脸、抬颏等特殊的头位视物,长期如此会导致全身骨骼发育畸形,影响孩子的外貌和心理的健康发育。
当家长发现宝宝出现斜视的迹象时,可以在家里进行一项简单的测试,以判断宝宝是否真的患斜视。具体方法是:
1.准备一把手电筒,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让宝宝仰卧。
2.在距宝宝双眼大约50厘米的正前方,用手电筒照射双眼。
3.观察落在宝宝瞳孔里的光点。如果光点同时落在宝宝瞳孔的中央,说明宝宝没有斜视或为假性斜视;如果光点一个落在瞳孔中央,另一个落在瞳孔的内侧或外侧,说明宝宝为斜视。
如果斜视能被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往往可以有效防止弱视的形成,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为宝宝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眼睛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也越大。不同类型的斜视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些需要戴眼镜矫正,辅助弱视治疗,而大部分斜视还是需要通过早期手术矫正。
很多小儿斜视都是由于抚养不当造成的,如果家长可以在平时注意防范,就能够避免斜视的发生。
首先,要防止宝宝长时间看过分靠近的物品。许多家长喜欢将玩具挂在宝宝的床前,这样会让宝宝经常凝视玩具,容易导致内斜视。对大一点的孩子,家长要给宝宝买大个的玩具和字迹大、眼色明朗的童话书。不要让宝宝在光线太暗的地方玩耍、看书。
其次,不要让宝宝经常凝视一侧。家长可以将玩具在多个方向悬挂、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并且时常将宝宝抱起来四处走动,扩大宝宝的视野范围,增加眼球的转动,从而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
最后,要保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充分供给。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极易引发各种眼病,对小儿视功能产生潜在威胁。通常丰富宝宝的饮食结构、避免宝宝挑食,就能够有效避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
家有小药方:
如果宝宝患了轻度斜视,家长在家可以用按摩穴位的方法辅助矫正。按摩的穴位及方法介绍如下:
1)主穴:睛明、攒竹、太阳、四白。
2)配穴:风池、合谷。
3)按摩方法:一般在穴位表面上0.5~1.2厘米直径范围内,用拇指或食指均匀按揉每个穴位20~50次。
4)注意事项:推拿时,让患儿自然闭眼,家长手指要保持清洁。治疗时,每15次为一疗程,隔日操作一次;随后休息半个月,再继续治疗2~3个疗程。此法可作为家庭辅助治疗。
5)各穴位位置:睛明穴位于眼内角外上方一分,靠眼骨内缘;攒竹穴位于睛明上方,眉头内陷中;太阳穴位于眉梢后凹陷中;四白穴位于正视时眼眶下一寸,颧骨孔处;风池穴位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合谷穴位于第一与第二掌骨缝间,俗称“虎口”。
宝宝健康问答Q&A
Q:宝宝是女孩,9个月了,近日发现她有点“斗鸡眼”,左眼向内稍有偏斜,而之前是没有这种情况的,请问是否能治好?(青岛 徐文倩)
A:你好,从上面的叙述看来,很可能是在平时抚养过程中没有注意宝宝的视线范围,让她长时间看一侧或某一物体所导致的斜视。家长可到医院检查,排除其它可能的致病原因。平时摆放物品时要注意距离宝宝的视线范围必须在1.5米以外,每件物品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促使宝宝看物体时转动眼球。不要长时间将宝宝放在**,多让宝宝看看周围事物,增加眼球转动的频率。家长不要着急,斜视初期发现还是比较容易矫正的。
结膜炎
结膜炎,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红眼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它常常导致宝宝的眼部红肿、不适,眼部的分泌物增多、粘稠,尤其是在睡眠后,宝宝上、下眼睑粘连,眼睛都睁不开。妈妈们往往心急如焚,以为宝宝“上火”了,殊不知这正是结膜炎的典型症状。
所谓结膜炎是指眼部的粘膜面发生炎症,往往由病毒或细菌引起,有时也可由过敏引起。病毒性结膜炎属高度传染性眼疾,发病时眼部分泌物较为清晰,有时还会出现畏光症状。细菌性结膜炎的分泌物为黄色,且较稠厚,常常将宝宝的上下眼睑粘住。过敏性结膜炎的分泌物为白色,呈长条状,眼睛很红、很痒、刺痛,有的会伴随有眼白部位水肿、眼皮部位有皮屑和黑眼圈的症状,有的还会有流鼻水、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当眼部发炎太过严重时,有可能伤害到宝宝角膜,产生远期不良后遗症,如视力受损、失明等。但若治疗及时、得当,宝宝通常可以很快康复。
结膜炎通常发病很急,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单眼发病往往会累及另一眼,一般3~4天达高峰,整个病程约为7~10天。宝宝患病后眼部可有明显的异物感、灼热感,结膜充血明显,眼部分泌物增多,视物模糊。但清除分泌物后,视力应不受影响。当宝宝患结膜炎的同时伴有流涕症状时,应检查是否出现耳部感染;当结膜炎与感冒同时发生时,还可出现发热症状。
当发现宝宝患了结膜炎时,家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用眼膏或滴眼液。首先,要轻柔地清理掉宝宝眼部的分泌物。先将消毒棉签在温开水中浸湿,轻轻擦洗眼部分泌物。当分泌物很浓稠或者很黏时,用温开水浸过的消毒棉球或毛巾湿敷一会儿,再用新的棉球蘸上温开水从内眼角向外眼角轻轻擦拭,直到擦干净为止。要注意每次都用一个新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第一天每2~4小时擦一次,防止再次结出。
接着,要给宝宝点上医生开的眼药水或药膏了。家长洗净双手,轻轻拉下宝宝的下眼睑,滴入眼药水。如果是药膏,要在下眼睑内挤上细细的一节药膏。宝宝涂上药膏后,会有短暂的视觉模糊。家长们会发现,点完药水或药膏后,随着宝宝眨眼,总会有一些眼药水或药膏流出或被挤出,这时不需要另外多点药水。点眼药时,经常会遇到宝宝哭闹反抗,所以家长的动作一定要迅速、轻柔,并且之前和宝宝沟通,让宝宝配合,宝宝睡觉时是个不错的机会。此外,还有一些要注意的方面:眼药水或药膏的瓶口要避免接触到宝宝的睫毛或眼睑,以免造成眼药水污染;点眼药水时要避开黑眼球部分,因为黑眼球上有许多神经,对外来刺激很敏感;点眼药膏之后不宜再点眼药水,因为这时药水很难被吸收,无法发挥药效。
治疗时一定要对症下药,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结膜炎,要使用抗病毒的眼药水;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要使用抗细菌的眼药水。家长要到医院确定感染类型,最好不要擅自给宝宝用药。由过敏造成的结膜炎,眼睛往往会流泪、瘙痒,让宝宝很不舒服,在急性期家长可以用冷的湿毛巾敷眼皮,并且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以减轻不适症状。结膜炎不宜进行热敷,以免细菌繁殖更快,眼部分泌物增多。
另外,结膜炎的传染性很强,宝宝的眼屎里含有大量的病毒或细菌,宝宝常会因为眼部不适而去揉眼,所以他接触过的东西都有可能被污染,这就需要家长勤快地清洗了,宝宝用过的毛巾、衣物等最好用开水煮5分钟以达到消毒目的,并将宝宝的物品与其它家庭成员的分开放置,防止交叉感染。如果宝宝的两只眼睛都有感染,家长在为每只眼睛涂药后都要洗手,并且要给两只眼睛使用各自的药水;如果是只有一只眼患病,需要格外提防另一只眼感染的可能,不要让宝宝用手揉眼睛,但这很难做到,最好是让他的手有事做,这样他就没时间揉眼睛了。宝宝患病后,为了避免感染扩散,就暂时不要送他去幼儿园或者和其它小朋友接触了。当然,有其它小朋友患病时,也要避免宝宝与其接触。
家有小药方:
1.材料:桑叶、蒲公英、金**各4钱。
用法:将上述药材放入茶壶内,加水煮开,用蒸汽熏眼睛,每日1次,每次5分钟。
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蒸汽高温烫伤眼睛。
2.材料:**60克。
用法:将**煎成水,晾温后洗浴宝宝的双足,每天1~4次,每次15~30分钟。
宝宝健康问答Q&A
Q:宝宝患了结膜炎,医生给开了眼药水,已经用了两天了,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本来只有一只眼发红,现在两只眼都红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上海 曾燕)
A:家长不要着急,结膜炎通常在发病后3~4天时是最严重的,完全治愈需7~10天,有些甚至要半个月。坚持把眼药水用下去,过不了几天症状就会减轻的。如果症状持续加重,需复诊检查所感染的病毒或细菌类型,选用合适的药物。现在两只眼均发红,是由于宝宝揉眼睛或家长点眼药水、给宝宝擦脸的方法不正确,使患眼的病毒或细菌感染了另一只眼。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卫生,不要让宝宝揉眼睛,给两眼用各自的药水,点眼药水时不要碰到睫毛或眼睑,在为每只眼点药后都要洗手。还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的结膜炎感染家里其它成员,将宝宝的物品单独放置。结膜炎属于比较容易治愈的疾病,只是有些患儿疗程较长,家长要有耐心。
麦粒肿
麦粒肿,俗称“针眼”,是宝宝眼睑部位发生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小宝宝们由于抵抗力弱,经常哭闹、用脏手揉眼睛,使眼睑部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
麦粒肿分为内外两种:长在眼睑外面的称为“外麦粒肿”,是眼睑皮脂腺或睫毛毛囊的急性炎症;长在眼睑里面的称为“内麦粒肿”,是眼睑睑板腺的急性炎症。
外麦粒肿初起时病变部位红肿、疼痛,近睑缘处可摸到硬结,形如麦粒,3~5天后脓肿软化,7天左右脓肿自行溃破,脓液流出,红肿消失;有时脓液也可不经穿破皮肤而排出,或因排脓不畅,脓肿自行吸收消退;有些宝宝还会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触痛,甚至有怕冷、发热、全身不适的症状。外麦粒肿化脓后如任其自破排脓,常因疤痕收缩而引起眼睑变形、外翻、上下睑裂闭合不全等后遗症,所以应引起注意。
内麦粒肿因其炎症部位被牢固的睑板组织所包围,脓肿有时看起来没那么严重,但却非常疼痛,炎症持续时间也较长,严重时炎症侵犯整个睑板组织,形成眼睑脓肿。同时,患侧耳前的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患病数天后,在眼皮里面出脓头,排脓后即告痊愈,脓肿消失。
无论是哪种麦粒肿,脓肿内都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网,且直接和颅内的血管相通,如果加压挤脓,细菌和毒素容易倒流回颅内,引起眼眶蜂窝组织炎、海绵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家长要切记,麦粒肿不可挤压,也不可用针去挑。为了减轻疼痛,在宝宝患病的急性期,家长可用冰水浸毛巾敷眼皮止痛;在慢性期(发病初期),可用温水蘸毛巾热敷以加速排脓,每次敷5~10分钟,每天4次。也可用长针眼另一侧的手绕过脖子,按住眼尾向上牵拉,这样可以打开阻塞的皮脂腺,让成熟的脓加快排出。脓头破溃排出脓液时,可用消毒棉球吸净脓液,再用清洁小毛巾或消毒棉球蘸冷开水擦净。
麦粒肿早期时,如果能积极治疗,往往能够通过局部治疗来控制其发展。治疗时常在白天滴消炎眼药水,如利福平、托白士、泰力必妥等;晚上入睡前涂消炎眼膏,如金霉素、红霉素眼膏等。麦粒肿通常数日就会消退,但若积脓无法自行流出,脓肿持久不退,则需要手术切开排脓;若排出脓液后,眼睑又开始红肿或眼睑边缘发红,可能是并发了睑缘炎,应尽快让宝宝接受治疗。麦粒肿若持久不愈,家长要警惕宝宝患上其它眼部疾病。麦粒肿反复发生或出现多发性麦粒肿(一只眼睛上长2~3个麦粒肿),家长应当带宝宝去做全面体检以查明病因,结膜炎、睑缘炎、糖尿病或消化道疾病都可能引起眼部化脓性感染。
要预防麦粒肿,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宝宝正确的用眼习惯。告诉宝宝不可用脏手揉眼,不要让宝宝看电视过久,更不能熬夜,以免用眼过度,最重要的是保证足够的睡眠。家里也要注意卫生,常开窗换空气,宝宝的洗浴用品要单独使用并常在太阳下晾晒。宝宝患了麦粒肿或比较容易患此病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保持宝宝大便畅通。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也能使宝宝增强抗菌能力。
家有小药方:
1.材料:生地黄5钱,生南星粉3钱。
用法:将两药研成细末,撒在普通膏药中间,沾水湿润后,贴在患侧的太阳穴上,用透气胶带固定,睡前贴上,醒后除去,未成脓者一夜可去。
注意:无生南星时,可用制南星,但胆南星无效。
2.材料:大黄1两、金银花1两、甘草5钱、薄荷1两、金**5钱
用法:将大黄、金银花、甘草和金**放入茶壶内,加水煮开,然后放入薄荷,用蒸气熏眼睛。每日1次,每次5分钟。
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蒸汽高温烫伤眼睛。
宝宝健康问答Q&A
Q:宝宝现在1岁5个月,一个星期前右眼开始红肿,医生说是麦粒肿,给开了眼药水,我就按照医嘱给宝宝点药,现在红肿消下去了一些,但还没有完全好,并且持续三四天都是这个样子了。听说麦粒肿一直不退的话就得做手术,是这样吗?还有动手术会不会留疤?我家是女宝宝,我很担心。(无锡 刘丽萍)
A:你好,请继续遵医嘱用药,这是很重要的。在点眼药水后,可用淡盐水热敷眼部,以促进药物吸收、缓解肿痛。每次敷10分钟,温度以不烫伤宝宝为宜。热敷的毛巾一定要注意卫生,每次用完后,用肥皂洗净晒干以备下次再用。麦粒肿是儿科很常见的眼病,家长不要过于担心,大多数患儿都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如果有手术的必要,医生会跟家长提出的。每个患儿的体质不同,痊愈的时间也会有很大差别,有些抵抗力弱的宝宝甚至要几个月才会好。家长不要着急,耐心地进行热敷,不要让宝宝揉眼睛,保持宝宝眼部卫生。麦粒肿不管是自动痊愈还是手术治疗,都不易留下明显疤痕。
口腔溃疡
相信很多人都有口腔溃疡的经历,虽然这不是什么大病,却常常折磨得我们吃不下饭,有时甚至影响说话。小宝宝患了口腔溃疡更是痛苦,无法用语言表达,又不懂得自我保护,不吃不喝让爸爸妈妈看着心疼。但家长往往只有在给宝宝清理口腔时,才会注意到宝宝嘴巴里的溃疡,而这时候,宝宝的溃疡已经很严重了。
口腔溃疡是出现在口腔黏膜上的非常疼痛的浅表溃疡,看起来就像一些小的苍白斑点的周围围绕着发亮的红色区域。宝宝往往因为疼痛而拒食、流口水,有些会有口臭、大便干,甚至低热38~39℃的症状。
能够引发口腔溃疡的因素很多,遗传、病毒感染、创伤、维生素缺乏、胃肠功能紊乱或肠道寄生虫等都可能是口腔溃疡的导火索。遗传是口腔溃疡反复出现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经常患口腔溃疡,宝宝就比较容易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而诱发溃疡。病毒感染引起的溃疡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疱疹病毒往往在宝宝免疫力低的时候特别活跃,而且易导致溃疡恶化。创伤也很容易引发溃疡,宝宝的嘴唇或口腔粘膜不小心被擦伤、刺伤或咬伤形成溃疡,这种溃疡比较容易治愈,且不易复发;但若合并慢性感染,可能经久不愈。维生素缺乏容易导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机体自愈能力降低。而由其它疾病导致的溃疡,往往伴有该疾病的其它症状,需要先治疗原发疾病。若宝宝患有其它疾病,需长期服用抗生素,家长要多查看宝宝的口腔有无溃疡发生;此外,经常打鼾的宝宝也会因为口腔太干燥而引发溃疡。
口腔溃疡虽然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但其病因复杂,并没有非常好的治疗措施;它们通常能在1~2周内自愈。但若溃疡超过2周仍未自愈,或溃疡的同时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者溃疡较严重,使宝宝进食困难,家长均要考虑带宝宝就医。
发现宝宝患溃疡后,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宝宝减轻疼痛,合理安排饮食,以促进创面尽早愈合。在宝宝口腔溃疡期间,饮食宜清淡,乳母饮食亦须清淡,并避免让其摄入会加重疼痛的橙子、西红柿等酸性食物;适当让宝宝吃一些冰凉的东西,如棒冰、冰激凌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在宝宝非常疼痛的时候,家长需要给宝宝提供无需咀嚼即可进食的食物,并尝试使用镇痛类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帮助宝宝减轻疼痛。宝宝发生口腔溃疡也可能是缺乏维生素,所以在饮食中要注意添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动物肝脏等,保证牛奶的摄入。
在溃疡期间,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家长和宝宝都要勤洗手,让宝宝多喝水以保持口腔内湿润,形成可以阻碍细菌繁殖的环境。最好每次吃完食物后都让宝宝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小宝宝,让他用杯子或奶瓶多喝些水,也能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平时不要让宝宝触碰伤口,以免感染或再次碰破;若伤口出血较多或红肿严重,最好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为了预防口腔溃疡,最根本的是保证宝宝体内营养均衡,增强宝宝自身的免疫调节功能,减少引发溃疡的疾病因素。在治疗溃疡时,要注意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家有小药方:
1.材料:细辛2.5克。
用法:将细辛研为细末,然后用适量的面粉及温开水(或醋)将细辛末调成直径为3~4厘米,厚度为0.5厘米的药饼。将此药饼敷在患儿的肚脐处,在其上盖一层塑料薄膜、一块无菌纱布,再用胶布固定好。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3天后多可见效。
2.材料:金银花1两,蒲公英1两,黄柏3钱。
用法:将药材用5碗水浓煎成1碗,让患儿每含一口药汁2分钟后吐掉,反复3遍。三餐饭后及睡前各一次。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的宝宝2岁多了,每次感冒后嘴里都会有溃疡的情况,而且总会食量减少,不爱喝水,宝宝的抵抗力是不是太差了,我该注意些什么呢?(成都 吴丽)
A:我们的口腔黏膜是很敏感的,经常会因为疾病而发生变化,免疫力低的宝宝会比较容易出现反复性口腔溃疡。小儿感冒后出现口腔溃疡,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容易复发,家长要注意让宝宝增强免疫力,营养均衡,多锻炼,减少感冒。
在溃疡期间,不用强求宝宝吃太多东西,多给他准备一些流食,如果用奶瓶喝水困难,最好用杯子或吸管喝水。冰凉的食物,如冰激凌、凉牛奶、凉白开等对口腔黏膜有局部麻醉作用,会有利于宝宝的吞咽;而酸、甜、辣、热等食物会直接刺激到破损的黏膜伤口,加剧疼痛。此外,让宝宝保持良好的情绪,减少体能消耗,多喝水,多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都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如果宝宝疼痛严重,可以请医生开一些外用药以缓解疼痛。
口角炎
口角炎就是我们常说的“烂嘴角”,它常常让宝宝开不了口,有苦难言。
口角炎常发生在口角黏膜的一侧或两侧,发病初期宝宝的口角发红、发痒,接着上皮脱落,嘴角糜烂、皲裂,张口时容易拉裂而出血,久之易形成溃疡,并会受细菌感染。口角炎虽然只是局部炎症,但对宝宝吃饭、说话等活动影响较大,所以家长还是要帮宝宝积极预防,让宝宝轻松快乐地成长。
我们常见的引起口角炎的原因有维生素B2缺乏、不良咬唇习惯或者细菌感染。
营养不良是导致口角炎的首要原因,而在物质丰富的年代,宝宝们的烂嘴角多是由偏食所致,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宠坏了宝宝,注意食物的均衡摄取。对于比较容易患口角炎的宝宝,平时还要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新鲜绿色蔬菜、豆类、瘦肉、花生、蛋黄、肝脏、牛奶等。维生素B2缺乏的宝宝,往往还会伴有阴囊炎、唇炎或舌炎等病症,家长要引起重视。此外,有些宝宝虽然不挑食,但存在吸收不好或慢性腹泻痢疾,也会导致营养不良,家长要注意找到病症,尽早帮助宝宝调理肠胃,标本兼治。
细菌感染导致的口角炎多为链球菌与白色念珠感染,有一定的传染性。此类口角炎除了两侧口角粘膜及皮肤接界处出现红色炎症外,口角粘膜和皮肤会肿胀、变厚、有痛感,受刺激容易擦破,病期可反复持续数星期。宝宝在患口角炎时,由于受炎症刺激,有痒痛感,会不时用舌头舔患处,甚至用手去揭结痂,这样往往会加重感染,家长一定要注意及时制止。在治疗时,首先要将患处洗净,用抗菌素(如红霉素软膏)涂擦,或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生素。
有些宝宝有一些不良习惯,如经常舔嘴唇、吮手指、吃零食等,也很容易引起口角感染、发炎。家长发现后,要注意纠正宝宝的这些不良习惯。尤其在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时,蔬菜、水果吃得相对少些,容易造成维生素缺乏,嘴唇易干燥起皮,宝宝可能总是忍不住喜欢用舌头去舔它,这样反而使嘴唇变得更干燥,加重口角的炎症。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家长可在饭后及时给孩子洗脸、擦嘴,涂上适合儿童使用的润唇膏或防裂油,以保持皮肤滋润,防止口角干裂。
家有小药方:
材料:蝉衣5钱,白鲜皮1两,芦根1两,牛蒡子1两,金银花5钱,金**5钱,丹皮5钱,赤芍5钱,紫草5钱,石菖蒲3钱,甘油少许。
用法:将全部药材以10碗水煎至5碗,滤取药汁,再单独用小火浓缩至1/3碗,在浓缩好的药汁中加入1/5的甘油混合,放冰箱冷藏。每日不定时涂抹患处。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家宝宝6个多月了,出生一个月后由于我奶水不足,一直吃配方奶粉,经常两嘴角裂口出血,我一直想知道是不是奶粉的问题,怎么做才能让宝宝不再出现这种情况?(武汉 孙昕)
A:宝宝的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配方奶粉引起的,6个月了就应该添加辅食喂养。宝宝一直是配方奶粉喂养,嘴角裂口出血就很可能是缺乏维生素B,所以家长要在辅食中添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泥、肉泥、蛋黄等,豆类容易引起小宝宝过敏,一开始先不要添加。同时,注意口腔卫生,在宝宝吃完东西后把嘴周擦干,并且防止口水的长期浸渍。在添加辅食一周后,宝宝的嘴角通常就会逐渐修复。
流涎
我们经常看到小宝宝们的嘴角和下巴挂着口水“滴滴答答”,像个止不住的小水龙头。尤其是在宝宝专注于某项事物,或者放松的时候,口水总是悄悄地从嘴角流出,年轻的家长们一定对此很疑惑:宝宝的口水量怎么这么大呢?
新生宝宝是不会流口水的,因为宝宝的唾液腺不发达,分泌的唾液较少;加上这个阶段的宝宝多为母乳或乳类喂养,并不需要唾液酶参与消化,也就不会刺激唾液的分泌。通常宝宝在出生3个月后,唾液腺发育较快,尤其是在添加辅食后和萌牙期,唾液腺受到刺激,使唾液分泌旺盛;而宝宝的口腔小,吞咽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难免会将口水滴得到处都是。大部分宝宝能在两岁之前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嘴角不再湿乎乎的了;但有些宝宝要到3岁才能不再流口水。
虽然对这个阶段的宝宝来说,流口水是正常生理现象,但口水中含消化酶,对皮肤有轻微的腐蚀性,过多地浸渍会导致宝宝嘴角周围潮红,严重时甚至会有湿疹、发炎、糜烂等情况发生。所以,平时家长要及时给宝宝擦掉流出的口水,注意擦拭时要用柔软的手帕或餐巾纸,不要用含有香精的湿巾;为了避免口水蔓延到脖子里,可以给宝宝围上围兜,脏了解下来换洗即可。同时,每天至少给宝宝清洗两次嘴周等被口水浸渍的地方,然后趁宝宝晚上睡着的时候,在这些地方涂上薄薄的一层凡士林或婴儿护肤品来保护皮肤。很多大人看到小宝宝的脸颊胖乎乎的很可爱,总想去捏一捏,这样会加重宝宝流口水。如果由于口水浸渍,宝宝嘴周和脖子出现了湿疹、发炎等情况,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涂上合适的药膏。宝宝在长牙期总喜欢吮吸手指,为了避免细菌感染嘴周皮肤,妈妈还要给宝宝勤洗手。
我们都知道,唾液对人体有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消化食物、润滑和清洁口腔、减少牙齿产生蛀牙的机会。那么,有没有方法能够让宝宝少流口水呢?其实,家长完全可以通过锻炼宝宝的吮吸和吞咽能力,来让宝宝尽早走出流口水的阶段。及时添加辅食、吃磨牙食物或者吮吸奶嘴都能够锻炼宝宝的肌肉,但要注意在1岁前让宝宝戒掉安抚奶嘴。
除了上面所说的生理性原因导致小宝宝们流口水外,有一些疾病因素也会引起宝宝口水增多,家长要学会鉴别。通常口腔和咽部炎症引起的疼痛都会导致宝宝吞咽困难、口水流出嘴角,这其中包括口腔溃疡、鹅口疮、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一些病毒感染,如水痘、手足口病等,由于会引发口腔溃疡,所以也会导致宝宝口水增多。当宝宝患这些疾病时,口水有时呈淡黄色或红色粘液状,甚至有臭味。当这些疾病痊愈后,宝宝的口水便会相应减少,很快恢复健康。但是,由于神经障碍,如智障、面部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膜炎后遗症等引发的唾液分泌过多、口水外流,往往比较棘手。此类患儿除了出现流口水的现象外,往往还会表现出生长发育迟缓的问题,尤其是在2~3岁牙齿长齐后口水仍是流个不停,就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家有小药方:
1.材料:胆南星2两,生蒲黄3钱,黑醋少许。
用法:将胆南星、生蒲黄研成末,加黑醋调成糊状,敷在涌泉穴上,以纱布包扎,透气胶布固定。睡前敷贴,醒后除去。
2.材料:明矾15~20克。
用法:将明矾研成细末,在宝宝睡前加入温水中,搅拌溶化后浸洗双脚。每日1次,每次浸泡20分钟,连续2~3天可治疗小儿流涎。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家宝宝从三个多月的时候就开始流口水,我想应该是要出牙了才这样,可现在一岁三个月了,牙快要长齐了还在流口水,而且流的很多,一天要换好几次围嘴。请问这样正常吗?(济南 董莎)
A:首先告诉您,宝宝在两岁前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何况现在宝宝的牙还没长齐,唾液腺分泌唾液还是很旺盛的。一岁多的宝宝吃的食物已经与成人接近,这也会刺激唾液的分泌。想要减少宝宝流口水的量,就要让宝宝锻炼他的吮吸和吞咽能力,来较好地控制唾液。家长在要给宝宝吃一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并教给宝宝正确的咀嚼方法,这样肌肉才能得到锻炼。此外,平时还是要注意宝宝的口腔有无炎症,因为口腔内的疼痛会让宝宝的口水更多。
龋齿
不少家长认为宝宝的乳牙早晚要换,坏了不要紧,但殊不知乳牙坏了也会影响恒牙。乳牙与咀嚼进食、咬合发音、美观、空间维持、诱发恒牙萌发等功能紧密相关,若乳牙发生龋齿不仅会影响宝宝现阶段的饮食、语言能力发展,还可能导致恒牙排列不整齐、牙釉质发育不全。所以,婴儿期的龋齿应当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对于小宝宝们来说,造成的龋齿多为“奶瓶性龋齿”。奶瓶性龋齿并不是由奶瓶或牛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宝宝口腔中本来就有很多细菌,喝过奶后,奶汁残留在口腔中,被细菌分解出具有高侵蚀性的酸性物质,从而造成乳牙龋齿。宝宝发生“奶瓶性龋齿”与不恰当的母乳或奶瓶喂养密切相关,包括断奶时间晚、睡觉时吮吸**、常吃甜食或不注意口腔卫生有关。
断奶时间晚能造成宝宝龋齿,主要是因为当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母乳中所含的营养物质不能完全满足宝宝的需求,从而导致宝宝反复吸吮乳汁,使牙齿长时间接触致龋物质。而睡觉时吮吸**的危害不仅在于牙齿长时间接触乳汁,还由于宝宝处于昏睡状态,唾液分泌减少,吞咽反射减弱,使奶汁更多更久地存留在口腔中,环绕于牙齿周围,引发龋齿。而吃甜食的坏处相信也不用多说了,它是造成宝宝龋齿的重要原因。有些妈妈为了安抚宝宝,会在牛奶、果汁、白开水中加糖,或者在奶瓶嘴上抹蜜糖等,都容易使宝宝患上龋齿。
很多时候,由于宝宝年龄小,家长往往比较容易忽视宝宝的口腔卫生,而为了预防龋齿,帮助宝宝护理口腔是很重要的。对于三岁以内的宝宝,每次喝完奶或吃完食物,妈妈可用纱布沾水套在指尖,给宝宝清洗口腔;不方便时起码要让宝宝喝几口白开水,以冲淡残留口腔的乳汁。尤其在吃完甜食后,一定要及时清理口腔,并且吃甜食的时间要集中,以减少对牙齿的反复腐蚀。在此过程中,可以开始教宝宝漱口、用儿童牙刷刷牙等,宝宝真正掌握刷牙的“技术”可能要到三岁以后。此外,家长患有龋齿的,容易将主要致病菌——变形链球菌传播给宝宝,所以要避免使用宝宝的餐具、尝宝宝的奶嘴、嘴对嘴喂食等。经济条件允许的,可以定期带宝宝到牙科做检查,看是否有龋齿问题,尽早发现和治疗。而在家里,家长也可通过一些现象来辨别宝宝是否已经发生龋齿:
??当某个牙齿表面开始有黑点或是脱钙的白点出现,或某处老是塞住食物,表示此处牙齿的珐琅质已遭到破坏,是龋齿的初期症状;
??牙齿对甜食及冷热刺激很敏感,容易感到酸痛,龋齿由珐琅质慢慢延伸到牙本质,形成窝洞,或是食物卡进牙缝后觉得不舒服,但清掉后不适感解除,这是中期症状;
??当在不吃东西、没有塞牙缝时牙齿会自然地痛起来,甚至痛得晚上睡不着,这说明牙髓已受到影响,此时往往有牙龈红肿、发炎、易流血或长脓包的症状,这是晚期症状,治疗较复杂。
对于已经患龋齿的宝宝,要注意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及时清洁牙齿,积极到医院诊治。
家有小药方:
材料:生地黄12克,冰片1克。
用法:将上述两味药材共捣为小丸,牙痛时将小丸放于龋洞处。
宝宝健康问答Q&A
Q:我的牙齿很不好,这会遗传给宝宝吗?天生牙齿不好有什么好方法来预防龋齿?(太原 闫晓青)
A:齿质是会遗传的,包括牙齿的珐琅质、硬度和沟隙等。有些人不常刷牙,但仍然能保有一口洁白贝齿,这就是因为其牙齿珐琅质厚度足够、质地较硬,不容易产生蛀牙。有些人天生牙齿的沟隙较深,食物容易卡在沟纹里,不易清洁,容易形成龋齿,这时可以请医生评估情况,使用沟隙封闭剂。先天的齿质改变不了,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平常的口腔清洁保健。
经医生评估后,若宝宝天生齿质较差,牙齿表面雾雾的、不够亮,代表珐琅质硬度不够,可以建议给宝宝吃氟锭,能帮助改善以后恒牙的齿质,使得牙齿坚固、沟痕变浅,但大人或已经整口龋齿再来吃氟锭是没有效果的。目前市面上氟锭分为0.25mg及1mg的剂量,前者主要是给6岁以下小朋友吃的。氟锭需按医生指示的剂量使用,过多服用会引起中毒,所以存放也要注意安全,避免宝宝误食。任何氟化防龋方法,都只能用于水源无氟或低氟区,在高氟区不能使用,有氟斑牙的儿童也不宜采用氟化方法。
此外,宝宝6岁时,口腔内会萌出最大的一颗牙,即六龄牙,这颗牙是终身不换的,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护,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六龄牙牙面行窝沟封闭法可有效防止其龋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