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需谨慎,以防被嫉妒(1 / 1)

贾谊,西汉初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与思想家。他从小博览群书,在18岁时,便以才华横溢闻名于洛阳,随后被朝廷赏识,21岁便官至博士,并深得汉文帝的赏识。一年以后,又因才智出众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与历史上许多悲剧人物一样,贾谊过于锋芒毕露,难免会引发某些人的嫉妒。在任职以后,贾谊整日炫耀才华,不屑与同僚为伍,他这种做法令他在朝中颇不得人心,并由此埋下了隐患。

一路顺畅的仕途与骄傲的本性令贾谊根本看不到身边蠢蠢欲动的暗算,他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许多脱离实际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在汉文帝看来不仅书生气十足,而且华而不实,根本不具备任何可实践的可能性。

后来,为了建议汉文帝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他上书了著名的《过秦论》,并明确指出,秦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篇暗说昭汉之过的文章顿时令满朝文武震动:当时列侯皆在京城而居,对皇权形成极大威胁,而恃才傲物的贾谊竟然建议汉文帝让列侯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地,此举无疑是将自己完全暴露在众人的攻击之下。随后,朝中上下左右皆在文帝面前对贾谊进行诽谤,久而久之,文帝也认为他虽然才华无限,但人际能力不足,不适合留任京师,于是便将其调离京城,再未重用。

在深感委屈、慨叹人心险恶的不满情绪下,贾谊整日郁郁寡欢,不久竟然因伤感过度而离世。

对于嫉妒,心理学上的分析认为这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待人处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才能、名誉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和不满。“德”“才”“财”和“貌”都是引起嫉妒的导火索。其实,处于他人的嫉妒之下,你就等于处在了危险之中。

在贾谊初受赏识之时,其实他就已经处于其他官员的嫉妒之下了,可以说是立于危机的至高处,但是此时他却没有思虑到事态的严重,相反处处暴露自己的锋芒,可以说是自讨祸患。随后他的言论和行动更是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大家的憎恨之心更为明显,贾谊终究倒在了他人的嫉妒和诽谤之下,郁闷而死。

我们看一下下面这个案例,看看案例主人公是如何化解他人嫉妒的:

李鹏是某公司的普通员工,一次,因为成绩突出而获得优秀员工奖,在全公司的表彰大会上大出风头,引起众人的关注。原本每年这个奖总是属于杨威的,可这回他却落了选,自然情绪有些不高。散会后,杨威不无醋意地握着李鹏的手笑着说:“李鹏,恭喜啊,感觉不错吧?”李鹏很机敏地回答说:“杨哥,我还是头一次见这么大的场面,面对那么多的领导,说实话,讲话的时候我还真有些紧张,生怕什么地方说错了。我要能像你那样就好了,每次在台上都那么镇定自若,你有什么秘诀呀?”杨威听后不禁暗自发笑,真是没上过台面,上台讲几句话还这么紧张。这样一来,杨威心中的那种隐隐的嫉妒心,明显淡化了许多。

李鹏的做法可谓聪明,他抓住了杨威的心理,仅仅几句话就迎合了他的优越感,化解了对方的嫉妒心理。如果李鹏扬扬得意,说不准哪天杨威就会给他设个绊脚石。

嫉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很多人都有嫉妒之心,但是如果嫉妒之心过度了,伤害了他人,那就要深刻反省一下了,因为这已经处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朋友们,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做善妒者,要做一个阳光的人,一言一行展示自己的大气度。同时,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一定要懂得谨慎对待他人的嫉妒,言谈举止懂得保护自己,千万不要粗心大意,让自己处于被嫉妒的危险境地。对待善妒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防范:

1.多给善妒者一些赞美

你的出色令他人脸上无光,由此便会产生不自信,甚至自卑,这很容易让他人产生嫉妒。所以,经常对别人的成绩表示肯定,能缓解其心态上的不平衡。前提是不要虚情假意,要真心,不然会适得其反,后果只能是无果而终,甚至会引来更大的仇恨。

2.收敛自己的锋芒、

有些道理是再明显不过的,但是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可能人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强者的毁灭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而对弱者总是无节制地同情。正是这种心态在作怪,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

3.淡化优势,懂得示弱

如同“中和反应”一样,一个人身上的劣势往往能淡化其优势,给人以“平平常常”的印象,当你处于优势地位时,注意突出自己的劣势,就会减轻妒忌者的心理压力,产生一种“哦,他也和我一样无能”的心理平衡感,从而淡化乃至免却对你的嫉妒。

我们要学会善待别人的嫉妒,以宽容、谅解去感化某些心胸狭窄的人的嫉妒,让他们从内心接受你的才华和成功,从而尽量减少因嫉妒而滋生的问题,享受更自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