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佛光山丛林学院一九九三学年度举行开学典礼,学院设有十个分部,今天则一起在本山举行为期一周的联合讲习会。新的学年开始,往往可以看到很多新的面孔,这是学院永保朝气的原因,特在讲习会上,和近千名的学生们开示——
同学们又进入一个新的学年,新生们也本着“因求真理登净域,为学佛法入宝山”的心怀,割爱辞亲,来山求学,相信在决定要来山学佛时,内心必萦绕着很多问题。这些烦恼皆源于不了解的关系,等到了解时,对于人生的境界必定会有更宽广的看法,我提出几点来和大家谈谈,以帮助新生对佛门的了解:
1.在家与出家
未上山之前,大家过的是拥有父母、亲人、眷属等世俗感情的家居生活,各位已有二三十年的经验,是好?是坏?心中有数。现在来山发心学佛,虽没有出家,但想法和居家生活的人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在家要发增上心,丛林生活则要发出离心。在佛教学院求学读书,院方完全尊重个人的意愿,随个人自由。因此出不出家并不重要,但是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将佛学作为终身依止、成功立业的基础。佛学院的生活方式和在家完全不一样,大家要将过去的一切习气丢在门外,重新展现一个新的自我,如同一张白纸,让师长们依需要彩绘成画或书写成文,因为“真金仍须红炉炼,白玉还要妙手磨”。一个人要经过多少的磨练考验,才会成金如玉有所成就。
有出世心念的人,学道比较容易入门;反之,则不易入道。学佛要有别于世俗的观念想法,过去的生活多往“有”看,现在要往“无”看;过去过的是心外生活,现在要过心内生活;过去以自己为重,现在则要以他人为重;过去重视物质,现在则要重视真理。总之,要将过去的五欲六尘看轻看淡,不要个人而要大众,不要是非而要真理,如此才能将佛法道念提起,进而发菩提心,普利群生。
2.常住与俗家
人有来去、生死,常住则接纳十方,永久常在,因此称为“常住”。到学院来求学,学院就是大家的常住,俗家长养我们的色身,常住则长养我们的慧命,慧命的增长要依止常住的蕴育才能成就。有限的生命依存在常住的生活里,要有什么样的想法与认识?首先要将常住看成是自己的家一样,甚至比家还要重要!我常问一些来山学佛或发心出家的人:“佛光山是谁的?”对方的答案往往是:“佛光山是大师您的!”我又问:“如果佛光山是我的,那么你只能算是暂居的过客而已,桃源虽好,终非久留之乡。”怀着寄客的心境在此出家学佛,怎能安心?
俗云:“金角落,银角落,不如自己的穷角落。”把佛光山看成是自己的,就能拥有佛光山,能如此才能安住。世界上什么是你的?只要心里能容纳,大千世界都是你的。心中能包容父母兄弟,那么父母兄弟就是我的;包容不下,再亲的手足也形同陌路。因此,大家在此学佛,要肯定佛光山常住是每一个人的,能够如此,任何事都可以容忍,任何委屈都可以接受。佛光山是我的,自然能安住身心。
3.男众与女众
社会里男女有别,尤其是正在学佛的人,彼此要尊重不能随便,随便非指男女清净不清净的问题,而是在佛门戒律中,还是要有界限——讥嫌戒,因此基本上彼此要自重,不可轻心,要建立一种除了公事之外,没有必要往来的原则,如此便可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
4.金钱与感情
世上每个人追求的目标都不一样,有的追求金钱,但是钱并非万能,一样会有很多烦恼,不能真正解决人的问题。佛教并不是否定金钱,而是要净化钱财!更何况学道者在过多金钱及丰富物质的供养之下,道心不易成长,学道者所要追求的是法财,如真理、众生、常住、因缘……这些财富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缘入佛门修道,要认清“情”是障道因缘,名关利关对一般人而言,还容易通过考验,情关则不易通过。发菩提心学道,要将“情”字净化、升华,对三宝、常住、戒律、自己具不坏的信念,培养对佛陀的感情,学道才靠得住。
5.合群与孤独
学院生活要合群,不能孤独,有孤独性格的人,不适合学佛,因为佛道要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众生则成不了佛道。想过清净的生活而一个人住山、闭关、隐居,真的就可以清净吗?世间上没有所谓“清净”地方,热闹场中作道场,只有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清净。
佛门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发菩提心、慈悲心,随缘随分给人方便,但是方便并不是离群索居。佛教传到中国二千多年中,除了隋唐时代非常鼎盛之外,其他时代没落不振,就是佛教徒不讲究发心,不入世,只想一个人独善其身做自了汉,自然没有人弘扬佛法。
修道者,有的人不吃万家饭,只吃一家饭,如果入佛门只是为了生活而已,那跟豢养一只狗、一只猫又有何不同?普度众生要发大心,发上弘下化的菩萨心。因此性格孤独者要合群,不可有偏执的思想,不可离群独居,独木不成林,建房子也要有沙、水、泥土等混合,在僧团中,怎可孤独离群?
僧团中没有个人思想、个人自由,只有团体思想、团体自由,想要享受特权,与人不同待遇,都是不如法。佛陀讲经四十九年,没有一天是离群生活的,每天都跟大众一起作息。
有名的翻译家玄奘大师、鸠摩罗什等人的后半生,几乎都在译经团中度过。四大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每天都有无数香客朝山;阿弥陀佛的圣号,不知有多少人在称念。佛法在众生身上求,要与人为善,广结善缘。
人成即佛成,人道不居,如何成佛道?入佛学院来求学,就是要学菩萨学处,学菩萨的觉悟、慈悲、忍耐、智慧、健全与圆满,因此大家应该培养群众性格,不要有孤独个性!
在往后几天的联合讲习会上,我预备继续为学生们讲:
6.神通与命运
7.自修与度众
8.宗派与立场
9.政治与宗教
10.精神与物质
11.邪知与邪见
12.是非与得失
13.情绪与安住
14.技艺与前途
15.怨言与不满
16.发心与自了
17.道念与慈悲
18.佛法与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