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之心包融你的世界(1 / 1)

别拒绝他人善意的帮助对于他人真心实意、善良友好的帮助,我们不要有任何的思想包袱,应该乐意接受。

目前,对生活困难的大学生的帮助是多种多样的。国家为帮助生活困难学生采取了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和特殊困难补助以及学费减免等多项政策措施。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个人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捐助。这些措施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在捐助中过多地强调广告效应(缺乏善意),没有考虑到受助同学的感受。

北京某大学一位女大学生在谈到如何对待帮助时说:“我们穷,但贫穷不是错。我们不需要同情和施舍,我们需要爱和尊重。”

生活困难的学生在接受帮助时,有时是他人难以想象的。复旦大学一位老师回忆起一次让人感到不是滋味的学生补助发放过程。由于款项有限而申请者众多,不得不将大家召集开会,每人当众陈述自身的家庭困窘,然后再进行集体评议和筛选。这位老师说:“当时的气氛,实在是压抑啊!”善良的本意,此时已经变成了一种将隐私宣诸于众的痛苦。

一位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对同学、对全社会发出这样的呼吁:“我们不需要怜悯。我们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引起别人讥笑,但请宽容一点儿。我们渴望被社会接纳,渴望学习电脑,渴望学会现代城市的生活。请大家多给我们一点儿心灵的支持,心灵的理解。"

爱只有出于真心时才能真实,容易被接受。但是,我们现在对于生活困难大学生的帮助时,或者是缺乏善意,或者是善意被歪曲,以至于面对热情帮助时,更多的人却选择了回避。这必须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尽可能地在帮助时注意方法,尽可能人性化和个性化,使帮助的善意真实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来说,对于别人热心真诚的帮助,不要回避,不要退缩,更不要为了自尊打肿脸充胖子拒绝别人的帮助。其实,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生活上经济上会有很大的改善,这样才会安下心来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成为国家栋梁。别人好心的帮助,会成为缓解当前困难的跳板。放下严重自卑的心理,接受他人善意的帮助才是正确的态度。但是,我们的生活困难学生在对待善意的帮助时却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某大学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班有个新生,吃饭从不正点儿去食堂。穿衣服无论冬夏,总是黑衣、布鞋。作为班主任,他观察到他家庭条件不太好,就主动和他谈话,问是否需要帮助。这个学生矢口否认,头摇得像拨浪鼓儿。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好悄悄地给这个孩子饭卡上存些钱,算是对他的帮助。

武汉大学新闻系2000级学生陈某,入学时,因为父母有病在身,医疗负担不轻,就通过学校与工商银行洪山区支行签订了金额为12000元的贷款合同,分两年支取,用于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用。两年来,陈某通过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没伸手向家中要一分钱。陈某说,助学贷款真帮了自己的大忙!

一个拒绝援助的男生坦率地说:“人穷志不短,我不愿接受帮助而被别人瞧不起。”

济南某高校某系有10名同学因交不上学费,面临着被勒令停学的问题。该校曾为他们提供了申请助学贷款的机会,却遭到了他们的拒绝。

同时,我们为了学习,应该积极接受别人的帮助。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更有勇气接受别人的帮助。

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俄国的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的一个渔民家里,因为家里很穷,没钱上学读书。邻居中有一点儿文化的叶列麦大叔非常喜欢聪明的罗蒙诺索夫,他在沙滩上教会罗蒙诺索夫认识了许多字。19岁时,罗蒙诺索去莫斯科求学。可接连好几天都遭到了学校的拒绝,因为他问的这几所大学都是专门招收贵族家的孩子的。这时,他听说莫斯科的杜季科夫书记官家里要请一个家庭教师,于是他便前去应聘。

他来到书记官家应聘的那一天,刚一把姓名和家庭住址说出来,书记官便同意了。书记官问他:“年轻人,你来这里干什么呢?”

"上学。"

“在哪一所学校上学?”“我家里太穷了,没有一所学校愿意录取我。”

“那就先这样吧,从今天起你来教我的儿子读书!以后有机会再说你上学的事,好吧?"

就这样,罗蒙诺索夫来到了同乡的杜季科夫书记官家给他16岁的儿子彼基卡补习,半年后彼基卡正式到学校去上学了。为了孩子有一个陪读的人,杜季科夫书记官便开了一个假身份证明,证明罗蒙诺索夫也是贵族,让罗蒙诺索夫陪彼基卡上学,就这样,爱读书的罗蒙诺索夫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罗蒙诺索夫一味地认为自己很穷,不去积极的争取,不给富人家的孩子做陪读,那么他或许永远也读不了那么多书,接触到那么多的知识。

生活苦难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事实上,自尊心强是一件好事,最起码维护了自己做人的尊严。但是有些人连别人善意的帮助都不愿接纳,那就不是自尊心强的表现,而是不自信、迂腐的表现。作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人,我们就不要拒绝别人的善意帮助。