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二十九日 星期五(1 / 1)

在南京这几天,无论吃什么都觉得好吃,就是野菜随便炒炒煮煮,用粗面粉做的水饺,也吃得津津有味。天气零下二度、三度也不觉得冷;在台湾有时并没有这么冷,但却要穿毛线衣,甚至还有人要围围巾、戴帽子,才能御寒,说来也奇怪,我在南京竟然毫无冷意。慈庄他们都认为是我“故乡情”太热的缘故,其实,我自己以为应该是因为生长在此地,所以体质和口味都比较适应的关系。所以佛门常常用“回故乡”,比喻寻得本来面目,真是有道理。

这几天的早餐实在非常丰盛,原为糖尿病不宜多吃的稀饭、油条、甜点等,也稍微开放,多吃了一份。慈惠还说这样可口的早餐,一定让人整天都很有精神。在佛光山我也曾规定,如果因工作熬夜,可以不上早殿,但不可不起来用早餐。我认为这是维持身体健康、生活正常很大的关键;另外我想现代人身体健康和耐力不及古人,可能与早餐不正常有关系。粥有十利,希望典座的人应该将早点尽量做得合大家的喜爱。我问了价钱,一间雅室,五人用餐,有三位服务员侍候,只要一百元一桌,看来并不贵。我要了一份菜单,提供给大家参考。

每天除了都有豆浆、油条和稀饭之外,另有——

第一天是:芹菜干丝、拌山野菜、泡菜、腐乳、素菜水饺、香打麦场、什锦素炒面、芥茉小包。

第二天是:螺丝酱菜、香菜拌酸菜、脆桃仁、芝麻菜心、素菜小包、玉兰饼、酒酿元宵、雪菜猫耳朵。

第三天是:菜拌腐竹、花生拌苔菜、什锦酱菜、冬菇、豆茸煎饼、素菜蒸饺、菌油面、芝麻糖元宵、香打麦场。

几天的菜色都没有重复,第二次香打麦场是特地点的,虽是如此,他们还是把材料由黑芝麻换成白芝麻,使得相同的东西仍有不同的风味。

用餐过后,慈庄和慧军负责去联络和整理行李,萧秘书长和慈惠则陪我去与朴老会谈。

朴老最关心的问题便是佛教人才的培育,他曾在上海佛协讲话:“佛教最重要有三件事:第一培育人才、第二培育人才、第三还是培育人才。”而我也一样最重视佛教人才的教育。我建议首先应为佛学院毕业学生谋出路,有了好的出路,才能招到素质好的学生并留住人才。大陆佛学院毕业生出路,我建议——

1.派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弘法,担任布教师。

2.派到全国,尤其边疆地区做佛教的田野调查研究。

3.到各地做佛教音乐采风和调查研究。

4.投入各地佛教会和寺院做行政管理工作。

5.担任佛教文化名胜地区的特别导游。

6.整理佛教文献,从事佛教典籍出版。

7.由佛协在各困苦地区,办理社会性的义校,派毕业生来教学。

8.在各寺院兴办短期佛学班,或其他事业。

在佛学院的教学上,我则建议须采分科教育;现在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多元社会,如果不从专业人才的培养着手,未来恐怕很难和社会竞争,尤其现代的弘法应用和行政管理,更是不可少。

进一步兴办社会性的佛教综合大学,也有其必要。如果在文化和旅游事业上能有作为,不但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在经济上支助佛教的发展。

佛光山在文化方面,除了已进行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一百三十二册和大陆版《佛光大辞典》以外,很想积极举办“海峡两岸佛教学术会议”,双方并同意由(北京)中国佛教研究所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合办。朴老更是将自己主编的《西安佛教彩塑》《佛教嘉言录》和《俗语法源》等三本书授权给佛光出版社在台湾发行。朴老还特地说明,《俗语法源》一书,就是将一般用语中与佛教有关的,把它举例编辑出来,结果他发现:如果中国人不承认佛教、不用佛教用语的话,几乎是开不了口。例如“手续”的来源是密宗、“安定”是禅宗、“开示”是一般佛教、“缘分”是基本佛法。

在国际佛教上,我建议朴老出来登高一呼,号召成立“世界佛教总会”,因为世界的佛教徒以中国最多,且中国是最大的佛教国家。目前的“世佛会”也是当初太虚大师促成的。

最后我提出两点作为这次会谈的总结——

1.志在国家统一,行在佛教复兴。

2.教育和文化是佛教的生命。

朴老都非常同意,并当场要萧秘书长安排会议讨论,如何落实以上的意见,同时亲自挥毫,题了两首诗纪念此次的见面。其诗如下——

大孝终身慕父母,深悲历劫利群生;

西来祖意云何是?无尽天涯赤子心。

一时千载莫非缘,法炬同擎照海天,

自勉与公坚此愿,庄严国土万年安。

星云大师来金陵省母,余藉缘南下与师相见,共叙昔年“千载一时,一时千载”之悟,相视而笑。得诗二首,奉乞印可。

癸酉人日 赵朴初

朴老一生奉献佛教,没有一时或忘;最初任上海佛教会秘书,接着担任上海佛教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副会长及目前的会长,领导中国佛教步上复兴之路。诚如明旸老和尚所说:“朴老是菩萨转世的大德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